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通用7篇)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篇1
教學目標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了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于后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對于初一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后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于以后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于"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并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歷史上先后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么為什么要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 新課。
關于"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系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說,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為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歷史上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后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志。
關于"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 因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一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后果為基點,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 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里的土地,往后越來越少。最后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后,還有3萬人。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么?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后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么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4、晉楚爭霸
在閱讀教材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么?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么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么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么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于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于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么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發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板書設計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篇2
教學目標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了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于后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對于初一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后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于以后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于"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并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歷史上先后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么為什么要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 新課。
關于"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系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說,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為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歷史上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后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志。
關于"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 因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一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后果為基點,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 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里的土地,往后越來越少。最后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后,還有3萬人。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么?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后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么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4、晉楚爭霸
在閱讀教材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么?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么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么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么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于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于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么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發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板書設計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篇3
教學目標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了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于后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對于初一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后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于以后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于"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并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歷史上先后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么為什么要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 新課。
關于"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系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說,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為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歷史上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后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志。
關于"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 因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一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后果為基點,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 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里的土地,往后越來越少。最后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后,還有3萬人。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么?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后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么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4、晉楚爭霸
在閱讀教材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么?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么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么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么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于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于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么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發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板書設計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篇4
教學目標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了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于后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對于初一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后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于以后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于"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并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歷史上先后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么為什么要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 新課。
關于"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系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說,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為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歷史上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后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志。
關于"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 因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一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后果為基點,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 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里的土地,往后越來越少。最后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后,還有3萬人。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么?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后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么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4、晉楚爭霸
在閱讀教材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么?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么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么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么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于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于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么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發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板書設計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篇5
教學目標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了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于后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對于初一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后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于以后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于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并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歷史上先后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么為什么要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 新課。
關于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系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說,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為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歷史上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后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志。
關于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 因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一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后果為基點,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 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里的土地,往后越來越少。最后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后,還有3萬人。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么?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后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么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4、晉楚爭霸
在閱讀教材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么?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么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么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么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于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于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么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發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板書設計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篇6
初一歷史第7課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
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
識讀“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找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知道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連橫的歷史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諸侯爭霸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檢索資料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的能力。
通過講述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復習舊課:
1、 材料分析:天上有十個太陽,人間分十個等級……所以王統治公,公統治大夫,大夫統治士,士往下逐級統治各級奴仆。
問:這一史料反映了西周什么社會制度?
2、夏、商、周國家統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 。
教授新課:
一、 齊桓公稱霸
(學生閱讀p34,完成以下問題)
1、 ,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
2、春秋五霸是指 、 、 、 、 。
最先稱霸的是 。
3、 年,齊桓公在 舉行諸侯會盟,正式稱霸。
(思維拓展):
想一想: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
二、 問鼎中原
(學生閱讀p35——p37,完成預習內容)
講成語故事:1、退避三舍 2、問鼎中原 3、一鳴驚人 4、臥薪嘗膽
(思維拓展):
想一想: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三、 合縱連橫
(學生閱讀p37——p38,完成下列問題)
1、 年,是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2、戰國七雄是指 。
3、六國之間 , ,稱為“ ”。
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 , ,稱為“ ”。
課后鞏固:
1、我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起止時間是( )
a、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b、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c、公元前770年——前474年 d、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2、春秋時期,最先稱霸的是( )
a、齊桓公 b、宋襄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
3、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是( )
a、公元前472年——前221年 b、公元前473年——前221年
c、公元前474年——前220年 d、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4、閱讀下列材料:
晉文公重耳在未當國君之前,流落在外,在此期間受到楚成王的熱情接待,為了回報楚成王,重耳許諾如果有一天他當上國君后,即使雙方交戰,晉軍也會退避三舍,后來雙方發生戰爭后,晉文公果然遵守諾言退避三舍。
請回答: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晉文公有什么優點?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周朝的歷史分期、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的情況,并能識讀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掌握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連橫的史實。
2.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合作精神。
3.通過各國稱霸過程的學習認識到:大國間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的較量,改革才能富國強兵。
重難點:
重點:齊桓公、晉文公稱霸。
難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一、春秋五霸
1.春秋諸侯爭霸的背景。
提問:春秋爭霸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的?
設計: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先組內發表意見后在班上交流。(課件展示答案)
過渡:春秋時期歷時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并,到后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2春秋五霸:
提問:春秋五霸指哪些?各自的位置?(課件展示 春秋形勢圖)
學生:觀察形勢圖,掌握好兩種說法的五霸名稱,介紹春秋大國位置,畫出方位示意圖。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逐漸樹立起空間概念。充分發揮地圖輔助文字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歷史史實掌握的準確性,不斷地重復,嘗試回憶加深記憶。便于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彌補。
3.齊桓公爭霸:
原因:
教師:分析設計如下的思考題:
1.齊國發展生產,有哪些有利的環境資源條件?
2.采取了哪些有利的措施?
學生:閱讀教材敘述改革措施,評說管仲改革的作用。(將歸納要點課件展示一下)
標志:指出葵丘會盟的時間、盛況、意義
設計思考題:改革與富國強兵之間有什么聯系?滲透改革是強國之路的思想.
4、晉楚爭霸
(1)、晉文公改革
提問:晉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學生閱讀教教材進行回答。
學生討論: “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看書、總結思考,明白國強要革新,國立靠治業,國興靠人才的道理。做到史論結合,有利于歷史知識的掌握。
(2)城濮之戰:
提問:在晉楚爭霸過程中,最著名的戰役是什么?晉國為何會以少勝多?(展示課件)
學生:介紹城濮之戰情況。展開討論作用。講述 “退避三舍”的故事
提問: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為進)
提問:“退避三舍”的作用?
1.誠信:實現諾言,報答謝恩2.避其鋒芒,誘敵深入
設計意圖:分析史實,學習古人誠信的態度,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
(3)楚莊王稱霸
學生:講述“一鳴驚人”和“問鼎中原”的故事。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提問: 在哪次戰役后,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5.吳越爭霸:投影《臥薪嘗膽》圖
學生:觀察此圖,講述臥薪嘗膽故事,學生暢談,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學習他們的志向毅力。
小結:
a.知識點展示。
b.討論:
1、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他們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從他們身上,你看到國家富強的啟示和個人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課件展示:歸納要點)
齊桓公:革新強國,首成霸主。(革新)
晉文公:勤業治國,躍居霸位。(勤業)
越王勾踐:雪恥復國,終建霸業。(毅力志向)
2.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重用人才;重視改革內政和發展生產,增強國力;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
過渡: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呈現天下大亂的形勢。這期間,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先后出現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這七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一面在本國實行變法改革以圖強,一面相互混戰,侵伐小國,互相兼并,戰爭愈演愈烈,歷史上稱這七個大國為“戰國七雄”。
二、戰國七雄
1.提問:七國的形成有哪兩類情況?(學生閱讀并進行分類)
2.學生讀圖:利用順口溜掌握七國的名稱和具體位置。(課件展示戰國形勢圖)
3.利用課件和小字介紹了解當時的三次戰役的雙方和影響。
4. 由課本44頁的說一說引出“合縱和連橫”
東方的齊國與秦國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并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合縱”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阻止強國進行兼并。“連橫”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并。實際上“合縱”和“連橫”都是爭取暫時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進一步兼并土地,擴張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