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文學
第20課 文學
[教學目標]
1.了解文學的起源及其早期表現形式,知道以下中外著名作家的主要生平與作品簡介: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了解他們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貢獻。
2.啟發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探究文學起源的若干問題,培養學生合理推論的能力;從中外文學家個案入手,師生共同探究文學家所處的歷史時期、文化背景、人生遭遇,從歷史的角度理解文學家的作品。
3.師生共同談論文學家及其作品,使學生感受文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寄托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熱愛,文學探討人性、懲惡揚善,文學鞭撻社會罪惡,文學寄托了人類美好的理想。
[重點與難點]
重點: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的文學成就及其歷史背景。
難點:從個案入手剖析文學作品與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之間的重要關系。
說明:
1.課文以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為個案剖析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文學,因其具有代表性:其一,三位文豪的作品帶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烙印;其二,三位文豪代表著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流派。所以,了解三位文豪的文學成就及其歷史背景為本課重點。
2.通過對三位文豪所處歷史背景、人生履歷、文學作品的了解,使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個性與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之間的重要關系,從中領略人類精神活動的無窮創造性,故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隨機詢問學生喜歡的文學作品,并請他們談談喜歡的理由。由此引出文學對于人類社會意義的話題,提出課題。
2.講授“文學的起源”。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如果僅僅就課文的三個目展開講述,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因此需要增加一個環節,與學生共同探討文學起源的若干問題,以說明文學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產提高,語言、文字成熟發展,人類審美意識進步的產物,它反映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思想、宗教意識等。
提問:文學是如何出現的?早期文學作品的主要題材有哪些?對于該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展開設問。
(1)“文學”的出現需要哪些歷史條件?
利用已學知識和個人經驗,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應該能大體解決這個問題:語言、文字的發展、成熟為文學的出現提供了表達符號的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給人類從事精神財富創造提供了物質條件,人類審美意識的進步等。(見材料一)由此可知,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文學也就萌芽、誕生了。
(2)最早的文學作品的題材有哪些?
歌謠與神話。歌謠是民眾日常生活中不斷產生的,《詩經》中就有許多留存,如《七月》,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農事歌謠之一。神話是原始人類的綜合意識形態,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是他們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又是他們的愿望表達。中外都有許多神話題材的早期文學作品,如古希臘的神話、中國的《山海經》中的神話、印度的《黎俱吠陀》等。(見材料二)
(3)早期文學作品為什么主要是歌謠與神話呢?
歌謠是人民大眾在生產、生活中情緒的表露,抒發情感的體現,產生于口頭,經過歷代精煉、成文,成為最早的文學作品之一。至于神話,其中包含著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萬物關系、宗教觀念乃至各類日常生活知識。(見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