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抗日戰爭教學案
第16課 抗日戰爭教學案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要求“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根據必修1政治文明進程的主題,本課的落腳點應為讓學生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戰得勝利對中國近代政治發展得深遠影響。
教材的第一小節“全民族的抗戰”主要講述日軍加緊侵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最終全民族抗戰爆發(略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抗戰初期兩個戰場的抗戰活動及結果。教材第二小節“日軍的滔天罪行”講述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的災難(學生自主學習)。第三小節“抗戰的勝利”主要講述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在中共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日軍最終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為了講授方便,可將第一、第三小節進行整合,統一到一個模塊之下。
學情分析
通過閱讀初中教材以及了解部分學生得知本課的基礎知識(例如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平型關戰役、臺兒莊戰役、南京大屠殺、百團大戰、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等)學生在初中已學過,基本都記得。因而這部分內容在授課時做從略處理。本課重在探討抗戰勝利的原因及重要意義,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但由于他們的歷史知識儲備和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還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仍需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采取創設情景、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識記: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南京大屠殺;七三一部隊等。百團大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的意義。
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比較分析抗戰初期兩個戰場的不同特點及成因。討論課本的思考題“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從人性變為反人類的獸性”?分析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及地位。
運用:結合時事分析:任何時期國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不同的時期捍衛國家利益的方式不同。結合時事思考討論“在記住這段罪行后我們該怎么辦?”分析抗戰勝利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等材料再現歷史畫面,引起學生的興趣;利用問題探究,對照比較等方式引導學生利用史料推導歷史結論;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及學生分組調查、搜集資料、參與互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鍛煉其合作及自主學習精神,并提高口頭表達的能力;指導學生分析課本中的信息資料,培養其動腦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國難當頭之時,中華民族的兒女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為維護民族獨立進行了卓絕斗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戰爭責任觀。引導學生理性愛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增強了我國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而且對于中國近代化進程起到了重大推進。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及地位;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
教學難點:抗戰初期兩個戰場的不同特點及成因;抗戰勝利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