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的概況;八國聯軍侵華時間、國家,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
2.能力要求:(1)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2)比較中國近代史上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異同,評述二者之間的關系。
3.情感目標: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是甲午戰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爭的高峰。義和團同帝國主義進行了頑強戰斗,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迷夢。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人民不僅是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強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由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節重點之一。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排外性質,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2)《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是本節教材的另一重點內容!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2.難點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由“剿滅”改為“招撫”,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面臨已經發展到北京皇城腳下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連續幾天召開緊急的御前會議,研究對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撫”,爭論很激烈。其實,兩派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撫”的結果,義和團雖取得了合法活動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識破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及欺騙陰謀,致使日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末的中國,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與此同時,另一場以下層人民為主的反帝斗爭開始了。廣大勞動人民采取了武裝斗爭的方式,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而帝國主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板書課題)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原因
師: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列強不僅通過戰爭攫取了大量特權,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上的侵略,而且還憑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生:(閱讀教材第65頁小字,回憶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相關內容)
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外國教會和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越來越猖狂。從6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斷掀起反洋教斗爭,終于在山東釀成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