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精選17篇)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
•重點難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是本課的重點。義和團的發展壯大,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利益,引起了外國侵略者的極大仇視和恐慌。帝國主義列強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壓力,令其對義和團運動進行鎮壓,一面直接出兵瘋狂絞殺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兇惡本質。
《辛丑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通過《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的武裝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是本課的難點。學生通過對史實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認識,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努力使認識提升到理性高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本課圖片和歷史文獻資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有關的音像資料,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導學生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危害性的認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法建議
1 “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從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上面的歌謠就是當時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拼湊起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
講述本課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甲午中日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然后閱讀課文提示,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從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上面的歌謠就是當時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拼湊起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
2.講述“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強調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取得廊坊狙擊戰的勝利,挫敗了西摩爾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粉碎了所謂“西方軍隊無敵”的神話。義和團在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xx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這是繼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為列強所占領。(建議復習比較北京兩次被列強占領的史實)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兇惡本質。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課文中的小字敘述八國聯軍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師不必補充內容,可指導學生閱讀,進一步認識侵略者的強盜面目。另外,課文中《在八國聯軍炮火下燃燒的北京城》《八國聯軍殺害義和團團員》插圖及瓦德西的一段話,為學生了解八國聯軍的侵華暴行提供了形象資料,講述時應注意使用,使學生有較直觀的認識。(有條件的學?梢圆シ庞嘘P的音像資料,加深學生的印象)
3.“《辛丑條約》”一目是本課的又一重點。教師應提醒學生,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國家,除出兵中國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之外,還有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三國,共十一國。
教師應講明兩個問題:(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條約的主要內容,教材列舉了四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歸納記憶。第一,經濟上,“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第三,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第四,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蓖ㄟ^《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最終確立了清政府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指導學生看《辛丑條約簽訂的情況》插圖,以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但不作為要求。
(2)《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通過對條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而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4.本課教學內容完成之后,可以簡單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進行列表歸納,結合活動與探究1進行小結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練一練
下列各條款不屬于《辛丑條約》的是
[ ]
a.賠款2億兩白銀
b.拆毀大沽炮臺
c.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活動與探究
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有何不同?
知識介紹
克林德碑
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犯時,作惡多端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東單被清兵擊斃。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外國侵略者以此為借口,強迫清政府向德國政府公開道歉,并為克林德修建一座紀念碑。清政府被迫答應這一無理要求,在崇文門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紀念碑,并在上面刻著“為國捐軀,令名美譽”等字樣。這是中國的奇恥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中國成為戰勝國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毀了克林德碑。后來,他們把拆下來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園,重新修好,改為“公理戰勝”碑。新中國成立后,在1953年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上,為表彰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決定將“公理戰勝”碑改為“保衛和平”碑。
活動課 列強侵華史綜學習
模擬時事報道——侵略與反抗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搜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課內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了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斗爭的歷史遺跡;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跡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6.把獲獎作品編制成圖文并茂的《“侵略與反抗”時事快報》的墻報。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2
第四節
一、教學目的: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的興起、八國聯軍入侵、八國聯軍的滔天罪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二、重點和難點:《辛丑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導入 新課:21世紀的鐘聲敲響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而在20世紀的鐘聲敲響時,帝國主義發動了第五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那么,帝國主義為什么要發動這場戰爭呢?這場戰爭給災難深重的中國又帶來了怎樣的危害呢?(板書課題)
一、 八國聯軍的入侵:
1898年,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哪些租借地和勢力范圍?)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入,中國出現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1、入侵的目的:撲滅義和團的反帝斗爭,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2、八國聯軍的入侵:
。1)組成:
