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精選7篇)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篇1
二、
課標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2)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策,認識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及對于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開創意義了。
②了解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認識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要性。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③了解中國創立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中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認識對外開放的歷史作用。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課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圖書館、網絡、咨詢身邊的親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國社會的情況,初步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②課上運用文字、圖表、影視資料,再現歷史場景,學習和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年中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過程和成就。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闡述歷史、分析問題和從宏觀上把握歷史進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決策,充分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艱巨性、必要性及其偉大歷史意義。通過改革開放十年初期xx年間中國經濟建設的過程和成就,加深學生對黨的改革開放路線方針政策的理性認識,增強學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心。
②認識到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阻礙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根據變化的形勢及時調整政策。
③樹立對外開放意識,認可和支持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并從中獲得必要的現代經濟意識,進一步思考如何應對對外開放給國家和個人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增強緊迫感。
重點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和偉大歷史意義、經濟體制改革
難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形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建議:
(1)學生課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圖書館、網絡、咨詢身邊的親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國社會的情況,初步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探討、師生交談等形式。
(2)導入:教師播放《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創設歷史情境,營造輕松的歡樂氣氛,將學生的思維激活帶領學生融入歷史,走進歷史。
(3)關于“工作重心的轉移”一目,建議教師,
①利用課件展示視頻“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先從直觀上感受這次隆重的會議;
②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組織三方面分析(歸納教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決策;
③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史實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并分組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4)關于“改革:從農村到城市”一目,建議教師:
①有關“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
a、演示影視、圖片、文字等資料,再現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要首先從農村開始。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面臨哪些不利因素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呢?
b、演示影視、圖片、文字等資料先熟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來,進一步體會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概念及意義。
c、結合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投影近幾年農村出現的“拋荒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及解決之策。
②有關“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議教師提供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創設歷史環境引導學生從改革的原因、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
(5)關于“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一目,建議教師:
①、引導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分析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和國內背景有哪些,認識對外開放的必然性; 整理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
②、課上以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分組分析這一目內容,可設問如下:
第一組:a、為什么要對外開放設立經濟特區?b、何為經濟特區?c、為什么首選深圳等四個地區為經濟特區?d、經濟特區的設立和發展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
第二組:a、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開辟的四個沿海經濟開放區。b、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
第三組:a、浦東開發的目的?b、浦東開發的條件?c、浦東開發前后的變化?
第四組:a、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b、有什么特點?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篇2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偉大的歷史性轉折(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了解十一屆三中、改革和對外開放格局,認識改革開放艱巨性、必要性。
重點難點:重點——工作重點轉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對外開放格局。難點——了解國有企業改革基本內容及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觀察法;調查法;教學評價激勵法。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的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展開,也逐步形成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教學過程:
專題三第2課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一.工作重點的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
1.主要內容
(1)轉移:確立實事求是指導方針,停止階級斗爭為綱口號,工作重點轉到建設。
(2)改變: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改變管理活動思想方式。
(3)放權:肯定權力下放原則,大力精簡各級機構,解決黨政企的問題。
2.重大意義
(1)偉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三個轉變:全會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始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合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3)新道路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工作重心轉移經歷了哪幾次?(三次或四次都有道理)
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會議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后,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入城市,進入城市領導農村的建國時期。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為綱逐步轉入經濟建設上來。
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時期的“遵義會議”?
①遵義會議是新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結束了王明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了黨的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在中國革命的危機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全面糾正了自1957年以來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發生的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政治路線。
②遵義會議上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而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二.改革:從農村到城市(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必要性:農業集體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中,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抑,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自發性:在一些地方,農民為解決溫飽問題,自發開始了改革農村原有經濟體制的嘗試。(“一些地方”是指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和四川廣漢縣向陽公社)
(3)主要內容: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4)影響(意義):①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③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毛和鄧走的都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主要內容:增強企業活力(中心環節),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2)重心轉移: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國有企業。
(3)改革的深入: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②國有企業實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在企業內部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迅速推進。
1978年小崗村農民“分田到戶”“生死狀”:1978年12月 地點:嚴立華家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以下21個農民姓名及蓋章或指印)
建國后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變化?
