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鐵器牛耕引起的社會變革
第8課 鐵器牛耕引起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在生產上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了解“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社會現象。
在了解商鞅變法的史實基礎上,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以提高學生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收集材料。學習收集材料的方法。將全班同學分成石器組、木器組、銅器組和鐵器組等幾個組,收集相關的生產工具資料,整理后以各種形式在課堂上展示,比較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情況。繼而分析、歸納出從石、木、骨、蚌農具到鐵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是生產工具上的變革;從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耕作,是農耕史上的一次變革。
編演歷史劇。指導學生收集商鞅變法的資料,通過自編自演歷史劇,懂得編演歷史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過編演、觀看歷史劇,了解商鞅變法的艱辛史實,體會商鞅的創新精神和昂揚的斗志。
辯論。教學生辯論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通過積極辯論產生知識的火花。學習了商鞅變法的新知識以后,讓學生通過廣泛的辯論,明白商鞅變法符合時代要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史書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商鞅為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比較生產工具的變革情況,了解它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
通過商鞅變法的教學,使學生明白商鞅變法符合時代要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培養學生勇于改革的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揭示商鞅之死,使學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
通過分工合作收集資料、編排歷史劇,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知識與能力方面,通過學習商鞅變法,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過程與方法方面,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教學難點: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解釋從生產工具的進步到生產方式的變革再到社會變革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
除使用講述法等傳統教學方法以外,注重采用比較法、討論法、表演法等教學方法,并且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為教學服務。
板書設計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1、鐵器牛耕的廣泛使用
2、生產方式的變革
二、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三、商鞅變法
1、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3、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
告訴學生查資料的途徑 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從已學內容(第1—7課)中或博物館去尋找生產工具的變革情況,或者告訴學生相關的歷史學習網址,如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網址,讓學生到網上去檢索生產工具的變革情況。
分工合作 將學生分成石器組、木器組、銅器組和鐵器組等幾個組,確定各組召集人。各組分頭去查找資料,了解每一類生產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優缺點等信息。將檢索的材料寫成小文章或制作成課件,上課時向同學們介紹。
編演歷史劇 將有興趣的同學組織起來,尋找資料、自己編寫腳本、排演商鞅舌戰頑固大臣的歷史劇。
收集資料 查找有關商鞅的資料,全方位的了解商鞅,為課堂辯論做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導課,揭示課題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們的祖先一直不斷地在努力著。從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時期的銅制工具,生產工具的每一次進步,都大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們知道這些變革的具體內容及其深遠影響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