(2)路線: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奧八國組成侵略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由西摩爾率領的侵略軍,沿途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阻擊,。乘火車從天津到北京只需幾個小時的路程,侵略者費了四天的時間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達廊坊車站。6月14日,義和團攻進這座車站,殺死侵略軍多人。幾天以后,義和團再向據守在廊坊的侵略軍猛攻,殲敵幾十人。侵略軍被迫撤退到楊村車站,又遭到義和團的狙擊,死傷幾十人。侵略軍沿運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國援軍的幫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傷三百人。后來西摩爾回憶這件事說:"義和團所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體覆沒。"當西摩爾聯軍在廊坊受阻時,八國聯軍30多艘軍艦準備進攻大沽炮臺,聯合艦隊向大沽守將羅榮光發出最后通諜,威迫中國守軍交出炮臺。羅榮光嚴詞拒絕。侵略軍向大沽炮臺發起進攻,羅榮光率部英勇抵抗,敵人死傷260多人,擊沉擊傷敵艦6艘,6個小時之后,大沽炮臺失守,天津門戶被打開。侵略軍增兵至2萬人左右,大舉向天津進犯,義和團猛烈的打擊敵人,在戰斗中,守衛天津的將領聶士成陣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臺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戰。在北京,義和團民向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動猛烈進攻,燒毀比、奧、荷、意四國使館。清政府雖然向各國宣戰,但是沒有真正抵抗的決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擊使館,繼而派人給使館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出逃。9月下旬,德國元帥瓦德西任聯軍總司令,增兵至10萬,繼續擴大侵略。
二、 八國聯軍的罪行
1、屠殺: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樓架起大炮,對準逃難群眾猛轟,在帝國主義的屠殺下,整個天津城內,"但見死人滿地,房屋無存。"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進行了更加瘋狂的屠殺,很多地方"尸骨堆積如山",無數家庭"虛無一人,而遺尸未殮, 出戶外",東北地區俄國的屠殺情況見書。
2、劫掠:除課本所舉例子外,補充:八國聯軍在占領北京后,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天,欽天監的古銅天文儀器被德法瓜分,他們洗劫了堆滿金銀翡翠和歷朝寶物的皇宮、頤和園、三海,搶劫府衙庫款。各處庫款,所失約6000萬兩。大量珍貴的文物圖書(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的各種珍貴的圖書損失達4萬多冊。侵略軍以搜捕義和團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槍,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臥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柜,無處不搜。凡銀錢、鐘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掠一空,謂之擾城。稍有攔阻,即被戕害。"聯軍統率瓦德西說:"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細數目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據估計損失約為10億。
3、焚燒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各國提出《議和大綱》12條,并聲稱這些條件無可更改,強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見對列強不把她當做"禍首"加以懲辦,感到大喜過望,為繼續保存清政府而感到慶幸,滿意地批準了這個條約,并厚顏無恥地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1、 時間:1901年
2、 內容:經濟上:賠款
政治上:劃定……清政府保證嚴禁……
軍事上:拆毀……
3、危害: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喪權最多、對中國社會危害最大的條約?涨熬揞~的賠款,白銀總數竟達10億兩,相當于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12倍,這是清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因此戰后清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虧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債來償付賠款。這些外債往往附有苛刻的條件,從而使中國經濟命脈掌握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手中。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除田賦外,幾乎全部被帝國主義列強所控制。這些賠款又被清政府層層轉嫁到人民頭上。條約簽訂后,江蘇上交的錢稅每年增加250萬兩、四川增加220萬兩、廣東增加200萬兩。關于劃定使館界、拆毀炮臺及在軍事要地駐兵的規定,使從渤海灣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處于帝國主義直接的軍事控制之下,從此北京大門洞開,大大便利了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傊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實際上變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從此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列位,你道今日中國還是滿洲政府的嗎?早已經是各國的了。那些財政權、鐵道權、用人權,一概拱手送與洋人。洋人全不要費力,要怎么樣,只要下一個號令,滿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國雖說未曾瓜分,其實已經瓜分數十年了。"
章炳麟諷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頤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長安?億萬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中國臺灣,七十更割遼東地,廿余省版圖漸蹙,預期萬壽祝疆無。"
練習: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3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缎脸髼l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4
課標要求: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
復習內容: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對中國的危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義和團運動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以及對中國的危害
復習重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復習難點: 《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內容及對中國造成的危害
自主學習:
一、 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 后,蓄謀侵華。
導火線:朝鮮爆發
2.過程:
爆發: 年 海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平壤戰役:清軍陸戰失利,退出 。
黃海戰役:中方損失略大,但 。 保船避戰,命令北洋艦隊退守 , 日軍控制黃海 權。
進攻中國:日軍進攻 半島和 半島,占領 、 等地; 年初日軍攻占 , 全軍覆沒。
3.結果:中國戰敗, 年4月被迫簽訂《 》。
。1)割:
內 (2)賠:
容 (3)開:
。4)允:
影響:使中國的 和 進一步遭到破壞,中國社會 大大加深。
巨額賠款
新通商口岸
允許投資設廠
刺激列強的侵略野心,列強
客觀上刺激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甲午戰爭引發列強 ,使中國 加深, 日益高漲。
1.背景 年打著“ ”的 運動在 地區形成高潮。
列強借口鎮壓 ,發動侵華戰爭。
2.過程:
。1)爆發: 年6月, 八國聯合發動戰爭,由 向 進犯。
(2)頑強阻擊: 和清軍 官兵在 和 英勇抗擊侵略者。
。3)攻陷北京: 年7月, 率領八國聯軍占領 ,8月攻陷 。
(4)妥協投降: 攜 西逃,并命令清軍鎮壓 ,部署與侵略者“ ”。
3.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 》。
內容:(1)賠:
。2)設:
。3)拆:
。4)懲:
。5)改:
影響:(1)巨額賠款
(2)“ ”成為列強侵華的 。
。3)清朝腹地 至 地區置于列強 之下。
。4)列強通過 加強了對 的控制。
(5)清政府成為 統治中國的 。
(6)標志著中國 陷入 的境地。
合作探究:
1.閱讀材料
材料1 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定進口稅。日本臣民得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
這個規定對日本最大的經濟作用是:
材料2 “痛哉!吾臺民,從此不得為大清國之民也!吾大清國皇帝何嘗棄吾臺民哉!……吾民……非喪于倭奴之手,實喪于賊臣李鴻章、孫毓汶、徐用儀之手也!
這篇檄文反映的史實是:
材料3 1995年4月,中國臺灣百人團來到日本,在當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的春帆樓舉行紀念會,說《馬關條約》讓中國臺灣脫離中國是中國臺灣人不幸中的大幸。
、俨牧2和材料3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谠嚱Y合《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及當代史實,談談你對材料3的認識。
2.寫出以下詩句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并按順序進行排列
、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 _______________
、 “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鉆,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殺洋人誓不完! ____________
、 “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____________
、 “焚毒沖云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魑魅” ____________
、蕖疤旄笟⑻煨,終歸一場空,打起包裹回家去,還是當長工! ____________
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并行前進、交錯發展的歷史脈絡。列強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把中國推向災難的深淵;中華民族不畏列強進行艱苦的抗爭。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近代史上,列強發動了哪幾次重大侵華戰爭?戰后同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哪些主要條約?對中國社會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2).請列舉四例說明中華民族的抗爭主要有哪些。這些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什么精神?
(3).這段歷史給你的啟示是什么?在今天的和平時代,我們應該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精神主要有哪些?