(1)1952年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合作化道路。(3)1958年在農村錯誤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4)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重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鳳陽花鼓詞及民間諺語:(1)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2)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3)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政策依據和率先突破
(1)實行對外開放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基本國策。
(2)對外開放首先從設立經濟特區開始。
2.開放的步驟
注:1979年在廣東、福建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這只是醞釀或試水。
(1)開幾個點: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2)由點到線: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共14個沿海港口城市。(14個沿海城市的開放,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活力)
(3)由線到面:1985年起,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設立海南省,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4)新的戰略: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地區。(浦東的開發開放,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3.格局特點
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初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畫了一個圈”指什么?這個圈后來又是怎樣擴大的?
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后來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一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學案部分
第9課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基礎導學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
2.主要內容
(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來源:ks5u]
(2)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
(3)肯定了在經濟體制中權力下放的原則,提出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堅決按經濟規律辦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等長期存在的問題。
3.歷史意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背景:中國農業集體化后,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壓抑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一些地方的農民為解決溫飽問題自發開始了改革農村原有經濟體制的嘗試。
(2)進程
①出現: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秘密實行包產到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農民自發實行聯產到組、包產到組的責任制;四川省廣漢縣的一個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掛出鄉人民政府的牌子。
②推廣:在中共中央和鄧小平的支持下,1980年,中共中央發出加強和完善農業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包產到戶”的責任制迅速推廣。
(3)意義
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②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推動了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方針: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①內容:把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②歷史意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全面展開,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2)內容: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改變國營企業統收統支的經營方式,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在企業內部實行廠長 (經理)負責制。
(3)歷史意義:國有企業的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斷增強,效益顯著提高;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三、實行對外開放
1.重大舉措
(1)創辦經濟特區
①設立:1979年,我國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予更多自主權。1980年,決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來源:高考資源網]
②意義: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2)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概況: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在這些城市擴大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自主權,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放寬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
②意義:沿海城市的開放,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活力。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從1985年起,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
(4)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①概況:199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地區的決策,提出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②意義:浦東的開發開放,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2.歷史意義: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問題研討
1.怎樣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最偉大轉折?
(1)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黨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
(2)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黨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3)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偉大起點。
(4)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什么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何突出特點?
(1)含義: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2)特點:首先,它以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公有為前提,堅持了我國農村的社會主義制度;其次,它把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發揮了農民家庭的積極性;最后,它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舉。
3.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1978—1984年為第一階段,其中心環節為擴大企業自主權,中國的經濟改革全面展開。
(2)1984—1992年為第二階段,其中心環節為增強企業活力,國有企業的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斷增強。
(3)1992年以后為第三階段,其中心環節是實行產權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制度創新的階段。
4.國家為什么決定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對外開放?
(1)是中國南方對外交通的重要陸路通道或重要海運港口。
(2)是著名的僑鄉,有利于吸引外資。
(3)離港澳臺較近,便于學習先進經驗。
(4)在歷史上與海外有密切交往。
(5)資源較為豐富。
互動探究
問題
最近,國外一位學者提出了“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的觀點,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借用這句話設計了右面這張主題演講的圖片。
請回答:
(1)1978年中國發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為什么中國的1978年會被視為21世紀開始的標志?
(3)你如何評價圖片所體現的主題?
點撥
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地位和影響。第(1)問直接回答;第(2)問應注意從中國、世界、21世紀三個角度進行思考,結合中國自身的變化,中國融入世界大潮的表現、中國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等的內容展開分析;第(3)問為開放性問題,但應符合題意。
答案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來源:高考資源網]
(2)可從三方面展開。從中國的視角來看,如:1978年后確立了對內改革的戰略決策, 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計劃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等;從世界的視角來看,如:1978年后確立了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中國融入世界,加入wto等;從21世紀的視角來看,如:21世紀全球進入了急劇變化的新時代,中國成為21世紀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和影響國際格局變化以及推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所有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歷史性轉折等。
(3)本題答案開放。能提煉出與圖片所提供的信息相關的主題,作出評價言之有理即可。
練案部分
選擇題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根本上看這是 ( )
a.由中共的政黨性質決定的 b.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c.由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 d.鄧小平理論指導的結果
2.“說鳳陽,道鳳陽,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飛出金鳳凰。”鳳陽出現這種巨大變化,得益于黨的哪次會議作出的正確決策 ( )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xx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3.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員葉旗衡的一副春聯寫道“借新賬還舊賬賬賬不清,吃一斤買一斤斤斤不斷”。橫批:“已經過去”。這副對聯說明了 ( )
a.對過去豐衣足食生活的懷念 b.舊中國農民悲慘的生活已成過去
c.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后的喜悅心情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得人心
4.1984年3月,來自福建全省各地國有骨干企業的55位廠長經理聯合發表了一封呼吁信——《給我們松綁》,要求擴大企業自主權、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 ( )
