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案 > 大變革的時代(精選15篇)

大變革的時代

發布時間:2022-11-07

大變革的時代(精選15篇)

大變革的時代 篇1

  七年級歷史教學學案

  學科

  歷史

  設計教師

  教授內容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時間預設

  1課時問題預設:

  1、你能否從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中體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商鞅變法的措施有哪些?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它起到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學習目標1.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作用。2.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3.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是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知識結構:一、經濟上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2、著名的都江堰:李冰  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二、政治上——商鞅變法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 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 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展示內容:自主學習,閱讀課文,完成基礎知識建構: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2、都江堰:          時期,秦國蜀郡太守            在            中游修筑的,這是一項聞名世界的              工程。3、商鞅變法:a、原因: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爭霸戰爭的現實壓力。             b、          年,商鞅在             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c、變法內容                                               ;                                                                        ;                                                                         。             d、意義:                                                   。4、封建制度確立:方式是各國通過                           。

  鞏固達標:(一)選擇題1、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距震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樞紐工程基本完好。它兩千多年來始終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巨大作用。主持修建這項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的是:a.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      b.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將龐涓c.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d.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商鞅2、商鞅變法發生在a.魏國              b.齊國            c.楚國           d.秦國3、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為那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a.魏國      b.吳國       c.秦國       d.晉國4、作用商鞅變法的諸侯國國君是a.齊恒公   b.晉文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5、秦國能成為其格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而完成全國的統一,主要是因為a.進行了管仲的改革   b.進行了商鞅變法   c.修建了都江堰   d.修筑了長城6、某校七年級二班的同學在學習“商鞅變法”這課中,表演了一出歷史短劇。下列各項,錯誤的是a.甲同學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變法b.乙同學扮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獲得獎勵c.丙同學扮演獲得軍功的大將接受爵位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學向全國頒旨:廢除土地私有制7、中國歷史上的改革推動了杜會發展的進程。有關商鞅變法的說法,正確的是①變法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②“獎勵軍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體現了法家思理 ④商鞅被殺說明改革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二)填空題1、          和            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2、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階級和                階級的矛盾。3、公元前           年,              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得以強大。(三)問答題1、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各是什么?  2、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結合當今的改革開放說一說,一場改革或變法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你認為商鞅變法對我們有何啟示? 

  歸納生成一、經濟上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牛耕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2、著名的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地點: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二、政治上——商鞅變法①時間: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③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以便在群雄爭霸中保持不敗地位。④內容和影響:獎勵耕戰 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經濟發展,國富 總之,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制度,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軍隊戰斗力增強,兵強 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強中央集權課后反思:我欣喜的是我的學生思維敏捷,欣喜的是他們敢于向我質疑,欣喜的是我在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提問、創新上有了成效。但同時也讓我痛感羞愧,我在注重教法、學法的時候,少了知識的擴充。在我忙著制作投影片、設計學生討論等活動的時候,對于學生的突發思維考慮的少了。面對這個教學準備不足的教訓,我不得不反思到:新的教材不光要我們有新的教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實際還要我們去更新知識,補充知識,去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點。新的教材要求我們有更深厚的知識底蘊,要求我們更扎實地備教材,備學生。在我們設計活動、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考慮的更多,更細致。要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一些問題。

大變革的時代 篇2

  第 8 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春秋、戰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 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

  2、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生產力的發展。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 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大變革的時代 篇3

  第8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李冰與都江堰的修建;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以及封建城市的興起;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歷史作用;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能力方面:

  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變革于經濟發展的關系,從而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業手工業技術的世界領先情況,以培養學生綜合、概況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觀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并結合課文中有關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都江堰的作用,使學 生學會利用地圖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識圖、用圖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過介紹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雙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對商鞅變法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實行了行之有效的變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強的秦國強大富裕起來,為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

  二、

  教學重點:農業的發展、都江堰的修 建和商鞅變法。

  教學難點:各國變法的歷史背景

  三、教學方法:采用講述法為主,結合閱讀、討論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告訴學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并逐步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諸侯爭霸,七雄并立,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在五霸爭雄,七國并存的戰場背后,是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社會生產發展的標志是什么? 世界聞名的都江堰是怎樣修建的?那時的農業、手工業、商 業有什么特點?

  一、農業的發展

  1.鐵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師首先提問:在春秋戰國以前,農業和手工業工具以什么為主?估計學生回答有些困難,教師可以 幫助他們回憶以前講過的知識,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銅器為主。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圖,邊指圖邊講解:在春秋后期,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鐵質工具開始在農業和手工業部門使用。到了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廣泛使用。在構成生產力的諸因素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的標志。因此,鐵農具的經廣泛使用就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由于鐵制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但僅靠人力耕作是相當費勁的,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廣。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隨著鐵器 牛耕的普遍推廣,戰國時期的農業技術也 有一定的進步。已經知道使用各種農家肥,恰當處理土壤的干、松、燥、濕,因地制宜種植谷物和桑麻。他們還注意選種和適時播種。人們的衣食條件有了明顯進步。

  2.都江堰

  教師提出問題:都江堰修建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樣的?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來。教師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為藍圖,講解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二、商鞅變法:

  1.背景

  地主階級的興起以及要求發展封建經濟,確立封建統治。春秋以來,在奴隸制瓦解的過程中,產生一對新的階級,即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最早的地主階級是由奴隸主轉化來的,一些奴隸主驅使奴隸開墾荒地,開墾出來的荒地就成為他們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擁有很多土地,他們也有一定的權勢,有的 甚至抓到統治權。像“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三家,“田氏代齊”的田氏,都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者。但是,奴隸主貴族仍舊擁有各種特權。舊的奴隸制度都 是保護奴隸主的。新興地主要想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他們的封建經濟,就必須改革舊制度,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多種特權。

  2.內容

  關于商鞅變法的內容,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看書,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學生填寫適當的內容

  內容 有利于 奴隸主貴族 封建地主階級

  3.作用

  學生通過剛才對表格的分析,應該已經明白變法措施的作用,教師總結并加以分析。教師 分析講解時要強調“富強”兩字,秦國逐漸國富兵強,奠定了統一基礎;還要強調變法運動的封建性質,商鞅變法是一場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制,確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 變法標志著封建制度的確定,封建國家的形成。同時補充“為以后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三、封建制度的確立

