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新航路
【“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5課 開辟新航路
◎東方的誘惑 原因:經濟根源-社會根源-商業危機;客觀條件-主觀條件
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們對黃金、白銀的渴望也日趨強烈。自《馬可•波羅行紀》在西歐流傳以后,人們對書中關于中國等東方國家遍地黃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東方“尋金”。
長期以來,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東方的商品,如絲綢、茶葉和香料等,輾轉運銷西歐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令其他西歐國家的商人垂涎不已。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占領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西歐同東方的貿易更加困難。于是,很多西歐人都渴望開辟一條繞過地中海前往東方的新航路。
那時西歐局勢動蕩,各國爭斗激烈。葡萄牙和西班牙瀕臨海洋,統治者積極支持海外探險活動,希望獲得海外財富,以加強在歐洲的地位。同時,教會也鼓勵人們去遙遠的東方傳播天主教。而這一時期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更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地理知識的積累。
◎新航路的開辟
過程:
為了到達東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別組織了東西兩條路線的海上探險。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率領一支由三艘帆船組成的葡萄牙船隊,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航行一段時間后,船隊遇到風暴,一度遠離海岸。許多船員感到害怕,但迪亞士堅持繼續向前航行。當船隊再次見到陸地時,船員們驚訝地發現,陸地的走向已經不是向南,而是往東,繼而偏北。原來這里是非洲的最南端,迪亞士把它命名為“風暴角”;后來,葡萄牙國王把它改稱為“好望角”,希望它能帶來好運。xx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迪亞士開辟的航路,繼續前行,終于到達了印度。
在葡萄牙人沿著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時,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堅信地圓說①,認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達中國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開始橫渡茫茫的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終于到達了陸地,哥倫布以為這里就是印度②。他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實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在以后的十多年時間里,哥倫布又進行了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到達了美洲大陸沿岸的很多地方。哥倫布雖然沒有到達他夢想中的亞洲,但他開辟了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①古希臘時期,就有人提出過地圓的想法;15世紀時,地圓說在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航海家中得到認同。
②哥倫布到達美洲后不久,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也來到了美洲,他提出這里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的大陸。后來,這塊大陸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