a.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d.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5.過去是一個邊陲小鎮,“一條街,一棟樓,一個警察看兩頭;一個公園一只猴,不用幾分鐘,這頭到那頭”是對它落后的寫照,但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它“一夜崛起”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它應該是 ( )
a.深圳 b.上海浦東 c.珠海 d.汕頭
6.上海某企業因為夏天天氣很熱,為了不影響生產,決定購買風扇、鼓風機來降溫。但需要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蓋11個章,等最后一個章蓋完了,夏天也過去了。這個例子主要反映的問題是 ( )
a.政企職責不分,國家對企業管得過死 b.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
c.官僚作風嚴重,辦事效率低 d.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
7.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成績顯著。有學者曾經形象地把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比作“滿弓待發之箭”。其中“弓”、“箭”、“弦”是指 ( )
①14個沿海開放城市如“弓” ②長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鐵路如“弦” ④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關于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全面覆蓋:國內所有地區逐步對外開放
b.多層次:形成“點、線、面”的對外開放格局
c.全方位:中國向所有國家開放
d.寬領域:對外開放涉及科技、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
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指的是誰?“春天”的內涵是什么?
(2)歌詞“畫了一個圈”是指什么?這個圈后來又是怎樣擴大的?歌詞反映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二中圖示的內容補充完整。(注:e、f分別為福建省的城市和地區)
(4)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是什么?今天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開放”有什么本質區別?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掌握:徘徊中前進的原因及表現;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及歷史意義;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展開;《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理解P124的材料,引導學生注意通過史料進行歷史學習的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加深認識中共是一個有生命力的黨,因為中共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且有改正錯誤的能力。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教學難點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教學方法:以講述為主課前準備:編寫自習提綱并發給學生 課堂教學設計:甲:導入 新課提問:通過第七章我們學習了“文化大革命”,現在請大家做一個題:從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觀點看,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是A階級斗爭B經濟建設生;過渡:由于在“左”傾思想的錯誤指導下,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建國以后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實踐已經證明“文化大革命”的發動是錯誤的,這條路不能再走下去,因而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共在總結經驗,特別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基礎上,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由錯誤走向正確的過程中,其轉折性的標志是什么呢?通過第八章的第一節 的學習,同學們將會得到答案。 乙:學習新知識第一節 過渡:文革結束后,并沒有立即實現轉折,而是經歷了一個徘徊中前進的時期,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徘徊中前進,具體是對哪兩年工作的評價?”(鄧小平指出:“1977、1978年,中國還處于徘徊狀態”)一、在徘徊中前進1、在徘徊中前進(1) 徘徊的原因及表現原因: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繼續犯“左”的錯誤表現:一是指導思想仍然沒變,二是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2) 前進的原因及表現提問:文革后,首先出現新氣象的領域是A科教文化領域B經濟領域C思想領域過渡: 這是因為鄧小平1977年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后,主動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大力整頓。原因:鄧小平復出,大力整頓過渡:請同學們想一想,鄧小平為什么要這樣做?(一是科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二是上山下鄉造成了人才的斷層,而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人才。)為了選拔人才,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為了給科技發展創造條件,鄧小平又是怎么做的呢?表現:(1)科教文化方面:①1977年底,被廢棄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復②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并指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知識和知識分子重新受到尊重。(2)經濟領域,經過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整頓,國民經濟得到較快恢復。過渡:“文革”結束后,雖然在黨和政府、鄧小平的大力整頓下,有了前進,但我們國家的整體工作依然處于徘徊中。從徘徊的原因看,要使國家擺脫徘徊、迅速發展,首先應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糾正“左”傾錯誤,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但當時黨的主要領導人卻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方針。提問:“兩個凡是”的方針是 和 的表現,實質違背了 原則。過渡:“兩個凡是”的方針是不利于糾正“左”傾錯誤,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因而為了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討論的內容是:什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討論的結果是:兩定一確立(即: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討論的意義:兩破一解放一基礎過渡:通過這場討論,使全國人民從思想上認識到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在實事求是的原則下,中共終于在1978年底,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著手解決兩年徘徊期間沒有解決的問題,即糾正“左”的錯誤,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制定了新時期的方針和政策。二、十一屆三中全會1、召開(直接讓學生回答)2、主要內容從思想、政治、組織三方面分析 3、意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結果進行分析過渡: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確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怎樣才能調動廣大的人民群眾投入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去呢?三、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過渡:從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看,撥亂反正已經涉及到了建國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就需要對建國以來的黨的歷史作一個客觀的總結,以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基礎上團結一致向前看。于是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2、《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丙、小結 在1978年底,中國發生了,其標志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篇4
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
1.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
2.掌握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
3.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歷史意義。
4.理解《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二、德育目標
1.“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使國民經濟得到較快恢復。
2.通過對“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否定,對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學習,培養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3.通過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標志著我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高尚情操。
三、能力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給中國革命和建設造成的嚴重破壞和損失,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和關于真理問題討論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再現再認歷史的能力。
2.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結合改革開放的成就引導學生思考,使我們理解“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這一深刻的主題。培養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當代一些重大問題,提高學生闡釋歷史的能力。
3.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討論:“‘文革’結束后中國應向何處去?”,提高他們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初步培養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進程的能力。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及偉大歷史意義;《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教學過程 :
導入 :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設本國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由于我黨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正確的理論指導,走過了一些彎路。尤其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撥亂反正中,終于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今天,我們來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后導入 新課。
一、在徘徊中前進