知識檢測: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不同于兩次鴉片戰爭的是
a.威脅清朝統治中心京津地區 b.以鎮壓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 d.試圖以武力實現其侵略目標
2、《辛丑條約》的內容中,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b.中國內地全部開放通商
c.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 d.設立總理衙門
3、面對甲午戰爭后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的反應是
a. 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提時事”四字
b.清政府沒有進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國社會各階層以不同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
d.只有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展了救亡圖存的斗爭
4、“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迸c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馬尾海戰 b.豐島海戰
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
5、《馬關條約》中,最有利于列強在華經濟擴張的條款是( )
a.開辟新的內河航線 b.在蘇、杭富庶地區開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給予日本巨額賠款
6、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代表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普遍要求。這里的“要求”是指( )
a.實施“以華治華”策略 b.滿足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
c.阻止英國勢力獨霸中國 d.展開對中國長江流域的爭奪
7、在近代史上列強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下列條約全部含有賠款項的是( )
a.《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天津條約》、《虎門條約》
b.《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c.《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d.《虎門條約》、《黃埔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8、美國公使田貝說:“事實上,外國公使成為中國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此可以“任意斥責一切對待外國人不稱職的中國官吏”。這種狀況應出現在下列哪個條約簽訂后。
a.《辛丑條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望廈條約》
9、《上海縣竹枝詞》有詩云:“卅年求富更求強,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戰,總歸虛牝擲金黃。”與上述內容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中法馬尾海戰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
10、《馬關條約》中規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自應享優例豁除。”從中可以看出導致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工業舉步維艱的一個因素是( )
a.外資工業在中國的興起 b.民族工業沒有技術優勢
c.民族工業沒有資本優勢 d.外資工業享有免稅特權
11、“紫禁城內各宮殿,盡為寇兵分國占據。三海、萬壽山、頤和園等處……各宮中累代珍異皆為日人捆載以去!边@是指哪一次侵華戰爭?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12、“西方人送來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禮物來祝賀中國進入了20世紀”。這里的“禮物”是指
a.火燒圓明園 b.割占祖國寶島臺灣 c.簽訂《辛丑條約》 d.提出“二十一條”
知識拓展:
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發展高級階段對外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資本輸出”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過剩資本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資本主義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在19 世紀70年代以前以商品輸出為主,但也開始了早期的資本輸出。19世紀晚期后,西方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甲午中日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戰爭使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國滅種之禍迫在眉睫。
。2)、經濟上: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 自然經濟 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初步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奠定了基礎。
(3)、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從單純的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轉向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了維新變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4)、宣告洋務運動破產
。5)、促進了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救亡運動不斷高漲,從而大大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政治上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農民階級掀起了義和團運動;其二,經濟上出現了辦廠自救,振興實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愛國熱潮。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5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胺銮濉钡暮x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蓖瑫r,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薄胺磳Ω鱾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校袊亲畈贿m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6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缎脸髼l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薄胺磳Ω鱾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卑藝撥姷慕y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7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缎脸髼l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胺銮濉钡暮x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薄胺磳Ω鱾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卑藝撥姷慕y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反洋教斗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扶清滅洋和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2. 能力方面:
。1)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辛丑條約》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史實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義和團運動歷史經驗教訓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任務。
4. 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將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區別不同點,學會類比方法。
。2)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關于清政府對義和團改變策略的歷史材料,分析清政府的真正意圖,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方法。
。3)引導學生分析《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幫助學生完整掌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
。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節重點之一。首先要注意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是本節教材的另一重點內容!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備地要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2.難點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面臨已經發展到北京皇城腳下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連續幾天召開緊急的御前會議,研究對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撫,爭論很激烈。其實,兩派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消滅主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撫的結果,義和團雖取得了合法活動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識破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及欺騙陰謀,致使日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末的中國,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與此同時,農民階級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而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一、 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師:請同學們回憶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生:(回憶、思考、作答)
師: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列強不僅通過戰爭攫取了大量特權,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上的侵略,而且還憑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生:(閱讀教材第97頁小字,思考作答其說明的問題)
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外國教會和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越來越猖狂。從6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斷掀起反洋教斗爭。德國強占膠州灣以后,山東各地人民反洋教斗爭洶涌澎湃,終于釀成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板書二)
二、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義和拳——民間秘密反清組織
師:義和團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主要成員是哪些人?
生:(根據已知常識回憶作答)
師: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民間秘密反清組織。以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主要活動地區是魯、直、豫。從義和拳到義和團,它是怎樣形成一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斗爭最先在什么地方爆發?
生:(看教材第97頁義和團運動形勢示意圖,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情況)
師: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興起?
生:(在教師啟發下,回憶、思考、討論作答)
師:甲午戰爭中,山東受害最深;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首先從山東開始,德國強占、強租膠州灣;外國教會勢力在山東非常猖獗;而義和拳的活動在這一帶比較活躍;1898年,趙三多帶領冠縣義和拳攻打當地教堂,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2. 義和團運動序幕——冠縣義和拳攻打教堂
師:義和團運動的序幕揭開了。什么時候義和拳改稱義和團了呢?后來,又有了哪些發展呢?