  教師直接講解:各諸侯國通過變法或改革,奴隸制逐步 廢除,封建制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在奴 隸社會末期形成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在奴隸主貴族的統治被推翻前,還處于次要地位 ,當地主階級從奴隸主貴族手中奪得政權,建立起自己對農民 的統治之后,它們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起來,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社會性質的變化,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大變革的時代 篇4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學習目標】

  1、都江堰(∨)

  2、商鞅變法(∨∨∨)

  【知識梳理】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         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         時期,廣泛使用。我國至遲在         已使用牛耕,       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著名的都江堰

  時間:        時期;建造者:秦國蜀郡太守      ;地點:      江;

  特點: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三、商鞅變法

  時間:         ;人物:商鞅、          ;

  目的:確立       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以便在群雄爭霸中保持不敗地位

  內容:政治上建立      ,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上承認       私有,允許買賣,并獎勵       ;

  軍事上根據軍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作用: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發展成戰國后期最富強的     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四、封建社會的形成

  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階級和       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自主檢測】

  一、選擇題

  1、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實行商鞅變法           b.更多使用鐵制家具  

  c.牛耕得到推廣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2、在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奠定了封建經濟基礎的是                          (    )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對于商鞅變法,不正確的看法是                                        (    )

  a.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b.秦孝公變法的堅定決心與商鞅大刀闊斧變法的行動相得益彰

  c.沒有商鞅就沒有秦國的變法和強大

  d.一些舊貴族極力反對變法,說明任何變法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

  4、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從歷史上看,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

  a.鄭國渠        b.都江堰          c.白渠        d.靈渠

  5、作家余秋雨曾經寫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主持修筑這個“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6、商鞅變法內容中,最能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                            (    )

  a.獎勵耕戰      b.土地私有        c.建立縣制    d. 獎勵軍功

  二、非選擇題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引自《史記•商君列傳》

  請回答:

  (1)文中“衛鞅”指誰?“孝公”是哪國國君?(2分)

  (2)文中反映衛鞅什么主張?屬于哪家學派?(3分)

  (3)文中的議論代表哪個階級?結果如何?(2分)

  【拓展視野】

  1.(08湖北襄樊卷)戰國時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趙州橋

  2.(08山東泰安卷)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對舊貴族特權打擊最大的一項是(    )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             b.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縣制                     d.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湖南常德卷)商鞅變法的內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權思想的措施是(       )

  a.土地私有   b.獎勵耕織   c.獎勵戰功  d.推行縣制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知識梳理】

  一:春秋、戰國、春秋末年、戰國時期

  二:戰國、李冰、岷江

  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縣制、土地、耕戰、封建

  四、戰國、地主、農民

  【自主檢測】

  選擇題:a.a.c.b.b.d.

  非選擇題:(1)商鞅;秦國;(2)主張變法;法家

  (3)地主階級;使秦國經濟發展,軍隊戰斗力增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

  【拓展視野】a b d

大變革的時代 篇5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征。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理解這一歷史轉變是較困難的。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交待,使學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為信”的故事,讓學生閱讀或講述后,提出:“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歸納為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變革的時代”。從此直接引入新課。  

  2.“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一目,可讓學生利用教材“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提供的材料,自己歸納整理。如有條件,制作教學軟件,演示有關我國冶鐵技術的發展過程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工具,以加深理解。  

  3.“著名的都江堰”一目,教師可制作都江堰的圖片或教學軟件,展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或者讓學生根據教材敘述,畫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圖。  

  4.“商鞅變法”一目是本課的重點。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內容,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怎樣?那時社會階級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到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紛紛進行改革?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解決上述問題,由此正確理解變法的背景和目的。關于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教師講述其改革措施時,應讓學生逐項分析它的歷史作用。可利用板書或教學軟件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圖示設計如下: 

  通過圖示,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軍隊戰斗力,使秦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講清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就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種主要手段。  

  5.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變法運動與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相互關系,從而找出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最主要的原因。  

  學法指導  

  1.注意前后聯系。學習本課時,應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2.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只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采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斗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要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3.綜合歸納。在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商鞅變法”“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綜合起來分析,才能深化對變法的歷史背景、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評價。引導學生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在課堂活動和討論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與同學們一起討論。真理愈辯愈明。通過討論,學生就會知道什么看法是對的,什么看法不對,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問題探究  

  動腦筋  

  1.說一說,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  

  這里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鐵農具與石農具和青銅農具相比具有優越性;二是當時的冶鐵工業已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  

  2.《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練一練

  簡述商鞅變法的內容 。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活動與探究  

  閱讀下列材料,請你把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結合起來,談談這個考古發現說明什么問題?  

  它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習性,為利用畜力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也反映了當時牛耕已經普遍的史實。 

  教后感:

大變革的時代 篇6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并分析圖中歷史信息,作出簡單歷史結論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

  學習重點: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學習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學習方法:學習本課時,應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自主學習問題:

  一.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 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是在——

  2.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

  二. 著名的都江堰

  1. 戰國時期,秦國蜀守——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2.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

  三. 商鞅變法

  1. 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以——國的——效果最為顯著

  2. 封建社會初期的主要矛盾是——

  合作探究:

  為什么說都江堰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

  歸納小結:

  1、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 

  2、著名的都江堰

  3、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

  鞏固提升

  一、選擇題

  1.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  )

  a.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    b.牛耕的推廣

  c.肥料的使用和適時耕種    d.大興水利工程

  2.我國古代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處在戰國時期的(  )

  a.齊國  b.楚國  c.趙國  d.秦國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黃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遼河流域  4.戰國時期,推動各國國君變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稱雄天下的欲望

  c.緩和階級矛盾  d.壯大新興地主階級力量

  5.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農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農業生產   b.限制商業活動

  c.增強秦國實力    d.廢除舊貴族特權

  二、材料分析題

  6.“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閱讀材料回答:

  ① 上述內容出自戰國時期什么人之口?