講解時,適當利用圖片進行講解。這一目重點講解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教師首先揭示討論的背景,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這場討論的展開情況后思考回答:為什么說這場討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最后教師利用鄧小平評價這場討論的評論(“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議,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來評價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概括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并且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130頁節選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材料,加強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決策的認識和理解。最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教師小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會議決定把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心及時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就為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科學文化的極大繁榮,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扭轉了粉碎“四人幫”以后兩年的徘徊狀態,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開始全面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會議不但恢復和發展了中共八大確定的正確理論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就啟發了黨和人民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新的理論和政策探索;會議在大力糾正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同時,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使我國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有了保證)。在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歷史圖片進行說明。
三、撥亂反正
教師重點講解《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教師首先簡單介紹背景,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概括出“決議”形成的原因、通過的時間、主要內容及意義。最后教師小結: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義在于它全面總結和客觀地評價了建國以來的歷史,包括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使全黨有了統一的思想認識,有利于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一、在徘徊中前進
1.“文革”后,在徘徊中前進
2.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
3.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起因、中心內容、歷史意義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背景、時間、主要決策。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
三、撥亂反正
1.平反冤假錯案
2.《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認識這次全會作出的有關改革開放的決策,認識這次全會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開創意義。
2、解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認識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要性。
3、了解我國創辦經濟特區的史實,認識對外開放的歷史作用。
【課前診斷】
1、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共同點是( )
a、強調民主集中制 b、糾正歷史的冤假錯案
c、實事求是的精神 d、正確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下列對此理解完全正確的是( )
a、從此我國經濟建設的方針完全按照新時期的要求去進行
b、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成分,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動
c、從此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政策,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d、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哪次會議為起點正式開辟的?(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xx大
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程首先是在( )
a、農村 b、沿海地區 c、城市 d、國營企業
5、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率先試行聯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是( )
a、江蘇、山東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廣東、四川
6、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是對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改革 b、是符合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
c、與當時農村生產力狀況相適應 d、是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表現
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相同點是( )
a、實行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制度 b、實行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成分并存
c、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克服平均主義 d、實行政企分開、擴大經營自主權
8、我國建立的經濟特區所屬的省份是( )①廣東 ②江蘇 ③福建 ④浙江 ⑤海南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9、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b、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c、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內地
d、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10、建國以后我國國民經濟與主要工農業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最大的時期是( )
a、1949—1952年 b、1953—1957 c、1968—1973年 d、1979—1995年
11、在xx大報告中指出: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這三次巨變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運動 ③抗戰勝利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⑤改革開放,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1949~1956年,我國農村生產關系變化的趨勢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c.封建剝削制度→個體小農經濟→社會主義合作經濟
d.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3、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主要是因為( )
a、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b、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c、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 d、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以來“左”的錯誤
1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核心內容是( )
a、高度評價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b、轉移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
c、結束“左”傾錯誤 d、確定了實事求事的指導方針
15、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共同點不包括( )
a、改變單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會生產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義 d、從根本上改變所有制形式
【知識結構】
對內: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偉大的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
對內:開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基礎知識】
一、工作重點的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
1、 歷史背景。
1)
2)
2、時間:
3、主要內容:
①
②
③
4、意義:
①
②
③
二、 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改革的必要性。
基本國情:
中國農業集體化以后,
(2)內容:
①
②)
③
(3)作用:
①
②
③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標志:
②按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國營企業改變經營方式,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
1)基本任務:
2)中心環節:
三、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過程:
①
②1979年,
③1980年,
④1984年,
⑤1985年起,
⑦1990年,
2、特點:
(一)基礎自測訓練
一、選擇題
1.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歷史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 b.七屆二中全會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d.十一屆三中全會
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率先試行聯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是( )
a.江蘇、山東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廣東、四川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是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大變革b.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c.是長期農村革命經驗的總結d.適應了中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4.首批四個經濟特區的設立是在( )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5.到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前后順序是( )
①沿海開放城市 ②經濟特區 ③沿海經濟開放區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材料解析題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會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
----引自十一屆三中全會
材料二 鄧小評說:“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家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分析中共中央作出了什么重大決策?目的是什么?
