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歷史劇表演
卡片2:“為什么有的鮮卑貴族不愿遷都?”
(1)從維護統治基礎來看:平城是鮮卑貴族建國時的都城,是北魏統治的根基,而洛陽對鮮卑人來說,人生地不熟,那里又是漢族人居住的地方;況且遷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遷都洛陽可能會危及到鮮卑人的統治。
(2)從保護民族性來看:鮮卑族是少數民族,習慣于游牧、悍戰,以及本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而漢文化要先進得多,遷都洛陽后學習漢族文化可能會喪失自己的民族性。
(3)從人的心理特征來看:這是鮮卑貴族的傳統思想在作祟。人都有惰性,不愿意改變現實生活,不愿放棄目前享樂安逸的生活,所以反對遷都。
三、活動道具:學生用紙自制一頂皇冠、五頂官帽、五根朝笏
背景資料:
材料一:《北魏遷都示意圖》(略)
材料二:黃河流域或者說黃河南北兩岸的中原,是漢族生息的中心。由于大戰亂的推動,一方面,漢族從中心地區出發,向邊遠落后地區流亡,在那里擴大了漢文化的面積,也給少數民族帶來了先進的影響;另方面,少數民族得到漢文化的幫助,憑借武力,向中心地區遷移,在共同的生活交往中,不斷進行融合……漢族人大量流亡,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是從西晉末年正式開始的,到隋文帝滅周才結束。這中間相隔將近三百年,形式上是背景資料接連不斷的戰亂,實際上是落后的民族不斷融合在先進民族中的過程……這種融合必然要經歷著一個痛苦的過程,十六國和北朝,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摘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二冊
材料三:平城,地處今山西大同盆地內,三面環山,海拔約1000米。自古是軍事重鎮,介于內外長城之間,北拒陰山,南控太行,桑干河流經其南,北魏時曾建都于此。平城屬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6.4攝氏度,夏季最高氣溫37.7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零下20.9攝氏度。一年內溫差變化大,一天內氣溫變化較迅速。四季分明,溫差懸殊。
──摘自《大同旅游》
洛陽市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 111.8’至 112.59’,北緯 33.35’至 35.05’之間。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攝氏度,降雨量546毫米。境內河渠密布,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環境,使洛陽成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自夏以來,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累計建都時間長達1500余年。
──摘自《洛陽旅游介紹》
材料四:在平城時代,由于不斷地將中原的漢族與其他各地的游牧民族遷到平城,使平城畿內(相當于今山西的大同、朔州兩市所轄范圍)的人口急劇增長。據統計,平城時代畿內的人口數量不低于150萬。由于為數眾多的各族人民的辛勤勞作,平城畿內的農業、牧業、都市建設、交通和貿易等各個方面都得以空前地發展,從而使平城時代成為雁北古代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更重要的是,在開發平城畿內的共同勞動中,漢族人民與北方各游牧民族人民通過生產經驗與技術的交流而增進了民族感情,推動了民族交往,從而使平城畿內不僅是容納大量移民勞動和生活的場所,而且成了一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不過,平城畿內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資源有限,氣候偏于寒冷,四面環山的地理使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以當時的自然條件養育150萬人口已呈飽和狀態。因此,稍遇社會動亂或自然災害,就無法容納已經飽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斷地出現災民流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