抗日戰爭教案(二)
三、抗戰的勝利:
1、百團大戰:
(1)時間:1940年下半年
(2)領導人:彭德懷
(3)影響: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日斗志,使中共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備課資料】百團大戰
八路軍從8月20日起,在華北敵后出動105個團,約40萬兵力,在250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了規模最大的“以徹底破壞正太路若干要隘,消滅部分敵人……截斷該線交通”為目的的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
八路軍提出“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梁”的口號,“讓敵人用腳同我們賽跑”,“讓敵人用牛驢搬炮彈、飛機大炮”。八路軍展開攻堅戰,端掉敵一系列據點。據有關資料記載,從8月20日到12月5日,在歷時三個半月的“百四大戰”中,我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斃傷日偽軍25800余人,俘日偽軍18600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食品等;破壞鐵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橋梁、車站、隧道等260余處,使正太鐵路停運月余;攻克日偽據點2993個,鞏固和擴大了抗日軍民占領區。
“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拖住了敵軍進攻西北、西南的后腿,配合了正面戰場上的友軍作戰,遏止了投降妥協的逆流,挽救了時局危機,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斗志,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到底、抗戰必勝的信心,成為我國抗戰史中最光輝的篇章。
2、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1)目的:確保滇緬公路國際交通線
(2)時間:1942年初到1945年初
【備課資料】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當時為英國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并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后方。緬甸對于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并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英兩國于1941年12月23日簽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遂告成立。
中英雙方在防衛緬甸問題上原則一致,但英方出于利己主義考慮,起初對中國派遠征軍入緬作戰并不積極。1942年1月4日,日軍開始進攻緬甸,英緬軍節節敗退,日軍迅速進逼仰光。這時,英方才吁請中國軍隊入緬援救。2月16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滯留于滇緬邊境待命的第5、第6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一指揮下對日作戰。
中國遠征軍雖經苦戰而未能挽回緬甸防御戰的頹勢,但他們入緬抗擊日軍,使得駐緬英軍免除了危機,平安撤往印度,并為爾后組織印度防務贏得寶貴時間。
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歷時17個月,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解放緬甸領土8萬余平方公里,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斃傷日軍4.8萬余人,俘獲日軍6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