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共聯合抗日教學設計
重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確立;《論持久戰》的發表
難點:國共兩黨實行不同的抗戰路線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結合本章引言說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絕非偶然,是為實現其蓄謀已久的吞并中國、獨霸亞洲、稱雄世界既定方針的必然結果。說明日本擴大對華侵略的政治、經濟因素。
一、七七事變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利用記錄片講解《七七事變》。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內容,通過分析自“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著重強調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使學生認識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通過回憶中共在華北事變后為實行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而采取的措施以及西安事變和平的解決,使學生認識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可能性。讓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出抗日統一戰線確立的經過。
指導學生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內容時,可補充早在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方面遞交的《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的有關內容。中國共產黨的宣言提出了三項主張和四項承諾。三項主張是:“(一)爭取中華民族之獨立自由與解放。首先需切實的迅速的準備與發動民族革命抗戰,收復失地和恢復領土主權之完整;(二)實現民權政治,召開國民大會以制定憲法與規定救國方針;(三)實現中國人民之幸福與愉快的生活。首先需切實救濟災荒,安定民生,發展國防經濟,解除人民痛苦,與改善人民生活。”四項承諾是:(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的統一;(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讓學生評價抗日統一戰線建立的意義。在評價時,教師應強調指出,國民黨政策的轉變將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性的作用。
二、正面戰場的抗戰
講述正面戰場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出全面抗戰爆發后,進行的主要戰事、戰爭特點以及結果。教師適當提供相關歷史圖片。
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教師可以利用歷史圖片、記錄片或當事人的回憶等資料。
著重引導學生分析抗戰初期正面戰場失利的原因及其所起的作用。在分析原因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中日雙方的國力、備戰狀況、國民黨的抗戰路線來分析戰爭失利的主、客觀原因。在評價正面戰場所起的作用時,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雖然中國打的是敗仗,但是,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欲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為建立鞏固的大后方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同時使日本陷入了中國戰場的泥潭,為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此外,還應肯定國民黨在抗日防御階段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而公牛隊廣大愛國官兵英勇奮戰的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
三、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要求學生掌握共產黨的抗戰路線。利用動畫講解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引導學生從國民黨、共產黨的階級性來分析國共兩黨實行不同抗日路線的原因。
四、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發表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防御階段的戰況以及結果、國內外環境,分析、預測抗日戰爭以后的發展趨勢,每組派一人說出本組所得結論并講清原因。之后,讓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寫作的背景,掌握其觀點,正確評價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