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通用4篇)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了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掌握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連橫的歷史事實,從地圖中找出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收集、閱讀、講解有關爭霸的故事。
過程與方法 通過識圖了解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及具體地理位置,思考地圖上形勢發生變化的原因并做出適當的解釋;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成語、講有關爭霸的故事,如老馬識途、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等故事,歸納出爭霸勝負的主要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和講述退避三舍、臥薪嘗膽、朝秦暮楚等故事,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習立志、勤奮、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
〖重點與難點〗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斗爭,培養歷史學習的興趣;分析爭霸斗爭的勝負因素。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復習提問: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周王與諸侯的關系是怎樣的?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爭霸斗爭成為時代特征。
一、 齊桓公稱霸:
1.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的起止時間:前770年~~前476年。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春秋名稱的由來。
提問: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為何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指導學生回答,幫助理解諸侯爭霸的目的,成為霸主,就可以在政治上號令諸侯,在經濟上從小的諸侯國榨取財物。所以諸侯爭霸的實質是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諸侯爭霸中先后出現了五個霸主: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提問:你還知道另一種說法嗎?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 齊桓公稱霸:
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諸侯。指導學生觀察《春秋形勢圖》,提出問題:你認為五霸中地理位置最好的是誰?有哪些優越性?
指導學生回答問題。齊國位于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為其爭霸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基礎。
在群雄并起的年代,僅有經濟上的優越條件是遠遠不夠的。大家知道“一箭之仇”、“管鮑之交”的故事嗎?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的成語故事?
在此基礎之上,齊桓公當政后,為加強齊國的實力還采取了其它的一些措施,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歸納:在政治上重用管仲,改革內政;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經過這些措施,齊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在諸侯中樹立了強大的威信。
歸納知識點:前651年,葵丘會盟。
齊桓公大會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了會議,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確立了。
二、 問鼎中原:
晉文公是與齊桓公齊名的一個霸主,他做國君以后,發展生產,整頓內政,訓練軍隊,晉國很快成為北方的一個強國,為霸主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當時楚國的勢力已經發展到黃河流域。前7世紀后期,雙方爆發了著名的“城濮大戰”,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鼓勵學生講述“退避三舍”的故事。
晉楚爭霸持續了百余年,后來楚莊王北進中原,長驅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機向周王室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看插圖《楚國王子午鼎》,提問:九鼎代表了什么含義?
楚莊王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勢,后來楚莊王的野心在再次北上與晉國的交戰中得以實現,楚莊王成為霸主。
鼓勵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了解宋襄公、秦穆公的爭霸活動,以及吳越兩國的爭霸經過,“臥薪嘗膽”的故事。
三、合縱連橫:
歸納知識點:前475~~221年,戰國時期。
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與原有的齊、楚、燕、齊并稱“戰國七雄”。指導學生觀察《戰國形勢圖》,明確七國的地理位置。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更加頻繁,各國除了使用武力外,還展開了政治、外交上的攻勢,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歸納出“合縱”、“連橫”的含義,并在地圖上指出“合縱”、“連橫”的大致方向。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合縱”、“連橫”政策的中心是秦國,了解這一時期的著名外交家,也是縱橫家,:如秦國的張儀、魏國的公孫衍等。
“合縱連橫”政策結果怎樣呢?
學生講述“朝秦暮楚”的成語故事,了解秦國的實力逐漸壯大,為后來秦滅六國打下基礎。
小結: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材料閱讀。
教案點評: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發動學生準備成語故事并進行課堂展示的方法,營造出活潑的教學氛圍。同時,通過教師的啟發式的提問,使學生通過討論來理解爭霸戰爭的原因、勝負決定因素以及歷史作用。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由于,形式活潑,內容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題
1、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
a、國家眾多,分裂趨勢加劇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中興,王權加強 d、周王室衰落,諸侯爭霸
答案:d
1.氏族公社分為_______和________兩個階段。長江流域的______和黃河流域的______是______時期繁榮時期的典型。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__________石器。這個時代稱為_________時代。
3.大渡口文化遺址是在.省發現的。這時已進入了_______氏族公社的中晚期。________已是主要的生產事業。制陶工藝顯著進步,有了______陶和_______陶。_______在生產部門中逐漸居于主導地位。
答案:1.bd 2.ac
題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是( )
a.約五六千年 b.約一萬八千年
c.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d.約四千多年
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粟的種植始于( )
a.山頂洞人時期 b.半坡氏族時期
c.大汶口文化時期 d.黃帝和堯、舜、禹傳說時期
3.已有貴賤貧富之分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1.a 2.b 3.d
觀察下圖,請回答:
①這是什么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②請說明這一時期的居民在生活方面比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答案:
①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②說明這一時期的原始居民已經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篇2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班級: 姓名: 小組: 編號:
【認定目標】(心中有目標,你就會走向成功!)
