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大變革時代學案
第7課 大變革時代學案
【課標要求】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商鞅變法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學習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學習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自我檢測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 表現為哪些具體事例?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讀一讀,想一想
材料一 《管子》記載: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
材料二 在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湖南、四川等省的20多處地方,都發現有戰國時的鐵農具或鐵器。
材料三 《國語》載:(春秋末年),晉國貴族范氏、中行氏,把作為祭祀宗廟的牛改用農耕
材料四 孔子有個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個學生名叫司馬耕,字子牛。晉國有個大力士名牛子耕。
(1)材料一、二分別反映了什么信息?
(2)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現象?
2.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歷史作用?
3.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先后掀起變法運動?
4.怎樣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及產生的作用?
5.想一想:怎樣理解封建制度的確立?
6.讀一讀 想一想
材料一 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知。
結合上述材料,怎樣評價都江堰和李冰?
三、拓展延伸,感悟歷史
讀一讀 議一議
材料一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
材料二 商鞅雖死,秦法未滅。
1.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2.你從商鞅變法中學到了什么?
四、知識整合
五、鞏固練習
1.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是在( )
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西周時期 d.夏商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
a.鐵農具 b.牛耕 c.都江堰 d.私田出現
3.戰國時期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的是( )
a.奴隸主 b. 地主階級 c.舊貴族 d.新興農民
4.戰國時期,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芍陂 b.西門豹渠 c.都江堰 d.邗溝
5.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 春秋時期 d. 戰國時期
六、中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