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學案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從此開始。
典例剖析 【例l】“冷戰”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 )
①美國試圖稱霸世界 ②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增強
③歐亞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④美蘇展開核軍備競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變式題1】 “二戰”后,美國“冷戰”政策最顯著的特點是( )
a.幫助歐洲復興,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b.支持希臘反動政權,阻止共產黨掌權
c.組織“北大西洋聯盟”,加強與蘇聯抗爭的實力
d.在遏制共產主義和 穩定資本主義過程中不訴諸武力
知識點二美蘇“冷戰”
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時在富 爾敦發表的題為《和平砥 柱》的演講中,以“鐵幕”一詞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聲稱蘇聯威脅了歐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后“冷戰”的序幕。
知識歸納
1.冷戰政策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杜魯門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把“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
(2)馬歇爾計劃: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援助計劃,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戰略軌道,
(3)支持東歐國家的反共勢力,企圖在東歐恢復資本主義制度。
(4)組建對付蘇聯和東歐的軍事集團——北約。
①1949年春,美、加、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規定進行集體防御。
②北約的建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的程度。[來源:]
2.兩極格局的形成
為了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蘇聯、 保加利亞等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蘇聯和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從此,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出現。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典例【例2】“馬歇爾計劃遠不止是一項經濟援助計劃”,這是因為該計劃實際上是
a.美蘇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產物 b.導致當代世界政局不穩定和戰爭的根源
c.以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d.美國蓄意分裂德國和扶植西德
知識點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1.柏林墻的建成
原因:雅爾塔體系確定了美蘇在德國東西部的勢力范圍;美國的“冷戰”政策加劇了其分裂進程;美蘇兩國意識形態的分歧。
分裂:1949年,在美蘇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勢力入侵,沿西柏林四周 筑起了一條由水泥墻、鋼絲網和嘹望塔組成的封鎖線,這條封鎖線被稱為“柏林墻”,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睫! 衛墻。該墻就成為德國分裂的象征。
2.朝鮮半島分裂
日本投降后,蘇美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在美國支持下,南部建立了大韓民國。同年9月,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于分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