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用4篇)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1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點和難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辛丑條約》是本課的重點。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并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3)講授新課: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取得廊坊狙擊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粉碎了所謂“西方軍隊無敵”的神話。義和團在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xx年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這是繼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為列強所占領。(建議復習比較北京兩次被列強占領的史實)
二、《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的國家,除出兵中國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之外,還有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三國,共十一國。
2.《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條約的主要內容,教材列舉了四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歸納記憶。
第一,經濟上,“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第三,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第四,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通過《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最終確立了清政府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
3.《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通過對條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而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4.小結:本課教學內容完成之后,可以簡單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進行列表歸納,結合活動與探究1進行小結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可播放多媒體vcd)
5、練習:材料題“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不到三月遍地紅,個個拿起刀,保國逞英雄”
①該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運動?該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②該組織的原名叫什么?主要成員由哪些人組成?
③該組織提出了什么口號?材料中哪句話表明了該團體斗爭的目的?
④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階級出于什么目的允許該組織“不到三月遍地紅”?
⑤該運動的性質是什么?
6作業: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危害性的認識。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
附:板書設計
一、 義和團運動于1898年在山東冠縣 “扶清滅洋”大旗,
二、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間是19xx年,有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三、 《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影響(或危害)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2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 解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事實掌 握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 合
理 解
甲午戰爭引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借口絞殺義和團出兵侵華,結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討 論
分 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 國
情 感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xx年前的國恥與苦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堅決反抗外侵的優良傳統
思 想
意 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教學重點 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為什么說甲午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辟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組織學生閱讀“導言框”,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甲午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一些外國教會也猖狂地欺壓中國人民。義和團就是在反教會斗爭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 小結、過渡:導言框的歌謠就是當年民眾傳唱的。帝國主義列強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感到恐慌,他們便拼湊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請大家閱讀新課,記住課題和標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9——20頁本目的內容,并在《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中,用筆描出八國聯軍的進攻路線。(可在原線旁另畫一條平行線條) 指導學生聯系地7頁圖文,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在班級內交流: 1、 北京兩次被外國軍隊侵占的情況有哪些不同?
聯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聯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八國聯軍
英、法、俄、美等
19xx年
光緒、慈禧2、根據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軍的罪行。 (可自由發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 二、《辛丑條約》 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于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規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容來感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 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為什么?(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征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為帝國主義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 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有什么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雖然仍是外國使節居住的專門地區,但它完全處于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里?(洛陽、余杭、涿郡) 5、根據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復講練,讓學生理解 “開始淪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 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于《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定的數額) 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后,教師聯系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余題目。(可延伸到課外) 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3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的情況,理解義和團運動的口號,記住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時間和組成聯軍的八個國家,講述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故事,知道八國聯軍搶掠北京的暴行,掌握《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分析義和團運動提出的“扶清滅洋”的口號,培養學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為二地分析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收集有關八國聯軍侵華暴行資料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意識和運用網絡技術搜索、下載、整理信息及運用信息的能力。通過逐條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義和團戰士和清軍部分愛國將士團結戰斗、共同殺敵的史實,讓學生理解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偉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理解。通過揭露八國聯軍破壞和掠奪中國國寶、踐踏中華文明的罪行,使學生永遠牢記國恥、國難,樹立立志成才、振興祖國的奮斗目標。
重點難點
重點: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難點: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收集資料、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給出預習目標,指導學生預習。(全體學生)
二、學生準備
全體學生據預習目標預習課文。
學法指導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為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甲午中日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教師小結導入。
學習新課:
一、檢查預習目標。(找一排學生依次回答)
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2、八國聯軍侵華( 時間、目的、八國軍隊、主要戰役、在北京的暴行)
3、《辛丑條約》( 時間、內容、危害)
二、小組合作討論:
根據《辛丑條約》內容逐條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
老師強調:《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老師據大綱強調重點(指導學生掌握):
《辛丑條約》的時間、內容、危害。
四、多媒體展示。
著重揭露八國聯軍破壞和掠奪中國國寶、踐踏中華文明的罪行;同時揭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五、課堂展示。
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有何不同?