(2)結合你所觀察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社會變化,說明這一決策的正確性。
三、問答題
7.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哪里起步的?它的表現形式是什么?有什么樣的作用?
(二)綜合創新運用
一、選擇題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其根本之處在于
a.重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b.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
c.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等長期存在的問題d.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
2.1985年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質含義是( )
a.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b.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改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d.改革不適應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安徽鳳陽的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這從根本上表明( )
a.這種責任制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唯一途徑b.這種責任制符合現代化農業的要求
c.這種責任制與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狀況相適應d.調動農民積極性就沒有實現不了的計劃和設想
4.1953年開始的我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都是( )
a.為了調整生產關系以發展生產力b.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c.性質相反的兩種經濟政策d.為糾正經濟建設中“左”的錯誤
5.我國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所屬的省份是( )
①廣東 ②江蘇 ③福建 ④浙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材料解析題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詞中寫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鄧小平在《辦好經濟特區,增加對外開放城市》中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請回答:
(1)“畫了一個圈”指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這四個經濟特區是─────── 、 ─────── 、 ─────── 、 ───────── ,1988年又把───────── 省作為經濟特區。
(2)從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考慮,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因素是什么?
(3)1984年鄧小平講話后,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紀8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對外開放格局。簡述這一格局形成的過程。
三、問答題
7.簡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工作重心三次轉移的內容。
課前診斷
cdbab ccdad bbaca
基礎自測訓練
(一)1.d 2.b 3.d 4.b 5.b
6.(1)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從身邊的變化回答即可。)
7.首先從農村起步。表現形式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開始的。
作用:是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綜合創新運用
(二)1.d 2.a 3.c 4.a 5.d
6.(1)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2)既便于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又可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發展出口加工業。(3)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7.(1)1927年大革命失敗,城市暴動失敗,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開始了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的準備。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篇6
高一歷史年級學科必修ⅱ教學案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教學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
2、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3、簡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4、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國有企業改革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帶來的社會巨變,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6、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
7、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8、感受對外開放帶來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知識梳理】
一、工作重點的轉移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⑴歷史背景:①20世紀50-70年代以來的經驗教訓;②“文革”的結束;③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⑵時間、地點:1978年12月。北京。
2、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內容:
⑴思想: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
⑵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⑶改革開放決策:提高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思想方式;肯定權力下放原則、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⑴三個歷史性轉變:①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③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
⑵兩個標志: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
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
二、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⑴原因:中國農業集體化以后,人民公社體制嚴重壓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民溫飽問題都沒解決。
⑵歷程:①最早是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和四川廣漢縣的農民自發進行嘗試;
②中共中央推動
⑶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⑷實質:改革生產關系,沒有改變所有制性質。
⑸ 意義:這場改革,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2、城市改革:
⑴推動:農村改革的推動。
⑵開始標志: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⑶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3、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和意義www.
⑴實質: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⑵意義: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城鄉居民得到實惠,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過程:
⑴設立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1988年)
⑵開放沿海城市 14個(1984年)
⑶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地區 。浦東的開發開放,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⑷開放內地城市
2、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3、特點: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
4、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合作探究】
當今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又有哪些區別呢?