  ② 他在哪國實現了這一理論?有何歷史影響? 

  思維拓展

  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

  談收獲:談一談本節課你的收獲。

大變革的時代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大變革的時代 篇8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僅供參考!

  《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的重要一課。教材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才使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勃興局面,才能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2.教材的內容: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課件進行圖片和文字資料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這是一個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故事講述、角色扮演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分析、歸納、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合作以及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認識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理解改革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受后世景仰。

  三維目標:

  改變過去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的情況,教會學生使用歷史規律和歷史方法指導學習,由學會到會學;

  改變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改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改變過去教學中學生單純學習歷史知識的情況,注重讓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指導自身發展,從會學習到會做人。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它也是教學目標中的重要內容。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教學目標不作要求,因而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歷史轉變概念很抽象,學生理解困難。教師應給學生理出一條轉變脈絡。

  三、學情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層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潛能無限,發展空間大。

  2.不利因素:

  他們學習中學歷史課程時間很短,認知活動自覺性較差,認知體系尚未完全形成,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感性思維強于理性思維,看問題時往往重表象、輕本質。

  四、教學方法:

  教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主要教學方法有問題探究法,啟發式教學法,情境創設法,演示講授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七年級學生歷史知識積累相對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主要可使用的學習方法有分組討論法,課堂辯論法,角色扮演法。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戰國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設疑:為什么秦國能統一全國?引出本課重點。因為秦國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了相應的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這個重要的變革是怎樣開始的?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

  2.講授新課

  先給學生一個學習線索,建立知識框架,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有的放矢;線索注重知識的聯系,并為知識的外延做鋪墊。

  講述本課教學內容。

  教材把鐵器牛耕以及都江堰列為標題,學生不明白這兩個概念的所屬范疇,應教育他們這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

  一、鐵器和牛耕的廣泛應用

  通過圖片展示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使用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石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講述牛耕的優越性時,可以通過畜力與人力的比較使學生理解。使用材料證明當時牛耕的應用。

  二、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七年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存在一個特點,僅憑聽和看無法完全理解教學內容,需要讓他們發揮主體的作用,進行自主式學習。在講述生產力進步的另一個表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時,可以實踐這一點。讓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課件演示的題目。

  啟發學生思考都江堰的歷史作用,利于后面重點內容商鞅變法的講述。

  通過圖片直觀展示,幫助學生了解都江堰工程原理和今貌。用后人評價李冰的話,引導學生思考,體會都江堰的雙重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認識李冰父子的歷史貢獻,以此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解答本課開始留下的疑問。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關鍵因素:商鞅變法。

  三、商鞅變法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各國變法的原因,由于教材講述過于簡單,學生不易理解,教師給出一條脈絡,得出變法原因。指出各國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徹底,效果最顯著。

  變法背景可安排學生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淺化教學內容,使學生參與教學。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感受到變法存在重重阻力,而變法的最大目的在于“便國”。

  將本課重點知識點列為框架,包括變法的原因、內容和作用。使學生迅速形成知識體系。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來說明。通過對比,指導學生用歸納法得出變法的歷史作用。完成知識目標。

  四、封建制度的確立

  講這部分時先給出發展脈絡。講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最后講述封建制度的確立和封建社會形成,因為之前已經介紹了相關規律的概念,學生理解相對容易,由此突破本課難點。

  3.思維拓展

  指導學生思考商鞅變法的成敗,進行課堂辯論。完成能力與方法目標。

  給出正確評價并分析:

  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評價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是否適應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

  向學生指出商鞅(個人)雖死,變法成功。因為經過變法達到使秦(集體)國富兵強的目的。

  說明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是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所致。教育學生改革并非一帆風順,而需要一點的勇氣與毅力才能克服困難,達到目的。

  指導學生思考商鞅變法的啟示,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4.鞏固小結

  利用板書進行復習歸納,強調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因果關系,使學生最終掌握本課內容。

  板書設計:

  板書——學生按綱復習的依據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三、商鞅變法

  ——農業的進步 1、原因:

  生產力發展 2、內容:

  3、作用:

  二、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四、封建制度的確立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傾聽!

大變革的時代 篇9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彭志文主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征。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理解這一歷史轉變是較困難的。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交待,使學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這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為信”的故事,讓學生閱讀或講述后,提出:“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歸納為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變革的時代”。從此直接引入新課。  

  2.“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一目,可讓學生利用教材“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提供的材料,自己歸納整理。如有條件,制作教學軟件,演示有關我國冶鐵技術的發展過程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工具,以加深理解。  

  3.“著名的都江堰”一目,教師可制作都江堰的圖片或教學軟件,展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或者讓學生根據教材敘述,畫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圖。  

  4.“商鞅變法”一目是本課的重點。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內容,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怎樣?那時社會階級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到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紛紛進行改革?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解決上述問題,由此正確理解變法的背景和目的。關于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教師講述其改革措施時,應讓學生逐項分析它的歷史作用。可利用板書或教學軟件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圖示設計如下: 

  通過圖示,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軍隊戰斗力,使秦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講清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就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種主要手段。  

  5.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變法運動與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相互關系,從而找出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最主要的原因。  

  三、學法指導  

  1.注意前后聯系。學習本課時,應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2.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只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采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斗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要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3.綜合歸納。在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商鞅變法”“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綜合起來分析,才能深化對變法的歷史背景、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評價。引導學生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在課堂活動和討論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與同學們一起討論。真理愈辯愈明。通過討論,學生就會知道什么看法是對的,什么看法不對,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說一說,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  

  這里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鐵農具與石農具和青銅農具相比具有優越性;二是當時的冶鐵工業已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  

  2.《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練一練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活動與探究  

  閱讀下列材料,請你把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結合起來,談談這個考古發現說明什么問題?  