生:(結合形勢圖,了解在冠縣、平原、京津等地義和團的活動,掌握其興起與發展的脈絡)
師:1899年平原大捷之后,義和拳改稱義和團,聲勢大振。19xx年,義和團進入京、津,斗爭達到高潮。
3. 平原大捷——義和拳改稱義和團,聲勢大振
4. 義和團運動高潮——義和團進入京、津
師:(輔導同學閱讀教材第98頁小字,了解義和團浩大聲勢)
生:(分析教材第98頁材料,通過討論,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師:義和團最恨和約,誤國殃民,表明了義和團運動的反帝愛國性質,斗爭目標是指向帝國主義的。斗爭中,義和團提出了什么樣的口號?清政府對義和團采取的什么策略呢?(板書三)
三、扶清滅洋和安撫政策
師:為了把斗爭鋒芒指向帝國主義,義和團在斗爭中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這個口號,同學們有什么看法,請大家發表意見。
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闡述觀點)
師:對這個口號的評價,要兩點論,要從兩個方面去看。首先,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的尖銳,能夠廣泛地動員群眾參加反帝斗爭。但是,扶清滅洋并不是一個科學的戰斗綱領。扶清容易使義和團放松對清朝統治的警覺;滅洋又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這說明義和團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認識,還處于模糊階段。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給清政府帶來什么影響?清政府對義和團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思考并作答)
師:山東義和團斗爭發展時,清政府曾派袁世凱瘋狂鎮壓,現在為什么轉而采取安撫政策,默許義和團為合法團體了呢?用意何在呢?
生:(分析教材第99頁材料,弄清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轉變的真正意圖)
師:清政府的安撫政策,為義和團運動的繼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義和團控制京津,勢不可擋。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斗爭,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板書四)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 戰爭的爆發和廊坊、楊村之戰
師:19xx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組成侵略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正式爆發。在廊坊、楊村一帶,侵略軍遭到義和團和猛烈襲擊,狼狽退回天津。6月下旬,清政府被迫宣戰。
生:(結合教材第99頁插圖和小字,了解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和進攻大沽炮臺的情景)
2. 天津保衛戰
師:侵略軍攻下大沽炮臺以后,大舉向天津進犯。義和團猛烈打擊敵人。守衛天津的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
生:(閱讀教材)第99頁小字,了解天津保衛戰是義和團和清軍聯合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師:在保衛天津的戰斗中,義和團和清軍拼死堅守,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天津終于陷落。侵略軍在天津成立都統衙門,實行殖民統治。北京的戰況如何呢?
3. 義和團在北京的戰斗
師:德國公使克林德槍殺義和團民。憤怒的義和團民向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動猛烈進攻。知道克林德被打死后的事情和中山公園里的保衛和平坊嗎?
生:(回憶聯想,根據常識作答)
師:圍攻使館和攻打西什庫教堂的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
生:(結合教材第99頁插圖,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師:清政府雖然被迫向各國宣戰,但是沒有真正抵抗的決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擊使館。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各國實行分區占領。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紫禁城內設立聯軍司令部,統治北京城。生:(閱讀教材第101頁小字和第100頁材料,結合插圖,認清八國聯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五、義和團運動的失敗
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頒布剿匪上諭,命令清軍對義和團進行殘酷鎮壓。請同學們考慮,義和團運動是怎樣失敗的呢?
生:(思考、議論、作答)
師: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失敗了。
生:(閱讀教材第101頁小字,分析說明的問題,討論義和團運動的作用)
師:義和團運動這場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講的是什么重大斗爭?和義和團運動比較,這兩次農民斗爭有什么相同點?
生:(回憶思考,討論作答)
師: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協團運動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斗爭,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也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的,義和才運動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也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19xx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板書六)
六、《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
師: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是哪些國家?
生:(回憶作答)師: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以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生:(結合教材第102頁插圖,聽教師講述《辛丑條約》的簽訂)
2.《辛丑條約》的內容師:條約的內容有哪些?請同學們看書。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教材第102頁,掌握條約主要內容)師:這些條約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危害。
3.《辛丑條約》的危害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近代史上有賠款內容的條約有哪幾個?賠款的數額是多少?
生:(回憶作答)
師:《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是多少?給中國帶來什么影響?
生:(思考作答)
師:《辛丑條約》沒有割地的條款,但有劃使館界和拆除炮臺、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的規定,你對此規定的嚴重性怎么看?
生:(討論作答)
師: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這意味著什么?
生:(結合教材第103頁小字,思考作答)
師:正如同學們所分析的,《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缎脸髼l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生:(做教材第103頁練習題一,準確掌握義和團興起過程。)
小結。(略)
【簡評】歷史課堂教學中,注意聯系前后的知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比較、歸納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本節教案在重點難點問題的教學上使用了這一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辛丑條約和其他條約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幾點:一、提出的問題適應全體同學學習能力的提高;二、在閱讀課文、補充材料,思考和討論中進行師生雙邊多種形式的活動;三、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義和團的歷史作用和辛丑條約的影響。這樣,本節課在能力、價值觀等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給人與潤物細無聲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9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 解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事實掌 握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 合
理 解
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借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 論
分 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 國
情 感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xx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 想
意 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為什么說甲午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辟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就是在反教會斗爭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 小結、過渡:導言框的歌謠就是當年民眾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他們便拼湊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20頁本目的內容,并在《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中,用筆描出八國聯軍的進攻路線。(可在原線旁另畫一條平行線條) 指導學生聯系地7頁圖文,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在班級內交流: 1、 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xx年
光緒、慈禧2、根據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軍的罪行。 (可自由發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 二、《辛丑條約》 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于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規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容來感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 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為什么?(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征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為帝國主義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 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有什么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雖然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專門地區,但它完全處于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里?(洛陽、余杭、涿郡) 5、根據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復講練,讓學生理解 “開始淪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 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于《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定的數額) 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后,教師聯系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余題目。(可延伸到課外) 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0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民頭腦中仍占統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節。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八節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薄胺磳Ω鱾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美國公使在其著作中寫道:“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薄皻W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卑藝撥姷慕y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1
第5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課程標準 :
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知識與能力目標
觀察《時局圖》,了解參與瓜分中國狂潮的主要列強及其勢力范圍,掌握解讀形象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概述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罪行,了解義和團和愛國情軍抗擊外來侵略斗爭情況,培養概括和歸納史實的能力。
了解《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逐條分析其危害。制作《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比簡表,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和歸納比較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標
討論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和斗爭對象,增強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
收集有關中國軍民抗擊侵略和聯軍侵華罪行的材料,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展示,倡導主動學習,培養合作、探究、表達等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了解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和八國聯軍的侵華罪行,認識到這 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空前野蠻殘暴的掠奪;認識中國的軟弱和失敗之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理解順應世界歷史潮流的政治改革對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感受和學習義和團、愛國清軍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培養歷史責任感。
學習重點
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史實,認識帝國主義的兇 惡本質。知道《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并能分析影響。通過中國人民的反 抗斗爭,感受中國人民維護國家尊嚴和安全的頑強斗爭。
學習難點
《辛丑條約》的歷史影響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可通過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對比來進行講析。
學法指導
1、讀課文概括本課主要內容
本課主要講述了幾個問題: 、 、 分別介紹了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過程、影響。
2、掌握本課知識點:
一、瓜分中國狂潮
1、分析《時局圖》:甲午中日戰爭后,西方列強爭先掠奪在華權益,劃分“ ”,掀起
侵略者
勢力范圍
代表物
俄國
德國
法國
云南
日本
2、義和團運動
興起原因
主要斗爭對象
勢力迅速發展到 地區,為什么?