①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國主權獨立完整,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下進行的,后者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主權喪失的前提下進行的。
②性質不同:前者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符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目的是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經驗,更好地增強我們自力更生的能力。
后者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政策,是帝國主義為了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中國而提出的。
③結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國引進外資,發展中國的民族經濟;后者有利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國的民族經濟發展。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 b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主要是因為
a、肯定了經濟體制中權力下放的原則 b、轉移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
c、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 d、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
( d )2、對外開放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下列對其表述錯誤的是
a、我國的對外開放首先是從設立經濟特區開始的
b、我國政府在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和經濟開放區都實行優惠政策
c、對外開放的實行帶動和促進了內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d、特區的“特”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域
( c )3、1953年我國實行了農業合作化運動,1978年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下列對以上變化的評述最準確的是
a、是性質完全相反的兩種經濟政策 b、后者是前者的發展
c、都是調整農村生產關系以發展生產力 d、后者是對前者的合盤否定
( b )4、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經歷了四個步驟,依次為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 ③農業合作化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 a )5、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初步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是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b、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
c、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
d、經濟特區—沿海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
( c )6、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安徽鳳陽的糧食產量三年跨了三大步,這從根本上表明
a、這種責任制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惟一途徑
b、這種責任制符合現代化農業的要求
c、這種責任制與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狀況相適應
d、調動農民積極性就沒有實現不了的計劃和設想
( b )7、首批四個經濟特區的設立是在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 a )8、1985年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質含義是
a、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b、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改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 d、改革不適應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
二、判斷題:
( a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經濟體制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 b )10、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三、材料題:
中共xx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
閱讀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申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材料二:我國小麥產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國小麥增產速度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沒有的,更是資本主義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美帝國主義者說我們人口多是“不堪重負的壓力”,我們要用更多的事實告訴他們,人口多,生產糧食更多。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糧食出來。
——《人民日報》社論(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1980年5月31日)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國農業發展狀況。這一狀況的出現與當時在農村開 展的什么運動有關?
農業生產總產值持續增長(或農業不斷發展)
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或三大改造,農業合作化運動)
(2)對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國農業生產情況你是如何判斷的?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哪兩次運 動有關?這兩次運動導致的后果如何?
不真實 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產到戶”政策最先在哪兩個省份實行?為什么說“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安徽、 四川
因為包產到戶政策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實行的(沒有脫離社會主義軌道)
(4)綜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啟示?
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本國實際出發,制定農業生產政策(符合國情,適應生產力發展)
史論共享: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這次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是新中國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轉折,成為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2、 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國有資產大幅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總之,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篇7
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
1.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
2.掌握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
3.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歷史意義。
4.理解《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二、德育目標
1.“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使國民經濟得到較快恢復。
2.通過對“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否定,對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學習,培養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3.通過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標志著我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高尚情操。
三、能力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給中國革命和建設造成的嚴重破壞和損失,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和關于真理問題討論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再現再認歷史的能力。
2.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結合改革開放的成就引導學生思考,使我們理解“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這一深刻的主題。培養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當代一些重大問題,提高學生闡釋歷史的能力。
3.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討論:“‘文革’結束后中國應向何處去?”,提高他們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初步培養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進程的能力。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及偉大歷史意義;《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教學過程 :
導入 :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設本國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由于我黨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正確的理論指導,走過了一些彎路。尤其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撥亂反正中,終于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今天,我們來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后導入 新課。
一、在徘徊中前進
講解時,適當利用圖片進行講解。這一目重點講解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教師首先揭示討論的背景,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這場討論的展開情況后思考回答:為什么說這場討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最后教師利用鄧小平評價這場討論的評論(“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議,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來評價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概括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并且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130頁節選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材料,加強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決策的認識和理解。最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教師小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會議決定把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心及時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就為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科學文化的極大繁榮,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扭轉了粉碎“四人幫”以后兩年的徘徊狀態,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開始全面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會議不但恢復和發展了中共八大確定的正確理論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就啟發了黨和人民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新的理論和政策探索;會議在大力糾正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同時,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使我國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有了保證)。在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歷史圖片進行說明。
三、撥亂反正
教師重點講解《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教師首先簡單介紹背景,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概括出“決議”形成的原因、通過的時間、主要內容及意義。最后教師小結: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義在于它全面總結和客觀地評價了建國以來的歷史,包括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使全黨有了統一的思想認識,有利于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一、在徘徊中前進
1.“文革”后,在徘徊中前進
2.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
3.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起因、中心內容、歷史意義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背景、時間、主要決策。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
三、撥亂反正
1.平反冤假錯案
2.《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