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舞臺讓給學生表演
公路,先由甲隊修4天后,再由乙隊接下去修4天,這樣共修了這條公路的,剩下的由甲乙合修還要幾天才能修完?在動筆之前,我先鼓勵學生猜一猜,于是,個別學生直接說出4×6=24(天)這個答案迅速而準確,顯然是直覺思維的結果,但對于這個學生在語言上表達常會出現卡殼現象,這時我首先給予熱情的肯定,使他們的創造思維的火花得以延續,然后耐心鼓勵幫助他們探索,且有合理的猜測,驗證了思維的正確性,使學生的直覺思維得到發展。
二、把舞臺讓給學生討論
在小學研究性數學學習實驗中,應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人人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廣泛信息交流的氛圍,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學“圓柱體體積公式”時,當導入新課后,學生進入新知尋求階段,我指導學生按課本例題所述進行操作并且討論,適時出示討論提綱:長方體體積是怎樣求出來的?影響長方體體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把長方體拆開后,拼成圓柱體,圓柱體哪些部分與長方體相同?如何借助求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求圓柱體體積。學生經過邊操作邊討論,操作中討論提綱,討論提綱中的操作,這樣充分動手、動腦、動口,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共同協作。
三、把舞臺讓給學生操作
皮亞杰曾經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是否加強動手操作是現代的數學教學與傳統的數學教學的重要區別之一。從去年開始,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學習數學的實踐來看,加強動手操作可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體積計算時,我讓學生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再引導學生看一看每個圖形一排擺幾個,擺了幾排,一共擺了幾層?學生此時學習興趣盎然,思維開闊,擺出以下許多圖形,并分別說出長、寬、高是多少,我隨時出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與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得到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于長、寬、高的乘積,最后概括出長方體體積公式,由于學生參與了公式的推導過程,在深刻理解長方體計算公式的同時,也引發學生自主去掌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