性質
二、八國聯軍侵華
時間 八國
借口
戰役:廊坊保衛戰
天津保衛戰
結果:北京陷落,中國戰敗。會敘述八國聯軍的罪行
三、《辛 丑條約》(本課的重點、難點,會結合內容分析影響)
時間 11個國家
中國代表
內容及影響[來源:]
內容
影響
賠款
劃使館區
拆炮臺
嚴禁人民反帝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練習檢測
一、選擇題
1.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是為了鎮壓
a.義和團運動 b.太平天國
c.戊戌變法運動 d.禁煙運動
2.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深淵的標志是
a.《南京條約》的簽訂 b.《璦琿條約》的簽訂
c.《馬關條約》的簽訂 d.《辛丑條約》的簽訂
3.《辛丑條約》中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條款是
a.賠款白銀4.5億兩
b.拆毀大沽炮臺
c.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4.下列侵略戰爭,外國侵略者進攻到北京的有
、嬴f片戰爭、诘诙硒f片戰爭、奂孜缰腥諔馉帯、馨藝撥娗秩A戰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議一議:《辛丑條約》中劃定的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有什么不同?
三、想一想:《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被人們稱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為什么?
四、填表
內容
名稱
簽訂國家
割占領土
賠款數目
通商口岸及其他
影響
《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2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扶清”的含義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滅洋”在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蓖瑫r,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薄皻W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特別是斗爭目標。
2.使學生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
3.掌握《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內容。
4.分析《辛丑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從中引導學生分析義和團運動的斗爭對象是帝國主義,從而得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中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侵略掠奪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爭,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xx年的國恥與國難。
2.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甲午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從而導入新課。
2.比較分析法。對于《辛丑條約》的內容,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對條約內容進行分析,然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3.閱讀理解法?梢砸龑W生閱讀課本上描述八國聯軍在中國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侵略者的強盜面目。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列內容。)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1、 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 地區。
2、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 率領進犯北京。
3、19xx年八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帶領 倉皇逃跑。
二、《辛丑條約》
1、 年,清政府被迫同 、 、 、 、 、
、 、 等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2、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1) 。
(2) 。
(3)
。
。4) 。
3、條約的影響;
《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 ,嚴重損害了
。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 。中國完全淪為 。
合作與探究:
1、 學生制表:比較《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異同點。
2、 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你能談談這個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哪些危害嗎?
3、 議一 議:
《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反饋與小結:
我們這單元題目叫做侵略與反抗。提問: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是怎樣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淪為;甲午戰爭,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完全淪為。)歸納出同一時期,中國各階層又是怎樣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來挽救中國的民族危亡的,從而明確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條線索。進行本單元的復習。
達標檢測:
一、 選擇題:
1、義和團運動斗爭的矛頭指向的是( )
a、清政府 b、地主階級 c、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d、英國殖民者
2、八國聯軍侵華時,中國的皇帝是( )
a、 光緒帝 b、慈禧太后 c、咸豐帝 d、道光帝
3、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等八國簽訂《辛丑條約》發生于( )
a、 1898年 b、 1899年 c、 19xx年
d、 19xx年
4、八國聯軍侵華時的“八國”除了英、法、俄、美、日、德六國外,還包括
。 )
a 、西班牙、葡萄牙 b、荷蘭、葡萄牙 c、 意大利、奧匈帝國 d、意大利、奧地利
5、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最多的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
條約》
6、八國聯軍侵華時,擔任聯軍司令的人是( )
a、 德國人 b、英國人 c、美國人 d、 法國人
二、材料分析題:
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給德皇的報告中供認:“聯軍占領北京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之搶劫”,“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祥數將永遠不能查出!
請回答:
1、材料中的聯軍指哪些國家的軍隊?
2、此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發生在哪一年?