1.了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
2.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
3.知道齊桓公稱霸及其條件,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連橫等歷史事實。
4.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戰爭的影響。
【預習檢測】請你認真閱讀教材34—35頁“齊桓公稱霸”一目的內容,回答1-4題:
1. 春秋時期指的是______________年到_____________年。
★2.春秋五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
1)有優越的地理位置。
2)任用_______為相, 改革內政,發展經濟.使齊國富強起來。
3)以〝_________________〞為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
4)齊桓公稱霸的標志是:公元前651年,在 舉行諸侯會盟。
請認真閱讀教材35頁“問鼎中原”一目的內容,回答5-6題:
4.①晉楚爭霸: 大戰, 成為中原霸主。成語典故:
②楚莊王在 之戰中問鼎中原。成語典故:
請認真閱讀教材p37-p38 “合縱連橫”一目的內容,回答7-11題:
5.戰國時期:公元前 年至前 年
6.戰國初年,晉國分裂成韓、 趙、 魏 三個國家。史稱:
★7.戰國七雄是指 、 、 、 、 、 、
8.什么是合縱、連橫?
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是 。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稱為 。結果:合縱被瓦解,秦國日益強大。著名的縱橫家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重難點突破】(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當我們打開電視,看到伊拉克的炮火連天,看到巴勒斯坦的恐怖襲擊,看到非洲的內戰紛爭,就會更加珍惜我們今天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但是兩千多年前的我國春秋時期,也是戰亂不斷。有人說,“春秋無義戰”即春秋時期沒有沒有正義的戰爭,因為殘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你如何看待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呢?
2.學習小組疑點、難點:
【歸納整理】
請你寫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
【拓展練習】(拾級而上,順達成功的頂峰!)
(一)選擇題
1.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 )
a.齊桓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
2.關于春秋的爭霸戰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 爭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 目的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威信
③ 爭霸的實質是獲取周天子過去的政治、經濟特權 ④ 爭霸戰爭具有兩面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 問鼎中原的諸侯王是( )
a.齊桓公 b.宋襄公 c.秦穆公 d.楚莊王
4.下列歷史事件或典故與成語“朝秦暮楚”有關的是( )
a.圍魏救趙 b.紙上談兵 c.臥薪嘗膽 d.“合縱”“連橫”
5.下列哪些國家既屬于春秋五霸,又屬于戰國七雄?
a.齊國、秦國、晉國 b.齊國、秦國、楚國
c.宋國、晉國、齊國 d.韓國、趙國、魏國
6.某班手抄報設計歷史辨析欄目中有下列四句話,請你找出反映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的句子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國力強盛,社會安定c。王室d
7.戰國時期實行“連橫”策略的是 ( )
a.秦國 b.楚國 c.燕國 d.魏國
(二)材料解析題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論語》
閱讀上述材料,請回答:
①上述內容反映了什么時期的歷史事實?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結果?