  它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習性,為利用畜力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也反映了當時牛耕已經普遍的史實。  

  參考資料  

  鐵的冶煉和鐵制工具的推廣  

  在商代,鐵的使用已經開始了。1972年底,在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中出土一件鐵刃銅鉞。這件兵器,在銅質的鉞身前部嵌鑄以鐵質的鉞刃,刃部經科學鑒定,證明為經過鍛打的鐵。這鐵不是人工冶煉的,而是來自隕鐵(隕星炸裂墜于地面的隕石中,有含鐵質較多或是純鐵的叫隕鐵),因當時尚不知人工煉鐵,所以隕鐵的使用在社會生產上沒有實際意義。  

  西周末春秋初,秦襄公(前777——前766年在位)時代的詩《詩•秦風•駟驖》有“駟驖孔阜”之句,說駕車的四匹馬,色黑如鐵,特別肥碩。以鐵形容馬的顏色,說明鐵已經使用并為人們所熟悉。那時候的鐵是熟鐵,通常叫“塊煉鐵”,是礦石在800~1000℃的條件下,由木炭還原得到的,出爐時是含有大量雜質的固體塊。這種鐵有幾個缺點:一是煉完一爐后,不能從爐里流出,取出鐵塊時,爐膛要受到破壞,不能連續生產,生產效率低,產量小。二是需要反復鍛打,才能制造一些形狀簡單的器物。三是含碳量很低,質地很軟。由于上述缺點,這種鐵不可能普遍應用。從目前出土的鐵器看,至遲在春秋后期,我國已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生鐵是在溫度1150~1300℃的條件下冶煉出來的,出爐時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可以澆鑄成型,合碳量高,質地比較硬。這就使冶煉和成型效率以及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大為提高。所以由塊煉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歐洲直到公元14世紀才煉出了生鐵,比我國晚了1900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鐵塊,經科學分析,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在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  

  鐵制工具的推廣,從文字記載看,《國語•齊語》記載:“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Chu,鋤)。”“美金”指青銅,“惡金”指鐵,是用來鑄造生產工具的。可見,春秋中期齊國已使用了鐵制農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前513)記載:晉國用鐵鑄刑鼎,鼎上鑄有范宣子所作的刑書。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征收的。可見當時晉國民間鐵已不少。要把刑書鑄在鐵鼎上,不是件簡單的事,即使這部刑書文字不多,總該有一些條文,這個鼎不會太小,所需流動狀態的鑄鐵也不會太少,否則,就不可能鑄成功。可見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區鑄鐵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  

  從出土文物看,江蘇六合程橋春秋晚期吳國墓、湖南常德德山楚國墓、長沙楚墓,還有山西侯馬北西莊遺址等出土的鐵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遺物。計有鐵塊、鐵條、鐵削、鐵斨(qiang,古代的一種斧子)、鐵鎛(b6,鋤田去草的農具)、鐵鍤、鐵鏵、銅劍等。這些鐵器,有的是用塊煉法煉出的熟鐵鍛造的,有的是用生鐵鑄造的。課本(插圖)上的《春秋鐵器》為湖南長沙出土。根據地下發掘,結合文獻記載,春秋時期鐵農具已在相當范圍內得到使用。當時一些鋼制工具(如銅鋤、銅鏟等)和大量用木石骨蚌等原料所制農具都還在生產領域中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鐵器的使用在春秋時期還處于初期階段,但它卻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鐵器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因素,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發展水利交通,促進社會生產創造了條件。解放以來,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至山東半島,西到陜西四川,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廣大地區的戰國中期遺址,都有鐵器出土,而且種類多,數量大。在河南輝縣戰國魏墓中,出土 58件鐵農具,有犁鏵、钁、鋤、鍤、鐮、斧等,其中兩個“V”形的犁鏵,雖還沒有翻土鏡面的裝置,但已能起破土劃溝的作用。課本上的《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即為輝縣出土的鐵器。鐵農具廣泛使用,排斥木、石農具而取得主導地位。  

  牛耕  

  原來中原地區使用稱為耒耜的腳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著耒耜的柄,用腳踏著刃部,把鋒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撥,才能把一塊土掘起來。耕地就是把土一塊一塊地挨次掘起來,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塊,退一步。這種后退間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傳說早在商代就用牛駕車,也有人根據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認為商代已有牛耕,但論據不足。到了春秋時期,牛耕已經使用則是毫無疑問的。這樣耕地就變為連續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這是耕作技術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于東方,商鞅變法后,秦國后來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當時還開始用馬耕田,商鞅為了重視農業,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鹽鐵論•散不足篇》中說:“古者”,人們用馬代勞,行則拉車,“止則就犁”。漢人說的“古者”,當指戰國和秦。畜力與鐵器的結合,給精耕細作提供了條件。  

  都江堰  

  李冰約于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減慢,所夾帶的泥沙石子隨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每年夏秋水勢驟漲,灌縣以下常常泛濫成災。雨季過后,又會出現干旱。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李冰總結前人治水經驗,因勢利導,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都江堰市,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渠道兩大系統組成。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個主要部分。都江魚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建筑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都江堰市城附近的岷江南岸,鑿開玉壘山腳,形成一個被隔開的石堆即離堆和一個狹小的進水口就是寶瓶口。內江水通過寶瓶口流入密如蛛網的渠道系統。大小水口都安置“斗門”,需水時打開斗門,水多時可關閉斗門。“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堆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緊接內金剛堤和離堆之間修筑了飛沙堰,用以調解內江水量,洪水猛漲時,內江水可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確保內江灌溉系統的安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以灌溉為主兼具防洪、運輸功效的綜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泛濫之災,又便利了航運,灌溉農田300萬畝,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華陽國志•蜀志》)。都江堰地點選擇恰當,工程布置合理,配套嚴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個系統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兩千二百多年來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總計分支河渠五百二十多條,渠道總長約一千一百多公里,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積縮小至二百余萬畝。解放后大力整治擴建,現在灌溉面積已擴大到八百多萬畝。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春秋年間,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大量的曠土隙田逐漸得到墾辟。一些奴隸主盡量驅使奴隸從事荒田的開墾,使耕地面積急劇增加,私田大量出現。“公田”是不能買賣的,私田卻真正是私有財產。“公田”是要給“公家”上一定賦稅的,私田在開始時卻不用上稅。與此同時,貴族還企圖在公田上確立自己的私有權。以前公田屬于代表奴隸主國家的周王所有,周王有權處置所謂“天下”的全部土地。他對于各國諸侯、卿、大夫受封土地的干預,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隨著歷史的發展,上述情況開始改變了。還在西周末年,奴隸主貴族就已經在抗拒周王奪取他們的土地和人民。到了春秋時代,一般的奴隸主貴族和一些國家的國君,與周天子爭奪公田的斗爭更加劇烈起來,許多諸侯、卿、大夫,事實上已經把公田逐漸變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就是周天子也不能任意侵犯。公元前580年,晉大夫卻(xi)至公然與周王室爭田,雙方各不相讓,竟然到晉侯那里打官司,最后取得晉侯的支持,王室才收回這塊土地。大小奴隸主貴族,相互間為了一田一邑引起糾紛的事更是屢見不鮮。這說明周天子對土地的最高支配權已經喪失,土地王有的概念已不起作用,土地私有權得到事實上的承認。  

