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勝利(精選3篇)
抗日戰爭的勝利 篇1
第20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認識并講述中共七大召開的歷史意義。
了解并認識促使日本五條件投降的原因,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師生共同討論分析中共七大的歷史意義。
學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因素,結合前面所學近代史知識分析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共七大的召開是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次大會,是一次團結勝利的大會,它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從而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給中華民族的解放帶來了光明。
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通過學習,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應認識到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國際援助,培養學生的求真、求實精神。
統一以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團結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周圍);(3)七大是在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因而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會,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日本無條件投降]
請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該目第一、二兩段的主要內容,思考這些內容與日本無條件投降之間有什么關系,與抗日戰爭勝利之間又有什么關系,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強調指出,該目第一、二兩段主要介紹了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蘇聯對臼宣戰并進攻中國東北的日軍,中國抗日軍民展開大規模反攻,這些都是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看到,美蘇對日軍事行動,客觀上為我國軍民舉行抗日大反攻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時,中國的抗戰也大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的抗日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關于日本投降的過程,要求學生記住投降時間,然后可讓學生結合“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圖和小字部分內容作繪聲繪色地描述,從而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
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是本課的重點。為讓學生真正理解,啟發學生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列舉出自1840年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經歷的幾次重要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思考:這些戰爭有什么樣的共同結局?(都以屢戰屢敗、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終)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結局有什么不同?(抗日戰爭與以往不同,它以中國的勝利而載人史冊)試結合以往所學知識和本課內容及課后的“材料閱讀”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以往屢
戰屢敗,歸根結底在于清朝統治者腐敗無能,軍備空虛,部分軍事指揮人員貪生怕死等;而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日本——小國、人少、兵少、侵略戰、非正義、失道寡助,而中國——大國、人多、兵多、物博、反侵略戰、正義、得道多助;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方針和人民戰爭路線;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解放區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援助,等等)通過與以往歷次反侵略戰爭做比較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就不難理解了——(1)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
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創造了半殖民地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戰爭史上的奇跡,宣告了帝國主義侵華歷史的結束;(2)抗戰的勝利,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中國臺灣光復1
讓學生自己閱讀,認識中國臺灣光復顯示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敵的偉力;還可提醒學生,中國臺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臺灣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先有抗日戰爭的勝利,才有中國臺灣的光復。我們不應忘記祖國的統一大業。
小結: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三目之間的關系及三日與課題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奉節課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第一目講抗戰前夕召開的中共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準備了條件;第二日講在美蘇軍事配合下,抗日軍民展開反攻,迫使日本五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意義重大;第三日講抗戰勝利后中國臺灣光復。
最后總結:三日之間因而是一種前因后果的關系: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為抗戰勝利準備條件[因]→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既為果,又為因]→中國臺灣光復(抗戰勝利的影響之一)[果]。
抗日戰爭的勝利 篇2
第20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學案
【目標導航】
1、學習目標:了解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2、學習重點: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和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3、學習難點:中共七大的重要意義。
【課前預習】
請你認真閱讀教材,在課文中圈劃出來,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一、“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中共七大
1、時間:__________________
2、地點:__________________
3、內容:(1)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____________》的報告;(2)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中;(3)確定____________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4)選舉了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
4、意義:這次會議是一次_______的大會,_________的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的前途準備了條件。
二、日本無條件投降
1、原因:①1945年8月,_______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了兩枚原子彈;②________也發表對日宣戰聲明,并派兵進攻中國東北的日軍;③_________也發出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號召。
2、時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間_________,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____________。
3、意義: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是____________,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在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徹底勝利。
【課堂探究】
1、抗日戰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2、疑點與難點
【課后練兵】
a、必做題
一、單項選擇題
1、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會議是 (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2、下列對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
a.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b.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c.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d.為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 ( )
a.抗日戰爭 b.甲午戰爭 c.鴉片戰爭 d.解放戰爭
4、就中日關系,中國政府和人民一貫主張“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這說明( )
①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②和平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之一;③鞏固和加強兩國關系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問題;④中日在歷史認識問題上沒有差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甲午戰爭,中國被東方的小國日本打敗,舉國震驚。事隔50年后,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以中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決定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最主要因素取決于 ( )
a.是否實行了全民族的抗戰 b.是否得到了國際援助
c.是否對戰爭作了充分準備 d.武器是否先進
6、對右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
a.表明被日本占領50年的中國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b.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果
c.中國臺灣被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
d.中國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中國臺灣主權
二、非選擇題
1937年—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抗戰取得勝利。
根據抗日戰爭相關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揭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2、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在哪次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這次戰役的指揮者是誰?
3、抗戰開始后,八路軍在華北地區進行的以破壞敵人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戰役是什么?這次戰役的指揮者是誰?
4、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力量是什么?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今天中國的發展有什么啟示?
b、選做題
一、單項選擇題
1、中共七大“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其召開的地點是 ( )
a.遵義 b.北平 c.延安 d.上海
2、右圖是一張歷史圖片,以下有關它的敘述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在這次大會上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政
治報告
b.本次大會制定了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
國的政治路線
c.此次會議1945年4月在北京舉行
d.這次大會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
重要一次大會
3、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紅軍參加對日作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
a.日本惹不起美國和蘇聯,因而宣布投降
b.美蘇參戰加速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c.美國的原子彈是促使日軍投降最為重要的因素
d.先進的武器決定戰爭的勝負
4、我國的寶島臺灣被日本強行割占長達 ( )
a.一個世紀 b. 8年 c.XX年 d. 半個世紀
二、非選擇題
材料二: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對國內廣播《停戰詔書》,對外則宣布無條件投降。
請回答:
1、從以上兩則材料中,你得到什么歷史信息?
2、請指出材料一、二中的事件發生在何時?
3、八年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偉大勝利。這對中國歷史產生怎樣的影響?
抗日戰爭的勝利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您們好!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川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學習主題的第16課:抗日戰爭的勝利,本課由三部分內容分別為:鞏固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中共七大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外來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是一節較重要的內容,對中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養極為重要。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中共七大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處理方法:通過圖片展示,學生活動及影視資料來處理。
本課難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處理方法:學生討論,師生共同討論總結來突破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知識的認知基礎,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和原因。
過程與方法
教師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培養學生協作能力與客觀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設計理念
以學習活動及圖片引入課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注重生生合作,師生互動的合作學習理念。
四。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教師設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同過多媒體展示影視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五。學法指導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觀看圖片影視資料及討論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內涵,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六。教學過程
在設計本課時,我本著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理念,課堂開始就讓學生再現歷史情景,觀看圖片及設疑等方法點撥課堂重點,使學生理解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振奮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繼而,設疑"全國人民是經過怎么樣艱苦卓絕的斗爭才取得的勝利,特別是抗日根據地 "將學生思緒由興奮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使學生確切理解中共正確的作戰策略與全民參戰的的結果,也為下面的內容作鋪墊。
中共七大的召開是及時而必要的,為全面抗日戰爭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在本子目中主要采用引導,質疑等方法,落實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本課第三子目內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本課重點,我組織學習討論"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本內容聯系了中國近代史上列強侵華的五次戰爭,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了縱深比較的理解,培養了學生較全面的歷史思維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本課主要由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中共七大和抗日戰爭的勝利,我采用邊授課邊解疑,最后歸納小結的方式完成。
八。說課后作業
面對當前日本政府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侵華史實等行徑,我強調青年學生應勿忘國恥,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