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昌盛的秦漢文化(通用4篇)
歷史教案-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1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九章算術》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華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此項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學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1. 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 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還有許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看一下大科學家張衡。(演示張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運行的渾天儀,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慣性原理,哪邊發生地震中間的都柱就倒向哪邊。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車時有這樣的感受,當汽車啟動時,我們倒向后邊;當汽車剎車時,我們倒向前邊,這就是慣性現象。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同等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張衡除制造地動儀、渾天儀外,還在文學、史學、數學、天文、歷法、地理、機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們應稱其為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單)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發明創造、有哪些人物、他(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改進和傳播
1.從竹木簡、帛到紙
2.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
三、醫學的成就
四、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歷史教案-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2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技能:
造紙術的發現改進。《九章算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二 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對比和歸納綜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 、價值觀目標:
秦漢時期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 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特別是造紙術的發現更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教學重點:
造紙術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創制地動儀,張仲景和華倫的 醫學成就。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許多領域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處于領先地位。西漢初期,我國勞動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九章算術>>的許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華倫的麻沸散,并用它來實施外科手術,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最早的,這么多偉大成就,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驕傲。
四、鞏固練習
利用課件演示課堂練習題。
(一)、選擇題:
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主要因為它(D)
A、是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 B、是構思巧妙的地動儀
C、能夠測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測出地震方向的儀器。
(二)填空題:
l、東漢時候,____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
2、《 》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
3 、東漢著名醫學家____創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4、____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____”。
(三)討論題:
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人們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又有什么重要意義?
本討論題讓學生利用課后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五、板書設計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三、醫學方面: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
歷史教案-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斗中,發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傳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學重點:佛教的傳入和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構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構,掌握重點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忍受現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發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藥(煉丹、火藥)、武術(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系前面曾經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 [小結]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傳入我國 (西漢末)
2.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道教的出現
1.道教在民間興起 (東漢)
2.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三、王充與《論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論衡》
歷史教案-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 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 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教學重點: 司馬遷和《史記》;秦兵馬俑
教學難點 :紀傳體史書體例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1.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傳入的時間?3.道教興起的時間?總結引入史學、文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西漢人,杰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作《史記》。其體裁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讓學生閱讀書上內容,然后進行總結。)司馬遷編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馬遷著《史記》成功的原因。①時代的呼喚。西漢從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進入極盛時期。這是漢朝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怎樣才能長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劇重演,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時代呼喚一部能總結前人經驗,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的歷史巨著問世。②家庭的影響。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即漢朝的史官,很想寫一部歷史著作,遺憾的是他的愿望還沒有實現就病逝了。司馬遷著《史記》,也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③豐富的歷史知識。司馬遷20歲時,到全國各地游歷,收集到大量流傳在民間的珍貴史實,為他著書立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④發憤著書。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重刑,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書體例中,最常見的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的特點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紀事本末體以記事為中心。注意區分通史和斷代史。
二、樂府詩
樂府為漢武帝時期始設的音樂機構,搜集各地民歌,經加工配樂,稱為樂府?quot;,其特點是形式樸素,語言清新活潑,感情真摯。西漢時樂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
三、秦兵馬俑
秦漢時期藝術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代表。
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以下的內容:第一,秦陵兵馬俑的發掘;第二,秦陵兵馬俑的壯觀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馬俑的價值和發現意義。秦始皇陵位置:陜西省臨潼縣;規模:大(騎、步兵俑7000多件,陶馬600余匹,戰車100多輛)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這里發掘了三個兵馬俑從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用的多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個捏制而成。其裝飾、表情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秦陵兵馬俑表現了極高的雕塑藝術水平,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一、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寫《史記》
2.《史記》的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
二、樂府詩
1.樂府
2.樂府詩及其名篇
三、秦后馬俑
1.兵馬俑的藝術成就
2.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