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 課 從中日甲午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第14 課 從中日甲午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目標導學】
1.掌握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列強侵華的史實,義和團運動。
2.理解列強侵華的原因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扶清滅洋”口號;認識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知識梳理】
一、中日甲午戰(zhàn)爭
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 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侵略擴張野心不斷膨脹,逐漸形成侵略 、奪取 、占領 ,進而征服 的擴張政策。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鮮爆發(fā) ,日本借機大舉派兵入朝。
2.過程:1894年,日軍在 偷襲清軍運兵船;9月,中日海軍在 展開決戰(zhàn),愛國官兵北洋艦隊丁汝昌、鄧世昌反抗。
3.結(jié)果:戰(zhàn)敗簽約,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 。
內(nèi)容:中國割讓 、 、 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 兩白銀;開放 等地為新的通商口岸;允許日本 。后來,在列強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國追加3000萬兩白銀作為“ ”,交還了中國的遼東半島。
影響: 是繼《南京條約》之后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侵略深入 ;外國資本擠壓,嚴重阻礙了 ;巨額戰(zhàn)爭賠款,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不得不舉借外債。
4.影響:
(1)民族危機的加深:戰(zhàn)爭宣告了 的破產(chǎn)。甲午戰(zhàn)后,中國國勢艱危,民生凋敝。 拉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列強競相在中國 ,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quán)。
(2)民族的覺醒:清王朝開始進行 ,中國的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