  封建生產關系和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  

  伴隨著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系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封建依附關系開始產生和發展起來。一部分奴隸和平民自己墾荒種地,獲得了小塊土地的私有權,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貴族奴隸主的控制和束縛,成為自耕農。還有一部分貴族,由于種種原因轉化而為自耕農,例如晉國的范氏和中行氏,被趙氏戰敗后流亡齊國,其子孫就“耕于齊”。又如楚國大夫伍奢次子伍子骨,在其父被殺后出奔到吳,一度“耕于鄙”。這種自耕農,隨著奴隸制的瓦解,數量不斷增加。至于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有的是由奴隸主貴族分化而來;有的則是獲得土地賞賜的軍功地主;還有一些是從平民上升而成。他們在奴隸大量逃亡,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面臨崩潰的時代,看到“公田”上茂草叢生,遮沒道路,莊稼爛在田里無人收割,堆在場頭的沒有碾打完畢。這種“公田不治”的景象,使他們感到奴隸制剝削已無利可圖,便改變剝削方式,把土地劃分為小塊,招徠逃亡奴隸和破產平民耕種,從中收取地租。從此,封建地主與農民兩個新興的階級便孕育成長起來。這種依附農民,身份與奴隸不同,他們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有條件獲取一部分收獲物歸自己所用。奴隸身份的改變,提高了他們對勞動的興趣。《呂氏春秋》指出:“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公作”指奴隸在國有土地上的集體耕作,由于缺乏生產積極性,隱藏力氣,進展緩慢;“分地”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由于勞動積極性提高,使出了力氣,所以進展迅速。這是當時社會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  

  商鞅  

  商鞅(約前390-前338)是衛國國君疏遠的宗族,姓公孫名鞅,也叫衛鞅,后在秦因功封為商君,所以歷史上稱為商鞅。商鞅早年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惠王沉默。公叔痤又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惠王許諾而去。公叔痤召商鞅說:惠王問誰可為相,我推薦你,未被采納。我先君后臣,已建議既不重用,當殺之,勿為別國所用。現在你應迅速逃走。商鞅說:“惠王既不按您的意見重用我,又怎能按您的意見殺掉我呢?”商鞅并未逃走。公叔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才來到秦國。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楊寬《戰國史》185頁有這樣一段說明:“《史記•秦本紀》說: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為左庶長。’據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衛鞅為左庶長。但是《史記•商君列傳》說: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據此則下令變法,應在秦孝公六年衛鞅任左庶長之后。兩說相較,當以后說為是。《戰國策•秦策》一說:‘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韓非子•和氏篇》又說: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于秦。’王先謙《集解》認為‘八’上脫‘十’字,是對的。從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來計,正是18年。”據此,商鞅第一次變法應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衛鞅設計生擒魏將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關下,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被車裂而死。  

  商鞅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主要有下列三點:  

  1.頒布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將李悝《法經》頒布實行,增加了連坐法。就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不告發的腰斬。一家藏“奸”,什、伍同罪連坐。客舍收留無官府憑證的旅客住宿,主人與“奸人”同罪。  

  2.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規定斬敵甲士首級一顆賞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服勞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越大。宗室、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特權。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拏”(意思是盡力從事男耕女織的生產事業,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兩點:  

  1.“開阡陌封疆”。破除過去每一畝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來的“百步為畝”,開拓為240步為一畝,重新設置“阡陌”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  

  2.普遍推行縣制。在未設縣的地方,把許多鄉、邑,聚合并成縣,共新建31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免。  

  圖畫說明  

  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  

  這是根據1950~1955年在河南省輝縣和山西長治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鐵農具繪制的。圖畫下面排列的農具從左至右為鋤、斧、鏟、犁鏵,上面排列的帶柄農具是下面四種農具裝上木柄的復原圖。鐵器的推廣,便利砍伐樹木、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戰國時期牛耕圖  

  這幅圖也叫深耕細作示意圖,選自《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戰國時期由于鐵犁、牛耕的推廣使用,為深耕細作創造了條件。當時的深耕就是要耕到有底墑(種莊稼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分)的地方,這樣才能做到既可消滅雜草,又能防治害蟲,從而達到連年豐收的目的。戰國時期牛耕圖,反映這時期的農業耕作技術已向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李冰石像  

  李冰石像出土于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河床面以下 4.5米深的卵石層中。這是一座大型石雕像,身高2.9米,肩寬0.96米,用灰白色砂巖琢成。重約四噸,保存完好。石像頭戴高冠,身穿長衣,腰間束帶,兩手袖在胸前,雙腳前部露出衣外。石像面部肌肉豐滿,微帶笑容,神態自然。整個石像造型粗壯穩重,雕刻樸實,線條簡潔有力。在石像的兩袖和衣襟上,有淺刻隸書題記三行,題記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衣襟中間),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在左袖上)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右袖上)。“珍”通“鎮”,“珍水”釋作“鎮水”。題記表明,這是東漢后期公元168年都水掾尹龍長陳壹所造的“三神石人” 中的一個,是過去蜀守李冰的石像,為的是用以鎮水,測量水位。它的發現,為研究漢代農業的發展和水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件重要實物資料。  