3、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
【課外拓展】
《辛丑條約》
19xx年12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利時、西班牙、荷蘭11國公使提出《議和大綱》12條,強迫清政府接受。19xx年9月
7日,慶親王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年是舊歷辛丑年,所以這個條約稱為《辛丑條約》!缎脸髼l約》共12款,另有19個附件。其主要內容是:
1.清政府賠款白銀 4.5億兩,分
39年還清(到1940年),年息四厘,本息共計9.82億兩,加上各省地方性賠款,總數達10億兩(相當于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的12倍)。清政府以海關稅、通商口岸的常關稅和鹽稅作為償付賠款之用。
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質的組織,違者處死。地方官對反帝斗爭鎮壓不力者,“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凡發生過反帝斗爭的城鎮,一律停止文武科考試5年。
3.清政府拆毀大沽以及北京到?谘鼐所有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12個戰略要地。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
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由各國“常留兵隊,分保使館”,界內不準中國人居住。
5.懲辦“首禍諸臣”。其中載漪充軍新疆,載勛、趙舒翹賜自盡,徐承煜(刑部左侍郎)等人斬決,董福祥革職,徐桐、剛毅、李秉衡等已死,追奪官爵。
6.清政府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由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4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知識
、倭x和團運動的興起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诹x和團運動的發展和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幾侵略暴行
④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菡莆樟x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
⑥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能力
①通過分析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深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對《辛丑條約》內容的具體分析,準確評價它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學會運用具體歷史史實形成歷史概念的能力。
、弁ㄟ^相關歷史材料的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有效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ǘ┻^程與方法
1. 過程
本節內容作為講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一課,要向學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論問題及概念。關于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具體事實不要細講,重點講清“扶清滅洋”的口號;對于義和團運動的發展,要使學生注重宏觀知識的把握,不要拘泥與細節問題;對于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注意把握線索,交待清楚學生容易忽略的細節;對于《辛丑條約》及其影響,一定要結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進行講解。
2. 方法
、偬釂柗ǎ涸诮榻B事件的相關歷史背景時,可采用提問法,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谥v解法:教師應將教材中的重難點部分給學生通過講解,加深理解。本節適用于講解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③比較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將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作比較,從而加深認識。
、苡懻摲ǎ涸谠u價義和團紜紜的時,可由學生客觀把握義和團運動是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爆發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義和團預備的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依次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通過史實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2.通過認真總結義和團運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反帝斗爭任務。
3.《辛丑條約》是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不平等條約,它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教學重點
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2.《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2.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教具準備
電腦(教師主機,學生一人一臺分機)
課時安排
七十分鐘
教學過程
[導入語]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的嚴重危機。為救亡圖存。以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然事實證明資產階級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行不通。與次同時,以農民為主題的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這就是席卷了中國北方,震撼世界的義和團運動。
[講授新課]
[板書]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爆發19世紀末,是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又一次偉大的農民運動。作為一歷史事件,有它的興起、發展和結束。
[板書]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教師講述]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最早興起與山東,是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結社,以農民為主,其斗爭方式是反洋教。
[板書]1、興起于山東的原因
[教師分析]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外國傳教士借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他們實際上成為深入民間的帝國主義勢力的代表,與中國地方封建勢力相結合,共同欺壓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人們的反洋教斗爭。而山東又是帝國主義侵略較早的地區。1897年德國強占膠洲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人民,并最早在山東冠縣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形勢下爆發的,它的斗爭鋒芒主要指向帝國主義,義和團運動在斗爭中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板書]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教師引導]分析這個口號,大家要從口號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意義出發,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
[學生回答]積極性:具有愛國的性質;局限性:使群眾放松了對清政府的警惕,同時帶有籠統的排外色彩。
[教師分析]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危機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運動提出了這個口號。這個口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把“滅洋”放在 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出中國廣大勞動群眾從切身利益的深重危難中對帝國主義者發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從而吸引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奮不顧身地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同時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個口號沒有麻痹清朝統治者,相反的卻欺騙了廣大群眾,束縛了群眾的行動和思想,便利了清朝統治者的利用和叛變!皽缪蟆庇謳в谢\統排外色彩。所以義和團運動的最終失敗與他們的“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有關。
[教師過渡]在“扶清滅洋”口號的號召下,第二年秋,這場反帝愛國斗爭發展到山東、直隸的許多州縣,威勢大振。隨后,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并有單純的反洋教斗爭發展為反帝斗爭。
[板書]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教師過渡]面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列強要求清政府盡快撲滅義和團。
[板書]1、袁世凱鎮壓山東義和團
[教師講解]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凱為山東巡撫,血腥鎮壓山東義和團。山東 義和團被迫轉移到直隸。19xx年春,山東、直隸的義和團揮旗北上,勢力發展到京津地區。
[板書]2、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的蓬勃發展,使清政府意識到非鎮壓手段所能達到目的的,于是改變了對義和團的態度,采取了“安撫”政策。
[板書]3、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0頁兩段引文材料]
材料1 清政府致各省督撫電文:此次義和團民之起,數月之間,京城蔓延已遍,其眾不下數十萬,自兵民以至與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以洋教為仇,勢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
材料2 清政府令駐外使節向各國政府解釋:“朝廷非不欲將此種亂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間,操只太蹙,深恐各使促使不及,激成大禍。亦恐直東兩省同時舉事,將兩省教士教民使無遺類。所以不能不躊躇顧者以次!