課外延伸:1、請利用書本或者網絡讀讀以下與春秋戰國時期有關的成語故事:
管跑之交,老馬識途,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三家分晉,朝秦暮楚,完璧歸趙,圍魏救趙,圖窮匕首見,眾橫捭闔,孫龐斗智,遠交近攻等。
2、記憶七雄方位的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篇3
大連市一二七中學 王玉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說出并記住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舉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 ②能從材料中歸納出齊桓公能夠稱霸的原因;③借助書中材料講述“退避三舍”、“問鼎種原”、“臥薪嘗膽”、“朝秦暮楚”等歷史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④識讀地圖,說出戰國七雄并稱及具體位置。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快速瀏覽找出春秋戰國的時間段和具體成員,反復強調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②閱讀文字及相關材料,提煉有效信息,進而歸納出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習并提高從資料中獲取相關信息的方法與能力;③講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故事,加深對當時社會局勢及歷史人物的理解;④識讀“戰國形勢圖”,找出戰國七雄的具體位置,編制口訣幫助記憶;⑤借助地圖理解“合縱”、“連橫”策略及功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了解與分析,逐步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競爭,對這一時期斗爭的復雜性形成感性的認識,認識到這些競爭對歷史的進步具有的推動作用;通過講述歷史人物典故,學習齊桓公、管仲等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品質(如任人維賢、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等優秀品質),初步了解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逐步建立用歷史的眼光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確定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能夠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難點是認識齊桓公稱霸的實質和作用,“合縱”、“連橫”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過程
下面我說一說我的設計思路。(導入—整體把握—學習新知識—拓展升華—自我檢測—小結)
(一)導語:
“西周建立初期,為了加強自己的通知,周天子實行分封制,初見成效。但分封制存在著極大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實力不斷增強,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實力,于是他們不再聽從周王號令,成為了地方的割據政權。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于是戰爭不斷,,最終產生了“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二)整體把握。(啟發誘導、自主參與)
1、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春秋五霸指的是誰,戰國七雄指那些國家。進行一分鐘記憶。
學生快速翻書馬上能找到答案,并爭相匯報成果。強調了基本知識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閱讀新課,看看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發生過哪些大事。(點撥授法、自主嘗試)
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激發他們自主嘗試著感知學習內容,借助自己得力量解決問題,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進行語言處理的能力。
(三)學習新知識。(鼓勵釋疑、自主探究)
1、 “春秋五霸”
(1)齊桓公稱霸。
1)稱霸原因。
閱讀文字和觀察書中和齊桓公相關的圖片、地圖,分組探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先討論,再匯報,然后完成問題框: “齊桓公為什么能夠首先稱霸
意圖:讓學生逐漸養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師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習慣,并能體會到通過自己主動學習、思考而解決問題的極大滿足感。
2)稱霸實質。結合書下注釋,談談對“尊王攘夷”的認識;聯系葵丘盟會的史實,體會齊桓公的召集力,進而幫助學生理解諸侯爭霸的實質。
意圖: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了解歷史實質的能力。教給學生看待歷史現象的角度和方法。
(2)晉楚爭霸
1)結合書中材料講講“退避三舍”的典故,
意圖:讓他們對晉文公這個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為晉楚爭霸,了解楚莊王爭霸的艱巨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筆。
2)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么?城濮之戰(晉勝楚敗。是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晉文公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3)楚莊王問鼎中原。楚國稱霸之心由來已久。“王”的稱呼、問鼎中原的典故(學生講故事)
意圖:幫助學生認識楚莊王意圖稱霸中原的野心,交代使楚莊王越升為中原霸主的關鍵戰役。
(3)“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結合書下注釋讓學生了解即可,如有時間可在學習完新課之后,引導學生講講吳越爭霸、臥薪嘗膽等故事。
2、“戰國七雄”
1、具體位置。
觀察“戰國形勢圖”,找出七國所在位置,根據七國方位自行編出快速記憶的口訣。(最佳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獨立完成課后自我測評的填圖題,填出戰國七雄的名稱。
意圖:牢記戰國七雄的具體位置,讓學生體驗付出勞動后收獲的快樂。
2、“合縱”“連橫”策略。(外交攻勢)。
1)什么是“合縱”?什么是“連橫”?
