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反洋教斗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扶清滅洋和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2. 能力方面:
(1)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辛丑條約》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史實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義和團運動歷史經驗教訓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任務。
4. 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將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區別不同點,學會類比方法。
(2)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關于清政府對義和團改變策略的歷史材料,分析清政府的真正意圖,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方法。
(3)引導學生分析《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幫助學生完整掌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
(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節重點之一。首先要注意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是本節教材的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備地要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2.難點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面臨已經發展到北京皇城腳下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連續幾天召開緊急的御前會議,研究對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撫,爭論很激烈。其實,兩派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消滅主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撫的結果,義和團雖取得了合法活動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識破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及欺騙陰謀,致使日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末的中國,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與此同時,農民階級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而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些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一、 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師:請同學們回憶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