  牛尊  

  1923年于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戰國墓出土。尊高33.7厘米,全長58.7厘米,牛鼻穿有鼻環。從牛尊來看,春秋后期晉國的牛已裝有鼻環。《莊子•秋水篇》說:“落馬首,穿牛鼻。”說明牛不好駕馭,才發明了穿牛鼻的技術。《呂氏春秋•重已篇》記載:“疾引牛尾,尾絕力顫,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其棬(quan,木環),而牛恣所以之,順也。”這段記載和裝有鼻環的戰國牛尊的出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牽牛鼻子以役使耕作的方法了。 

大變革的時代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布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搜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出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么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守舊群臣。

  地 點:秦王宮殿

  人 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 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于舞臺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孝公要啟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么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么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 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么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么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孝 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 秦國現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稅,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閑,百姓不愿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為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 、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堂練習

大變革的時代 篇11

  第 8課大變革的時代

  學習

  目標 1、 了解戰國時期的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學習評價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

  3、認識: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需要。 主備人 李秀榮  (三)拓展延伸

  商鞅變法作為兩千多年前效果顯著的一場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鑒意義?

  (四)系統總結:簡要說出本節課各知識點間的聯系。

  (五)鞏固訓練

  1、后人寫詩贊李冰說:“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興修水利,使關中成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c.改進生產工具,推廣牛耕 d.任秦國蜀郡太守,勤政廉潔

  2、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變法  b.使用鐵器 c.推廣牛耕 d.興修水利

  3、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根本動力是

  a.階段矛盾尖銳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產力迅速發展

  4、我國實行縣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戰國    c.夏朝      d.商朝

  5、商鞅變法中提出的選官的標準是

  a.開科考試   b.門第高低 c.地方推薦 d.軍功大小

  6、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確立起來的方式是

  a.革命斗爭b.變法或改革 c.農民與地主階級的出現 d.地主階級統治建立

  7.閱讀下列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請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誰的名言

  ②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③為了“治世”“便國”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進行變法?

  ④從中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六)當堂反思

  本節收獲:                                              

  不足:                                                  

  布置作業: 預習第6課    

  執教人    

  審核人    

  重點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歷史作用。 備課   

  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上課   

  學  習  過  程 二次備課   

  一、課前準備

  小組檢查預習案的完成情況,記錄分數。

  教師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作為二次備課的依據。

  二、導入新課:

  1.春秋五霸:

  2.戰國七雄:

  三、自學指導:

  通過看課本p43-46,完成以下問題。

  (一)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p36-p37,完成以下問題

  1、鐵農具:       時期出現,      使用范圍擴大。

  2、牛耕:        使用牛耕,       時期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說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時期、人物、地位。

  閱讀課本p38-39,完成以下問題

  1、商鞅變法背景(原因)、目的、時間、主要內容、歷史作用。

  2、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主要矛盾       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2.我們的問題:               

  3.老師的問題:

  ①認識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主要因素。

  ②課本p46動腦筋。

大變革的時代 篇12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我國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歸納整理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廣泛使用的情況,了解生產力的發展。

  2.運用理論解釋現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之所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因為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變法,從而進一步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商鞅變法,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得到后世的尊敬。

  2.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二)教學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 教學方法

  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掛圖。

  (二)素材準備

  圖片,地圖。

  ● 課時安排

  1課時。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復習導入

  (板書)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講授新課)

  “大變革的時代”,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國出現了鐵制農具,戰國時期,我國的鐵制農具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我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板書)一、鐵農具和牛耕

  閱讀課本46頁第一部分內容,了解戰國時期鐵礦山的分布,和戰國時期冶鐵中心。

  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圖片,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分布圖,指出鐵農具的出現是我生產工具的重大的變革.

  生產工具 優點 缺點 石器時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難,不堅固 青銅器時代 青銅生產工具很少見,鋒利,硬度大 自然界蘊藏量少 鐵器時代 自然界蘊藏量大,開采方便,質地堅硬 易氧化生銹 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變法運動,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

  (板書)二、改革的潮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47頁相關內容,了解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的過程,討論比較這兩次變法的不同和相同點,以及變法的作用。

  (板書)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過渡:在各國的變法中,尤以秦國商鞅的變法最為顯著。

  (板書)三、商鞅變法

  教師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

  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承認土地私有。

  2.獎勵耕戰。

  3.建立縣制。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生討論回答課本49頁“說一說”。

  (板書)

  商鞅變法,為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組織學生討論回答課后練習“問題探究”:吳起、商鞅通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富強起來,但他們都為變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么,他們的變法是不是值得呢?為什么?與同學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課堂總結)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和吳起雖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提高,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從此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

  ● 板書設計

  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三、商鞅變法

大變革的時代 篇13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對商鞅、李冰等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改革的人,一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點難點】

  重點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課前預習】

  1. 戰國時期,經過改革和變法,_________

  制度逐步建立起來,_________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

  2. 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是秦國蜀郡

  太守__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3. _____________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

  具,戰國時期_______________的進一步推廣,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4、公元前356年,商鞅在-           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5、封建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是           和                   。

  【合作交流】

  1、 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怎樣?那時社會階級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到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紛紛進行改革?

  2、 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是什么?

  【重難解析】

  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只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采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斗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當堂評價】

  1、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主要是因為(  )

  a.農業重視使用肥料

  b.青銅器在農業中的廣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興修

  d.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2.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距震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樞紐工程(如右圖)基本完好。它兩千多年來始終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巨大作用。主持修建這項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的是:

  a.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      b.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將龐涓

  c.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d.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商鞅

  3、在“天府之國”的四川,有一項著名的水利工程已造福于人民多年,在今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也未被毀壞,這項工程是

  a.靈渠   b.都江堰   c.鄭國渠   d.邗溝

  4、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有XX年歷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經受了這次地震的考驗。多年前,組織發動民眾修建此項水利工程的是

  a.水工鄭國      b.蜀守李冰      c.大將軍蒙恬       d.監御史祿

  5、下列下列三幅圖片反映的是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農具,對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6、屬于秦國商鞅變法內容的是(  )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④建立縣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7、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下列哪幾種人有獎勵

  ①書讀得好的人  ②農業生產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后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這主要得益于商鞅變法規定

  a.獎勵耕織   b.推行縣制   c.承認土地私有,準許土地買賣    d.獎勵軍功,按功受爵

  9、商鞅變法的內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權思想的措施是

  a.土地私有      b.獎勵耕織     c.獎勵戰功    d.推行縣制

  10、戰國時期是(  )

  a.奴隸社會的開始時期 

  b.封建制度確立的時期

  c.統一的封建國家時期  

  d.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11.據圖,回答問題:

  (1)上頁圖是在什么時期、由誰負責修筑的什么工程?這一工程建在什么河流之上?

