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歷史劇表演
活動目的:
1.通過本課學習和編排歷史劇本,使學生了解北魏孝文帝遷都的歷史原因及遷都洛陽的歷史意義,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
2.通過表演,使學生感受到民族融合過程中先進與落后、保守與創新的激烈碰撞,認識到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這一歷史趨勢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阻擋的。
活動準備:
教師:
1.準備《中國歷史地圖冊·-》“北魏遷都”圖;
2.準備與孝文帝遷都相關的背景資料,如平城、洛陽的地理環境介紹、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情況等。
學生:
1.課前通過網絡或圖書查找孝文帝遷都的有關資料;準備幾張空白卡片,記錄討論結果及表演的臺詞;
2.編寫劇本,并進行排演;
3.為了使活動更加形象,要求自制相關道具,如不同身份人物的冠帽、朝笏等。
活動步驟:
1.將學生分組,每組八人,向學生說明活動內容。
2.指導學生查閱歷史書籍或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資料,并以小組為單位,對故事進行編排,寫成劇本形式。
3.歷史劇表演。
活動建議:
1.歷史劇的編寫用對話形式,要有旁白、角色、人物對話。
2.適當使用自己的語言,注意要符合歷史真實和人物的身份特征,避免生搬硬套。
3.注意表演的神態、動作,避免背誦對話。
活動過程:
1.活動開始。學生自由組合成8人小組,按分工合作的原則,查閱相關資料。
2.了解孝文帝遷都的背景。
①指導學生研讀課本,利用文字資料或網絡資源查找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并對查找到的資料進行分類匯編;
②指導各小組觀察《中國歷史地圖冊·-》“北魏遷都”示意圖。分析平城和洛陽地理環境的差異;教師提供相關材料,并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了解孝文帝遷都的歷史背景。
③學生就“孝文帝決定遷都的原因”和“部分鮮卑貴族反對遷都的原因”展開討論,并將討論結果寫在卡片上備用。
3.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根據劇情的矛盾沖突,各小組進行角色分工:導演1人,旁白1人,主要角色北魏孝文帝、拓跋澄和大臣甲乙丙丁。同學們一邊體會所演繹歷史人物的特征,一邊將臺詞寫在卡片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劇本的編寫。接下來進行排演,根據劇情的發展做最后的修繕,并根據劇情背景需要,自制相關道具,如皇冠、大臣的官帽、朝笏等。
4.各小組依次上臺表演。下面為第二小組的精彩表演:
(旁白):上朝。(孝文帝踱步上臺,于正中面對臣子坐下。臺下高呼萬歲。)
孝文帝:南齊素來為我大敵,我準備近期大舉討伐南齊,你們意下如何?
(眾臣子面露難色)
拓跋澄:臣認為如此興師動眾,時機還不成熟。
孝文帝:(大怒)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么?
拓跋澄:(激動地)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不悅地)此事暫且定下,退朝!
(旁白):孝文帝回到宮中,下旨單獨召見拓跋澄。
拓跋澄:拜見陛下!
孝文帝:免禮。(語氣和藹地)老實告訴你,我剛才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不是打仗,而是遷都。我們已統一黃河流域,武力可以平天下,但不能治理天下。平城是個用武之地,不適宜進行政治改革。現在我要移風易俗,用漢族先進的禮儀文化來治理國家,必須遷都才行。這回我出兵代齊,是想借此機會,遷都中原,你認為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