3.指導學生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進行知識的橫向聯系,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危害性的認識。
六、布置作業。
1、完成《學習與評價》
2、 預習新課。
教學反思: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篇4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特別是斗爭目標。
2.使學生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
3.掌握《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內容。
4.分析《辛丑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從中引導學生分析義和團運動的斗爭對象是帝國主義,從而得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中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侵略掠奪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爭,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xx年的國恥與國難。
2.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甲午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從而導入新課。
2.比較分析法。對于《辛丑條約》的內容,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對條約內容進行分析,然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3.閱讀理解法。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描述八國聯軍在中國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侵略者的強盜面目。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列內容。)
一、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1、 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 地區。
2、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 率領進犯北京。
3、19xx年八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帶領 倉皇逃跑。
二、《辛丑條約》
1、 年,清政府被迫同 、 、 、 、 、
、 、 等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2、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1) 。
(2) 。
(3)
。
(4) 。
3、條約的影響;
《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 ,嚴重損害了
。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 。中國完全淪為 。
合作與探究:
1、 學生制表:比較《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異同點。
2、 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你能談談這個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哪些危害嗎?
3、 議一 議:
《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反饋與小結:
我們這單元題目叫做侵略與反抗。提問: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是怎樣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淪為;甲午戰爭,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完全淪為。)歸納出同一時期,中國各階層又是怎樣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來挽救中國的民族危亡的,從而明確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條線索。進行本單元的復習。
達標檢測:
一、 選擇題:
1、義和團運動斗爭的矛頭指向的是( )
a、清政府 b、地主階級 c、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d、英國殖民者
2、八國聯軍侵華時,中國的皇帝是( )
a、 光緒帝 b、慈禧太后 c、咸豐帝 d、道光帝
3、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等八國簽訂《辛丑條約》發生于( )
a、 1898年 b、 1899年 c、 19xx年
d、 19xx年
4、八國聯軍侵華時的“八國”除了英、法、俄、美、日、德六國外,還包括
( )
a 、西班牙、葡萄牙 b、荷蘭、葡萄牙 c、 意大利、奧匈帝國 d、意大利、奧地利
5、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最多的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
條約》
6、八國聯軍侵華時,擔任聯軍司令的人是( )
a、 德國人 b、英國人 c、美國人 d、 法國人
二、材料分析題:
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給德皇的報告中供認:“聯軍占領北京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之搶劫”,“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祥數將永遠不能查出。”
請回答:
1、材料中的聯軍指哪些國家的軍隊?
2、此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發生在哪一年?
3、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
【課外拓展】
《辛丑條約》
19xx年12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利時、西班牙、荷蘭11國公使提出《議和大綱》12條,強迫清政府接受。19xx年9月
7日,慶親王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年是舊歷辛丑年,所以這個條約稱為《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共12款,另有19個附件。其主要內容是:
1.清政府賠款白銀 4.5億兩,分
39年還清(到1940年),年息四厘,本息共計9.82億兩,加上各省地方性賠款,總數達10億兩(相當于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的12倍)。清政府以海關稅、通商口岸的常關稅和鹽稅作為償付賠款之用。
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質的組織,違者處死。地方官對反帝斗爭鎮壓不力者,“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凡發生過反帝斗爭的城鎮,一律停止文武科考試5年。
3.清政府拆毀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線所有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12個戰略要地。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
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由各國“常留兵隊,分保使館”,界內不準中國人居住。
5.懲辦“首禍諸臣”。其中載漪充軍新疆,載勛、趙舒翹賜自盡,徐承煜(刑部左侍郎)等人斬決,董福祥革職,徐桐、剛毅、李秉衡等已死,追奪官爵。
6.清政府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由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