閱讀文字,了解“合縱”、“連橫”的概念。看地圖,結合秦和東方六國的地理位置和實力對比,以討論形式分析秦國為什么實行合縱政策,而其它六國實行連橫政策,談談這兩種策略的作用。最后點出秦國的連橫政策,遠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終滅掉了東方六國。
2)“合縱”抗秦策略失敗的原因。課后材料閱讀:要求學生看材料,然后結合課文想一想,六國合縱抗秦的策略為什么沒有成功?(成語“朝秦暮楚”——立場不堅定,不能團結抗秦)
意圖: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中的資料幫助學生的理解。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同學之間的討論,完成該問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四)拓展升華 自主發展
課前排分組收集春秋戰國成語、典故,并以你喜歡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如:臥薪嘗膽、寒食節的來歷、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圍魏救趙、宴子使楚……)
形式靈活,鼓勵發揮創造力:
1、講成語故事、歷史典故。
2、編排小話劇。
3、制板報、宣傳畫。
意圖: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空間,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和創造的欲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的精神。
(五)課堂小結
如何看待春秋戰國這種戰亂的局面。
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各分裂勢力、地方割據政權為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而進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在爭霸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加強了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也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六)檢測評價
1、在教學課程中的評價:問題框、材料閱讀、自我測評穿插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充分利用教材。
2、課后檢測。鞏固強化知識
1)學生互問互答。
2)教師設計問題搶答。猜猜他是誰? 連線題
3)練習卷。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篇4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知道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并掌握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三家分晉、合縱連橫的史實。
填充“春秋形勢圖”“戰國形勢圖”,并結合地圖講解有關史實,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收集、整理、敘述有關資料、成語典故,增強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過程與方法
課前查找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初步培養收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
本課采用自學匯報式和質疑問題式相結合的方法,小組有選擇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和質疑的能力。
根據史實,總結出此時的社會主題,并采用辯論的方式,進一步明確春秋戰國時期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現
通過收集有關成語典故,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一些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
明白國家強大的基礎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更離不開人才的使用。教學重點:
體味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樂趣,再現這段歷史,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
從史實中體會、分析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特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生提供相關書目及網站。
預測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制定應對策略。
制做本課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本課。
查閱與本課相關的資料。
每人收集一條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成語典故。
板書設計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夏 商 西周 東周
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七七七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
1、公元前21世紀—前770年,我國經歷了哪幾個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為鞏固對周邊的統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在學生回答出“采取了分封制”后進一步引發其思考,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統治就可以長治久安了呢?
講授新課
西周末年,鎬京被犬戎攻破后,平王把都城遷到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王室東遷后,王畿縮小,財源、兵源大大的減少,而且一天天的趨于枯竭,再沒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風與尊嚴。各封國于是產生自行擴張領土的野心。從此,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領土和霸權,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于是,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板書課題)
教師交待: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與“戰國”名稱的由來。
請同學們根據預習情況完成如下內容,并請一同學用電腦把文字編輯在屏幕上:春秋 春秋五霸 戰國 戰國七雄:
教師與同學們一起確定本節課研究的內容: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選擇感興趣的主題,一起研究學習后,進行匯報。
教師提出如下要求:
(1)列出本組的匯報提綱;
(2)組長組織本組匯報;
(3)組員根據提綱進行匯報的分工;
(4)匯報形式自行選擇,如成語故事、歷史短劇等;
(5)根據本組選擇的內容設計一組問題,測試一下其他組對該內容的掌握情況;
(6)其他組可就此內容向該組同學質疑。
給大家時間分頭學習、研究、準備。
匯報開始:
(老師為之提供“春秋形勢圖”“戰國形勢圖”、實物展臺)
(1)小組自告奮勇進行匯報,并把匯報提綱編輯在大屏幕上;
(2)小組匯報完后,研究相同主題的小組給以補充,并介紹本紀設計的匯報思路;
(3)結合老師提的要求,大家對該組的匯報情況進行點評;
(4)其他組質疑;
(5)展示本紀設計的問題,其他組成員回答。
教師事先設計一組問題,參與大家的質疑活動。如果學生在質疑活動中涉及到以下問題,教師可不予考慮,如沒有涉及,教師再結合此環節進行補充。(此過程旨在對學生的質疑活動給以補充)
設計問題如下:
一、關于齊桓公稱霸
1、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旨在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第一,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提倡節儉,發展生產,還改革軍事,這些措施,使齊國很快國富兵強,具有爭霸的雄厚實力;第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借“尊王”之客,行爭霸之實。第三,齊國在山東北部,背山面海,擁有山海漁鹽之利,經濟富裕,這為其爭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會盟,連周天子也派人參加,齊桓公正式成為中原霸主)
2、請同學們看以下的史料: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主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右衽矣。” ——《論語》
閱后請回答: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旨在培養同學們對史料的分析能力)(意思是: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仍受其恩惠。若沒有管仲,我們大概要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夷狄統治下的老百姓了。于此可見,齊桓公的霸業對華夏文明的繼續發展,有特殊意義)
3、可不可以說齊桓公的霸業就是管仲的霸業?
