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實在,少一些表演
多一些實在,少一些表演
子楓
先請大家看一節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小學二年級古詩《河湟舊卒》
教學過程:一上課,老師就讓學生根據拼音來初讀這首詩,然后由老師領讀,糾正讀音和停頓,接著讓學生大聲誦讀,現場氣氛活躍,書聲瑯瑯。差不多讀熟之后,就讓學生自愿起來讀給大家聽,孩子們爭先恐后地比著讀,伴隨著詩的停頓和緩急,學生們讀得搖頭晃腦,抑揚頓挫。這節課,誦讀差不多占了大半時間,最后讓學生識生字。
對這節課,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錢夢龍先生這樣評價:對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們就應該這樣講課,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母語,學生在搖頭晃腦中就可以感覺到詩中特有的感情色彩。語文教學就應該回歸本位。
這雖然只是一節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實錄,我看了,印象卻非常深刻。我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教師,面對著素質教育和課堂改革的浪潮,確實深深地感到:講臺的方寸之地,課室的狹窄空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堂,已不僅僅是教師的授與學生的受,它不單展示了知識的魅力,更成為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塑造的舞臺。“課堂是師生共同走過的一段生命歷程,是師生交流、對話、溝通、探究和共同提高的場所。”這句話給了我巨大的震動,也使我深深思索:如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在過去的教學中,我確實意識到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確確實實花了大量精力投注于課堂,學生在我的課堂上也有屬于自己的時間——用以討論,用以爭辯,用以思考。然后我已經隱隱覺得:課堂雖然熱鬧,學生雖然活躍,效果卻不明顯。這使我深深疑惑了:課堂改革,到底應該怎么變?直到我看到這份實錄,直到我聽到這句話——課堂是師生共同走過的一段生命歷程,是師生交流、對話、溝通、探究和共同提高的場所。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課堂還得回歸本位。無論課堂怎么操作,決定因素都在學生;教師就算把一節課設計得再新穎獨特,本位還是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課堂,還得多一些實在,少一些表演;多一些本位,少一些刻意。
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刻意鼓勵的掌聲,不如實實在在的激勵
“請來一點掌聲!”“掌聲鼓勵!”當老師這樣鼓勵學生的時候,學生一般都會“積極配合,主動參與”。當學生的觀點獨到或答題精辟時,出自內心和及時響起的掌聲確實最能振奮人心,富有感染力。然而,如果掌聲是老師刻意鼓動起來的,如果課堂上的掌聲泛濫起來,那感覺就像上了當的觀眾一樣,明明是低劣的演出,卻頻頻被人牽著要鼓掌。“我最討厭上課要鼓掌了。”有學生如是說。其實,掌聲反而無端割裂了思考者與回答者的聯系,分化了二者的地位,是不適宜刻意鼓動的。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專注的目光、傾聽的神情、欣喜的態度,都能表達對回答者的重視和激勵,并把信息傳達到其他學生,“完全正確”“太精彩了”這些簡短的話語更能使學生激情飛躍,動力無限。
二、刻意安排的討論,不如實實在在的構建
我曾經認為:討論是體現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我總是希望能多安排一些討論的時間,讓學生主動思考,發展思維。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意識到:討論也得慎重!為了體現學生主動參與而刻意安排的討論,甚至會造成誤導。例如,在講述初二思想品德《做友好往來的使者》這一框題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場討論:你覺得西方文化值得學習嗎?雖然學生討論得興高采烈,并提出了一些獨特的看法,但結果是:我們應該以開放的胸懷對待不同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學習——這是客觀的事實,討論反而引起學生的懷疑,引導學生產生誤解!因此,此處其實不適宜刻意安排討論,不如提出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西方文化,學習西方文化?讓學生實實在在去尋找答案,實實在在構建知識。
三、刻意而為的啟發,不如實實在在的點撥
經常會有這樣的情形:老師千方百計要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方向去思考解答問題,學生卻總是啟而不“發”。結果,老師在這邊“啟”得滿頭大汗,那邊卻還得把答案“發”給學生。這也不能怪我們的學生,因為他們畢竟還是“學”生,也許你老師已經覺得真理就在嘴邊了,學生卻還是云山霧罩——因為他們找不到撥開云山霧罩的工具。這時候,得看老師如何點撥了:點,是點明方向,使學生把握正確的航向;撥,是撥開迷霧,讓學生找到光明大道。例如,在講述初二思想品德《世界文化之旅》這一框題時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全球化是不是“標準化”?這樣一道題目,初二的學生是不可能一啟而發的,因為他們對“全球化”和“標準化”這些概念非常模糊,這時候老師得適時點撥,并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去思考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通過討論增加信息量,從而得出各國文化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不能用唯一標準去統一,這樣一來,學生就找到了開竅的感覺了。
課堂改革,可以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在摸索著進行。我覺得,課堂改革,傳統落后的課堂一定要改,但課堂的本位不能丟,應該多一些實實在在,少一些刻意表演。
200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