[教師分析]從材料1、2可以反映出當時清政府看到了義和團勢力的強大,使他們意識到用剿滅手段無法達到目的,于是他們改用招撫,其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和利用義和團,正是招撫二字麻痹了義和團民眾,雖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未能識破封建統治者利用及欺騙陰謀,致使最后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
義和團被默許為合法民團后,紛紛涌進了北京、天津。
義和團勢力的發展壯大,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利益,為鎮壓中國人民,八個國家的侵略者采取了共同的侵略行為,這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板書]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9xx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奧匈)組成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板書]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
[教師過渡]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遭到了義和團和清軍中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擊。
[板書]2、義和團和愛國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教師提問]這次戰爭中有幾場重要戰役,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廊坊、揚村一戰:侵略軍遭受重創,狼狽逃回天津租借地。
天津保衛戰:義和團同守衛天津的清軍進行英勇抗擊,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天津陷落。侵略軍成立督統衙門,對天津實行殖民統治。
北京一戰:北京陷落,八國聯軍在北京實行分區占領。
[教師總結]義和團和部分愛國清軍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和原始的武器抗擊使用先進槍炮的八國聯軍,重創了敵人,顯示出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
[教師過渡]腐朽的清政府與落后的義和團最終沒有阻止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他們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其罪行罄竹難書。
[板書]3、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
[教師過渡]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前,慈禧太后倉皇出逃,這時她看到義和團再沒有利用的價值了,于是在逃跑中,她下令斬殺義和團,并無恥地要求八國聯軍“助剿”,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
[板書]4、義和團運動的失敗
[教師引導]關于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大家在分析時可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對比。
[教師總結]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主觀方面: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其次分析“扶清滅洋”口號,“扶清”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也是義和團失敗的主觀原因。
義和團運動是一次農民群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由于農民解決無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最后失敗,但它的歷史作用是否定不了的,它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這一點就是侵略軍自己都是承認的。
[教師過渡]就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時,清政府不但不給予抵抗,卻反過頭來下令清軍“鏟除”義和團,充分說明了清政府的腐敗。最后與列強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板書]四、《辛丑條約》的簽定及其影響
[教師講解]19xx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奧匈)以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六個字概括“賠、劃、拆、懲、改、修”
[教師過渡] 下面我們重點來學習《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法分析]在學習這一問題上同學們可參照咱們前面所講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
[教師分析]①巨額賠款,這是字鴉片戰爭以來最多的一次賠款。賠款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從此,清政府的重要稅收,幾乎全被帝國主義所控制。清政府的稅收機構實際上成了替帝國主義收款的代辦機關。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從此,“使館界”成了“國中之國”,成了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③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防安全,侵略者可以隨時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直接鎮壓京津的反帝斗爭。④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假如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這是帝國主義要清政府更加唯命是從,使清政府成為他們的幫兇,進一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帝國主義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硬要提高外務部的地位,以便操縱中國的對外機構。
通過《辛丑條約》,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了在華權益,又維持了清朝統治。慈禧太后則保證今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從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學生網上學習
。閮灮n堂,課前我制作了一個網頁,供學生課上學習)
[指導學生上網]寫入網址: 進入網頁的主頁面。
[主頁面的構成]
課題: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級子目錄:本課專題內容、在線視頻資料、在線圖片資料、在線留言論壇、本課綜合練習、民族中學首頁、本站幫助信息
二級子目錄:
一、 本課專題內容包含有:1義和團名稱及人物2義和團運動的興起3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4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態度5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6評價義和團7外國人眼中的義和團8義和團運動紀念館9八國聯軍在今后機的暴行10《辛丑條約》的簽定及其影響
二、 在線視頻資料包含有: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發展和失敗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斗爭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4《辛丑條約》的簽定及其影響5其他
三、 在線圖片資料包含有:1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戰斗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4其他
四、 在線留言論壇包含有: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2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3義和團對清政府態度的變化4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5評價義和團運動6為什么說《辛丑條約》的簽定表明了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五、本課綜合練習包含有:
1.義和團的主要活動地區是(。
a.廣東沿! .山東、河南、直隸c.河南、河北 d.山東、江蘇、浙江
2.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3.19xx年6月,八國聯軍的統帥是(。
a.戈登 b.西摩爾 c.克林德 d.瓦德西
4.義和團的口號是( )
a.“均田免糧” b.“自強求富” c.“扶清滅洋” d.“師夷長技以制夷”
5.下列關于義和團運動的敘述,其中錯誤的是(。
a. 主要成員是貧苦農民 b.是一次反帝愛國運動
c.清政府承認過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d.義和團運動席卷了全國
6.天津義和團的著名首領是(。
①趙三多②曹福田③張德成④朱紅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
7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國求和。八國聯軍不予理睬,繼續向北京進犯。8 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倉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軍斬殺義和團,并無恥地請求八國聯軍“助剿”。
、僖陨喜牧戏从沉肆x和團失敗的原因。從客觀上看,義和困失敗的原因是_____和_______聯合剿殺。
、诎藝撥娭械陌藝改男﹪?它們何時開始侵略中國?
、郯藝撥娙肭种袊鴰砹耸裁春蠊?
