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案例歷史劇表演
拓跋澄:(恍然大悟)臣錯怪陛下了。既是為了國家發展,遷都之事,我定當全力支持。
(旁白):公元493年,孝文帝親率三十多萬大軍南下,從平城出發到達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泥濘不堪,行軍十分困難,孝文帝仍然披盔戴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甲、乙:陛下,行軍至此,秋雨連綿,人馬早已疲憊不堪,萬不可繼續前行,望陛下三思而行。
孝文帝: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么樣?”
(一些大臣面露不情愿之色)
大臣甲:陛下,萬萬不可遷都啊,它會招致王公貴族的反對,望陛下審慎抉擇。
大臣乙、丁:(作揖)陛下,請三思。
孝文帝:(略作沉思)那好,今天就請各位議一議,到底應不應該遷都?
大臣甲:平城為都是祖上定下來的,我們久居平城,百姓安居樂業,遷都會引起大家的不安啊。
大臣乙:陛下,遷都可是個不小的工程,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啊!從國家大計考慮,萬萬不可遷都啊!
孝文帝:(轉向拓跋澄)愛卿,你的意見呢?
拓跋澄:陛下,我認為遷都是明智之舉。目前,我們的統治重點在中原,我們的經濟來源也在中原,遷都將有利于我們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我們要將眼光放遠些,雖然目前要耗費一些人力、物力、財力,但一旦遷都成功,洛陽優越的自然條件將帶給我們更多的財力和物力。(轉向各位大臣)你們說是不是這樣?
大臣丙:我同意遷都。平城自然條件惡劣,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干旱,氣溫偏低,不適宜農業生產,所產糧食還不夠我們日常生活所需,況且我們還常年遭到北方柔然族的威脅,而洛陽是漢朝都城,有發展基礎,且地理條件優越,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比平城高7.8攝氏度,是理想的建都之地。我認為,遷都只會給我們帶來發展機遇。商朝的“盤庚遷殷”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臣甲:平城為都是祖宗定下來的,條件再不好,也是我們的家,怎能隨便遷往別處呢?我看你們是安穩日子過膩了,自找罪受!
拓跋澄:話可不能這么說。我們不可只顧眼前安逸享受,不顧國家發展,安于現狀只會導致國家衰亡。
大臣丁:(懷疑地)中原地區是漢人之地,人多勢眾,我們鮮卑人少,遷都洛陽,人生地不熟的,生活習俗也不相同,會不會導致我們民族的喪失而使魏朝成為漢人的天下?請陛下三思。
(大臣甲、乙頻頻點頭,表示贊同)
大臣丙:陛下,如果不遷都,我們躲在這偏遠的地方,又如何能統治廣袤的中原地區?況且漢族文化比我們先進,文明比我們發達,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他們的禮儀文明、政治制度,對我們都非常有用。馮太后的許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漢人學習的嗎?只有向漢族學習,才能促進自己的發展。相反,如果我們目光短淺,思想保守,停滯不前,一旦漢族強大起來,我們的民族還如何立足?
拓跋澄:對。我們不僅要遷都,更要改變我們民族落后的習俗,加強同漢族的聯系,促進民族間的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我們的政權才能鞏固。
(各大臣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爭論不休。)
孝文帝:作為帝王,應以四海為家,南征北戰不是常事嗎?況且平文皇帝曾以樂根山為都,昭成皇帝以盛樂為都,到通武皇帝時才遷都平城,怎么獨獨我就不能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