  (2)說說這項工程的作用。

  (3)這項工程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于人民,完全歸功于歷代人們的維護。說說你的好主意,看看如何更合理地保護和使用它。

  12、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作用各是什么?

  13、學史有感

  商鞅舌戰守舊群臣

  (1)假如你是商鞅,你會用什么樣的觀點去說服秦孝公和那些守舊的大臣們?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造反”,結果秦惠文王用最殘酷的刑罰把商鞅車裂示眾。商鞅的死說明了什么?談談你的感想。

大變革的時代 篇14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都江堰的修建;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確立和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通過角色扮演,及小組討論指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意義,培養學生初步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幫助學生討論商鞅在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認識到變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應用多媒體與教師的提問相結合,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開墾耕地面積擴大;通過角色扮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討論,引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冶鐵技術的發明、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說明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說明我國古代的經濟、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勇于實踐。

  重點和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

  難點:生產技術的進步、商鞅變法與大變革時代之間的關系。

  教學資源

  圖片:《自制生產工具圖片》、《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戰國時期牛耕圖》、《自制都江堰平面圖》、《都江堰現狀全景圖》、《商鞅舌戰舊群臣》

  課前導學

  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本課課前布置學生設計導入方案;師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關資料、圖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變法的有關資料。

  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根據平面圖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

  導入:先由學生根據自己的事先準備展示自己的導入設計方案:有的可能從復習上節課內容人手;有的可能會引用課前小故事;或從當前的改革開放入手等等。老師根據情況進行評價打分。

  教師小結導入: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變革的時代”,而生產力的發展是引發這場“大變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培養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一、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

  2、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圖片,提問:如果給你一塊實驗田,讓你親手耕種,你會選用哪種農具?為什么?

  接著提問: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

  3、鐵農具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當時標志著生產力提高的另一個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國大約在什么時期就開始使用牛耕了?

  用牛耕以前人們是怎樣耕地的?

  請兩組同學上臺演示:一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進),不久,拉犁者腳步變得吃力,并不斷用手擦汗。

  提問:看完表演你有什么體會?怎樣解決人體力不足的問題好呢?

  總結: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勞動效率,為精耕細作、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也為開山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興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國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課前我們已經做了準備,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紹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據課前準備的資料,小組討論一下,然后進行回答。

  (學生小組討論后,指圖講解原因)  

  所以治理岷江,人們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紀,李冰被秦王任命為蜀郡郡守,成為這個地方的最高長官。李冰有著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峽谷,觀山勢,察水情,寒來暑往,日夜操勞,制訂治水方案。

  假如這時你是李冰的參謀,你會給他怎樣的參考方案?(學生小組討論,并由各組代表說出各自治水方案。)

  李冰的治水方針是“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設計,調動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終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運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由2-3名學生介紹

  2、總結:剛才通過幾位同學的演示和講解,我們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據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控制內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來“旱澇多變”的成都平原變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了,至今還在造福于人民,這樣高超的設計和工程質量不能不令人贊嘆!

  3、展示有關圖片和視頻資料

  同學們,贊嘆之余你有何感想?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出示彩圖《都江堰現狀全景圖》)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們千秋萬代頌揚著李冰的功業,請看61頁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詩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參)。傳說李冰為了治水廢寢忘食,終于在一個漫天風雪的黃昏,他拄著黃荊拐杖,舉步艱難,昏倒在雪地上,數日后與世長辭。李冰的事跡光照史冊,中國人永難忘懷。

  從這里,我們也要知道:水對人類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資源,增強節水意識。)

  三、商鞅變法

  1、春秋以來,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們講過,奴隸主本身擁有誰分給的田地呢?(生:國家分給的“公田”)“公田”有什么特點?(生:不可進行買賣,要向國家上繳一定勞動產品。)這時,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隸們開墾出來,而新開墾出來的荒田就變成了部分奴隸主“私田”,和“公田”相比,“私田”的產品不繳納給國君。這時的奴隸主們擁有了更多田地。大量的勞動壓在了奴隸身上,奴隸生活更加悲慘。而這一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也相當頻繁,奴隸們開始趁機逃亡。想一想,奴隸的逃亡對奴隸主會產生什么影響?(生:沒人勞動,大量田地開始荒廢。)

  面對這種部分奴隸出逃、而手中奴隸則無心勞動的情況,如果你是當時的奴隸主們該怎么辦呢?

  小組討論,教師引導(邊講邊圖示):

  這樣看來,奴隸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他們有了人身自由,以種田為生,

  所以這部分租種田地的奴隸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轉變為什么呢?(生:轉變為

  封建農民。)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隸主則轉變為什么?(生:新興的封建地

  主。)這就使舊的剝削方式被封建剝削方式所取代。

  他們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到了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

  (板書:各國變法:)

  在大家列舉的這些變法中,影響最大、效果最顯著的是哪一個?(商鞅變法)為什么商鞅變法會有如此顯著的效果呢?我們先來閱讀一個關于商鞅的小故事。(請學生表演“立木為信”的歷史劇故事。)這個故事說明商鞅為變法創造了什么樣的條件呢?(取信于民。),這就啟示同學們,要想做個成功的人,必須具備什么品質?(言必信,行必果。)

  2、課下同學們一定搜集了不少關于商鞅及其變法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你所掌握的資料分別揣測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你將怎樣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將要被廢除世襲貴族特權的舊貴族,你對改革會是什么態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對國家外受強敵欺壓,內有貴族專橫的落后局面,你對改革又會是什么立場?