8.《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嚴重影響
9.對比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異同。
。ㄍㄟ^廣播演示網上學習流程)
學生自主網上學習
在這個階段,學生一邊瀏覽閱讀學習,一邊互相交流學習體會,并完成目標學習。在留言論壇上我把本節課需要進一步討論學習的內容設計成6個問題(如上所述),放在流言板上,供學生討論學習交流。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例:簡要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策略變化。
思路分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從課本內容可知,清政府的策略總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因此,可根據形勢的變化來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策略變化。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① 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策略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
、 義和團運動初期,清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對義和團采取了剿滅的政策。
③ 義和團運動發展起來后,清政府感到一時難于控制,同時又想以此來對抗外國侵略者,所以承認義和團合法,企圖加以控制利用。
、 隨著八國聯軍的大舉入侵并逼近北京后,清政府感到義和團再沒有利用價值,于是,采取剿殺義和團策略,試圖用鎮壓人民的反抗運動來換取帝國主義國家的諒解。由此可見,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策略的變化始終是以維護其切身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
[課堂總結]
運用整體認知的方法,逐步掌握本課的學習內容
學習本課內容時,必須掌握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帝國主義擴大侵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導致的,這是一個知識難點。突破了這個難點,就不難理解義和團提出的口號——“扶清滅洋”的歷史背景。通過這個口號,我們還能認識到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和反帝愛國的性質。因為義和團運動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同時在客觀上還打擊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由于清政府后來同八國聯軍相互勾結,使義和團處在內外夾擊的不利形勢下,所以,義和團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八國聯軍侵華時,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辛丑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此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最終形成。學習本課內容時,如果我們簡要地將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大事件作一小結,從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我們應牢記這段歷史,勤奮學習,為了祖國的富強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布置作業]
結合課前參觀天津義和團運動遺址,寫一篇800字的學習體會,要求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認識義和團運動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5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案
。ǹ偟5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義和團運動的反帝史實;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掌握《辛丑條約》的簽訂、內容及危害。
2.綜合對比《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分析《馬關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綜合歸納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的過程,提高分析對比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本課中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侵略掠奪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爭,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xx年的國恥與國難;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學習重點]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辛丑條約》。
[學習難點]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學習過程]
。ㄒ唬┳灾鲗W習:
1.閱讀教材p20導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義和團興起的時間、地點、發展狀況、斗爭矛頭、性質?
2)八國聯軍的名稱、侵華時間、總司令、進犯路線、重要戰役?
2、閱讀教材p20正文第二段及小字材料說一說:八國聯軍在中國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清政府又是如何表現的?導致了什么后果?
3、熟練掌握:《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國家?主要內容?
。ǘ┖献魈骄浚
1、我的問題:
交流結果:
2、我們的問題:
交流結果:
3、老師的問題:
1)《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2)《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結合所學知識,綜合歸納: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國家的?原因有哪些?我們應該怎樣做?
條約名稱 簽訂時間 主要內容 影 響
(四)系統總結:知識建構
原 因 經 過 結 果 影 響
。ㄎ澹╈柟逃柧殻簠⒁姟缎抡n程同步學習與探究》
。┱n堂反思:
1、本節課的收獲:
2、本節課的不足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6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點和難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辛丑條約》是本課的重點。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并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3)講授新課: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取得廊坊狙擊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粉碎了所謂“西方軍隊無敵”的神話。義和團在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xx年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這是繼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為列強所占領。(建議復習比較北京兩次被列強占領的史實)
二、《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國家,除出兵中國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之外,還有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三國,共十一國。
2.《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條約的主要內容,教材列舉了四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歸納記憶。
第一,經濟上,“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第三,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第四,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蓖ㄟ^《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最終確立了清政府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
3.《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通過對條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而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4.小結:本課教學內容完成之后,可以簡單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進行列表歸納,結合活動與探究1進行小結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可播放多媒體vcd)
5、練習:材料題“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不到三月遍地紅,個個拿起刀,保國逞英雄”
①該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運動?該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谠摻M織的原名叫什么?主要成員由哪些人組成?
、墼摻M織提出了什么口號?材料中哪句話表明了該團體斗爭的目的?
、芤源褥麨槭椎慕y治階級出于什么目的允許該組織“不到三月遍地紅”?
、菰撨\動的性質是什么?
6作業: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危害性的認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
附:板書設計
一、 義和團運動于1898年在山東冠縣 “扶清滅洋”大旗,
二、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間是19xx年,有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三、 《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影響(或危害)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7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單項選擇
1. 義和團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的相同之處:
a都是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質 b建立了政權 c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d提出了明確的綱領
2.《辛丑條約》簽定所產生的最主要的后果:
a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宣告失敗
b中國人民的反帝運動遭到失敗
c各國駐兵使館界
d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會
3.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的不平等條約是:
a《馬關條約》 b《辛丑條約》 c《南京條約》 d《璦琿條約》
4.從1840年以來,侵略者兩次攻入北京城燒殺搶奪, 這兩次戰爭是
① 鴉片戰爭②第二次鴉片戰爭③甲午中日戰爭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揭示出義和團興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政治腐敗、激起人民反抗 b、清政府加強了反帝斗爭
c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激化 d山東、直隸下層百姓生活困難,進行反清活動
6.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表現是( )
a、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b拆毀大沽炮臺
c賠償白銀4.5億兩 d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七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國求和。八國聯軍不予理睬,繼續向北京進犯。八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倉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軍斬殺義和團,并無恥的請求八國聯軍“助剿”。
(1)上材料反 映了義和團失敗的原因。從客觀上看,義和團失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聯合絞殺。
(2)八國聯軍中的八國是指那些國家?他們何時開始侵略中國?
(3)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帶來了什么后果?
三、思辨題[來源:第一范文網]
一位青年感慨地說道:“一部近百年的中國近代史,是西方列強掠奪中國的悲慘歷史,好在我們的先輩們頑強的反抗著列強的侵略。但是改革開放以來 ,列強們在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幾乎全得到了;復關入世以后,列強們的夢想 可能都實現了。”試用所學的初中歷史知識,判斷分析一下這位青年的思想正誤。
四、簡答題
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
1 c 2 d 3 b 4 c 5 c 6 d
二、閱讀材料
1.封建勢力 外國勢力
2.英、美、俄、日、法、德、 意、奧 1840
3.清政府同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思辨題
該青年是 一位愛國青年,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是正確的,但對改革開放和復關入世的認識是錯誤的。這是因為:近代中國是一個沒有主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西方列強在中國進行 了一系列的侵略,都是為了掠奪中國的財富或把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而我們今天是擁有主權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是在平的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國際外交,復關入世是為了增強綜合國力而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
四、簡答題
。1)1840年鴉片戰爭,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美俄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掠奪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還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去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 0年至19xx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同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