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講授新課]
[板書]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爆發19世紀末,是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又一次偉大的農民運動。作為一歷史事件,有它的興起、發展和結束。
[板書]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教師講述]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最早興起與山東,是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結社,以農民為主,其斗爭方式是反洋教。
[板書]1、興起于山東的原因
[教師分析]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外國傳教士借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他們實際上成為深入民間的帝國主義勢力的代表,與中國地方封建勢力相結合,共同欺壓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人們的反洋教斗爭。而山東又是帝國主義侵略較早的地區。1897年德國強占膠洲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人民,并最早在山東冠縣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形勢下爆發的,它的斗爭鋒芒主要指向帝國主義,義和團運動在斗爭中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板書]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教師引導]分析這個口號,大家要從口號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意義出發,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
[學生回答]積極性:具有愛國的性質;局限性:使群眾放松了對清政府的警惕,同時帶有籠統的排外色彩。
[教師分析]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危機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運動提出了這個口號。這個口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把“滅洋”放在 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出中國廣大勞動群眾從切身利益的深重危難中對帝國主義者發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從而吸引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奮不顧身地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同時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個口號沒有麻痹清朝統治者,相反的卻欺騙了廣大群眾,束縛了群眾的行動和思想,便利了清朝統治者的利用和叛變。“滅洋”又帶有籠統排外色彩。所以義和團運動的最終失敗與他們的“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有關。
[教師過渡]在“扶清滅洋”口號的號召下,第二年秋,這場反帝愛國斗爭發展到山東、直隸的許多州縣,威勢大振。隨后,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并有單純的反洋教斗爭發展為反帝斗爭。
[板書]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教師過渡]面對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列強要求清政府盡快撲滅義和團。
[板書]1、袁世凱鎮壓山東義和團
[教師講解]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凱為山東巡撫,血腥鎮壓山東義和團。山東 義和團被迫轉移到直隸。19xx年春,山東、直隸的義和團揮旗北上,勢力發展到京津地區。
[板書]2、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
[教師過渡]義和團運動的蓬勃發展,使清政府意識到非鎮壓手段所能達到目的的,于是改變了對義和團的態度,采取了“安撫”政策。
[板書]3、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0頁兩段引文材料]
材料1 清政府致各省督撫電文:此次義和團民之起,數月之間,京城蔓延已遍,其眾不下數十萬,自兵民以至與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以洋教為仇,勢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