你認為他倆誰的作用更大?(旨在考察學生對歷史的深刻分析,體會欲成就大業,需重用人才,及一代霸主的胸襟)
可以有兩種觀點:(1)齊桓公的作用更大,因他有雄才大略,重用管仲等人才;(2)管仲作用更大,因為他輔佐齊桓公,制定正確的策略,進行改革。
4、你對齊桓公稱霸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并說明理由。 (旨在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認同感,學以致用)
(教師可小結:經濟建設才是根本,軍事力量的強大是必由之路,“尊王攘夷”——講究策略,重用人才等)
二、關于問鼎中原
1、楚國是不是周初的分封國?(旨在聯系舊知識點)
(不是。當周朝已有政府組織數百年之久時,楚部落還只是一個部落,它是一個新興的力量)
2、還記得九鼎嗎?你能從問鼎事件中讀出何意?(旨在聯系舊知識點,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九鼎,古代傳說夏禹鑄了九鼎,象征九州,成為夏、商、西周三代傳國的寶物。周王朝掌有它,是作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憑證。楚國問鼎,是挑戰王權,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3、其他諸侯國能否去“問鼎”?(旨在培養學生的推斷能力)
(其他諸侯國在理論上還是周王室的分封國,因此不能去“問鼎”)
4、你知道“九鼎”的去向嗎?(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
(三百年后的紀元三世紀,周王國最后一任王姬延在位,那時國土更小,政府更窮,姬延靠著借債度日,負債累累,無法支持。他就悄悄的把九鼎熔化,陸續出賣還賬。等周王國被秦國滅掉時,九鼎已賣了個精光)
5、根據學生介紹的情況,教師可酌情補充宋囊公爭霸失敗、秦穆公西霸及南方吳越爭霸等基本情況。
三、關于合縱連橫
1、戰國時代,除了使用武力之外,還有什么特點?
(各國還不斷展開政治、外交上的攻勢)
2、六國合縱抗秦為何未成功?
(秦國用賄賂、威脅的手段破壞合縱,各個擊破;五國間利益不一致,“朝秦暮楚”,立場不堅定)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旨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師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小國林立;大國爭霸;政變不斷發生;不斷有舊國滅亡,新國興起;一次大戰調整一次霸權;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總之,此時的社會主題是:動蕩、變革、爭霸。
課堂辯論
(旨在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在戰斗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
(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一組,兩小組之間展開辯論。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有延緩作用,更有推動作用。推動作用遠遠大于延緩作用。各國為了爭霸的需要,競相改革,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競相重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同時在戰爭中增進了民族融合。大國爭霸、兼并的過程,也是國家趨于統一的過程。
輕松五分鐘
(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按照小組的順序,每組說出一條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成語典故,不許重復、不許間斷,如間斷重復,即被淘汰。看哪些組獲勝。
如學生說的不全,教師可補充:老馬識途、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一鳴驚人、負荊請罪、退避三合、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一鼓作氣、管鮑之交、東施效顰……
給你一個挑戰
(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請一同學在大屏幕上填充完成“戰國七雄”方位圖。
我們一起來接受一個挑戰:設計戰國七雄方位歌謠,看誰設計的歌謠既準確,又方便記憶。老師也參與設計。
設計完的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老師的作品也參與展示,并一起進行點評。對優秀的作品,給以鼓勵。
(教師的設計如下:齊、楚、秦、燕,東南西北分四方,趙、魏、韓,從北到南居中央)
精彩回放
(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并充分發揮互評的作用)
教師對同學們的回放沒有涉及到的內容可引導補充。例如發言最積極的是誰?問題提得最多、最好的是誰?哪個小組組織的匯報最精彩?誰的“戰國七雄歌謠”設計得最有創意?等等。
布置作業
把收集到的成語故事或改寫成劇本,或畫成圖畫,貼到“歷史學習留言板”上。教師多作業情況進行打分,計入個人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