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知識
①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②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和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幾侵略暴行
④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⑤掌握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
⑥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能力
①通過分析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深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對《辛丑條約》內容的具體分析,準確評價它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學會運用具體歷史史實形成歷史概念的能力。
③通過相關歷史材料的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有效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 過程
本節內容作為講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一課,要向學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論問題及概念。關于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具體事實不要細講,重點講清“扶清滅洋”的口號;對于義和團運動的發展,要使學生注重宏觀知識的把握,不要拘泥與細節問題;對于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注意把握線索,交待清楚學生容易忽略的細節;對于《辛丑條約》及其影響,一定要結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進行講解。
2. 方法
①提問法:在介紹事件的相關歷史背景時,可采用提問法,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②講解法:教師應將教材中的重難點部分給學生通過講解,加深理解。本節適用于講解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③比較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將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作比較,從而加深認識。
④討論法:在評價義和團紜紜的時,可由學生客觀把握義和團運動是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爆發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義和團預備的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依次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通過史實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2.通過認真總結義和團運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農民階級不可能完成反帝斗爭任務。
3.《辛丑條約》是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不平等條約,它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教學重點
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2.《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2.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教具準備
電腦(教師主機,學生一人一臺分機)
課時安排
七十分鐘
教學過程
[導入語]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的嚴重危機。為救亡圖存。以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然事實證明資產階級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行不通。與次同時,以農民為主題的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這就是席卷了中國北方,震撼世界的義和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