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
教學目標:(1)掌握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基本史實,理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
(2)掌握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各國內部的民主改革,華沙條約組織,經互會等史實;歸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國分裂,朝鮮半島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正確分析“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重點: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
難點:冷戰與雅爾塔體制形成與評價。
課前自主學習
一、雅爾塔體系
1.含義: 。
2.影響: 。
二、美蘇冷戰
1.“冷戰”的含義: 。
2.美國“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
(1)二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 的對比: 和 衰落, 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實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影響日益增大。
(2)美蘇兩國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兩國在 和 上的矛盾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 3)1946年,丘吉爾的“ 演說”發出了“冷戰”的信號.
3. 美國的表現
(1)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以 “ ”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綱領后來被稱為 .
(2)為了幫助西歐 ,以 西歐,美國開始實施對歐洲的 ,即馬歇爾計劃.
(3)1949年,美 、英、法等國簽訂了《 》,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一個反對 和 的軍事政治集團。
4.蘇聯的對策
(1)拒絕加入馬歇爾計劃。
(2)1949年,蘇、保等國成立 。
(3) 年,蘇、波、阿、保等國簽署《 》,組成華沙條約組織。
5. 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形 成.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1.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
(1)導致一些國家分裂:德國分裂為 和 。朝鮮分裂為 和 。
(2)局部戰爭: 年,朝鮮戰爭爆發。 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
( 3)美蘇軍備競賽加劇,國際局勢緊張:1962年,發生了 。
2.美蘇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從盟友到對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團結合作,共同為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貢獻。但是在戰后,兩國的合作關系逐漸發生變化。
知識歸納
1.美國“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
(1)二戰后期形成的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的框架。
①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就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問題達成了若干協議。
②這些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即雅爾塔體系。
(2)二戰結束后,美蘇反法西斯聯盟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同盟關系破裂。
(3)戰后蘇聯實力的不斷增強及在世界上影響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4)二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企圖稱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發出“冷戰”的信號。
(6)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對比。
2.“冷戰”的含義
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就是所謂的“冷戰”。
3.美蘇“冷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