  3、分組討論,把握角色心理和語言,然后分改革派、守舊派和國君三組,各組派4---5名代表上臺,演繹一下“商鞅舌戰守舊群臣”。

  出示問題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

  1.商鞅變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2.這些措施有利于哪個階級?

  3.對人民會產生什么影響?

  4.對整個國家又有什么影響?

  投影并掌握:

  練一練: 你能不能說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關于商鞅變法的內容,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看書,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學生填寫適當的內容

  內容

  有利于

  奴隸主貴族

  封建地主階級

  活動與探究

  史海抒懷

  請看課本第39頁“動腦筋”,討論一下: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教師小結加以引導:

  一個歷史事件的影響要從眼前和長遠兩個角度看,長遠意義影響更大。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要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進程為標準。

  閱讀小字并適當補充鐵器加工的資料

  學生通過回答,比較出鐵農具的優越性。

  從鐵農具的優越性和冶鐵業的發達兩方面回答

  學生通過回答掌握知識點

  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牛耕也表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由于經過準備,學生會踴躍舉手、積極參與

  可能學生會結合文字資料對李冰進行評價、也可能聯系大禹治水、三峽工程等說明興修水利的重要性、或者談到節約用水等。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

  進一步讓學生展示課前查找的資料,并通過指圖演示

  學生了解剝削方式取代舊剝削方式的過程。

  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引出下一項內容,使學生形成一條清晰的線索。

  表演實際上是改革派與守舊派的一場大辯論,通過這場現場爭論,以及秦孝公的最終決策,可以幫學生進一步理解商鞅變法的目的及商鞅為變法而進行的斗爭,從而體會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膽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

  學生思考,分組討論

  充分發揮分組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體現出合作學習。

  得出結論:商鞅變法使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培養學生復述能力。

  學生各抒己見

  有的認為商鞅被處死了,那變法就是失敗了;有的認為變法成功了,因為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板書構思:

  附歷史課本劇《商鞅變法》

  第一幕 舌戰群儒

  扮演者:商鞅、秦孝公、大臣甲、乙、丙,旁白。

  場景:商鞅與秦孝公對坐于舞臺右側,作議事狀。

  旁白:秦孝公要決定啟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有害怕反對的大臣多,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過來,進行辯論。

  (大臣甲、乙、丙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秦孝公要啟用商鞅這個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要亂了我們祖宗的規矩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么能亂改呢?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君王吧!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古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么古法、古禮,請問這一套能使秦國富強起來嗎?從古到今就沒

  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古禮有什么不對的?墨守成規

  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秦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推行不可!本王封你為左庶長。請趕快制定方案,推行變法圖強。(下場)

  第二幕 南門立木

  地點:咸陽南門、北門。

  表演者:商鞅、兵勇、圍觀群眾、扛木壯漢。

  場景:咸陽南門。

  北門:商鞅坐立,兵乙手持賞金站立。

  劇情:

  兵甲:快來看!快來看!左庶長的告示。(圍觀群眾上)

  百姓甲:咦!這上面寫的什么啊?

  百姓乙:左庶長告示: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十金。

  百姓丙:這根木頭頂多幾十斤重,扛到北門去也不是難事,怎么會給那么多金子?

  百姓甲:就是!秦國歷來政令怒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這是一個圈套,不要上當!

  百姓乙:(對周圍的群眾)不然你們去試一試?

  百姓丙:我去試?你怎么不去?

  (兵甲看到此情景,就向另一個場景走去)

  兵甲:稟告大人,圍觀的人好多,但沒有人敢扛木頭。

  商鞅:傳我的命令,把賞金加到50金。

  兵甲:大人有令,賞金提高到50金。

  百姓議論:這新左庶長,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旁白:這時,從城外走來一位壯漢,看到許多人圍在南門前,于是他走到跟前。

  壯漢:你們在議論什么呢?

  百姓甲:大人有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金50金,你信嗎?

  壯漢:那我就去試一試!管它呢!

  (壯漢扛著木頭走一圈到北門,群眾跟上)

  商鞅:好!好!你能夠相信我的命令并執行我的命令,很好!來人啊!賞50金。(壯漢雙手接上,喜洋洋下場)

  百姓甲:天哪!真的賞他50金?

  百姓乙:看來,這新左庶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以后我們要聽從他的命令了。

  百姓丙: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集體下場)

  旁白: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過這一做法,樹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國開始推行變法。

  <

大變革的時代 篇1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大變革的時代(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第8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案

    第8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李冰與都江堰的修建;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以及封建城市的興起;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歷史...

  •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學習目標】1、都江堰(∨)2、商鞅變法(∨∨∨)【知識梳理】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1、 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 時期,廣泛使用。我國至遲在 已使用牛耕, 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

  • 《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僅供參考!《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

  •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案例我看商鞅變法

    活動目的:①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習全面思考問題,加深對改革活動的認識。...

  •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導學案

    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并分析圖中歷史信息,作出簡單歷史結論的能力。...

  •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學案

    【學習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

  • 初中歷史說課稿:《大變革的時代》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 初中歷史《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

  • 第 8課大變革的時代

    第 8課大變革的時代 學習目標1、了解戰國時期的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2、學習評價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3、認識: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需要。...

  • 大變革的時代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系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

  •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 黑人大群体交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 久久欧美高清二区三区 | 午夜精品亚洲 | 欧美视频在线二区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爱爱 | 国产麻豆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大地资源网高清免费播放 |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 中文久久久久 | 99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wuma| 女人被添全过程a片免费视频 | china国语对白刺激videos 大陆一级黄色片 | 妺妺第一次啪啪好紧 |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 国产人妇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色综合网 |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狠狠做五月 |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在线 | 亚洲在线视频播放 | 视频网站高清免费 |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 亚洲最大的AV无码网站 | 99都是精品 | 亚洲最大无码AV网址 | 国产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黑色丝袜 | 这里只是精品 | 大地资源网中文在线观看免费节目 | 成人高潮视频 | www..com18午夜观看 | 李思思一级毛片 |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 国产成人精品小视频 | 欧美色亚洲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 | 一边添奶一边添P好爽视频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字幕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