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精選4篇)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幕府統治危機,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等基本史實。
二、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同一時期發生的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這兩次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認識到它們在本國歷史上產生的重大影響,從而理解改革對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一是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二是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一是在教材內容比較簡約的情況下,教師如何通過精心設計和引導,使學生感知這兩次改革促使俄國和日本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成為本國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二是通過引導學生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會學生全面、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已有哪些國家建立并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
學生:英國、美國、法國。
教師指出:這三國完成歷史轉折的過程中,都發生了戰爭,都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當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并鞏固之后,由于它們在政治上比封建制度先進,在科技上發明成果累累,在經濟上迅速富裕起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體現出全方位的優越性,形成了資本主義時代潮流,世界各國必然要被卷入進來。今天要了解的俄、日兩國的歷史轉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講授新課:
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教師讓學生閱讀本目教材內容。
教師提問: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如何?
學生:速度緩慢,水平落后。
教師:農奴制怎樣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學生:農奴沒有人身自由——生產效率極低;農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場難以擴大;農奴時常發動起義——社會動蕩不安。
教師講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農奴制危機非常嚴重。一方面它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民暴動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實際是在保護貴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為首的農奴主實行的改革。
教師: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國務會議最后審查改革方案時說:“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這個改革方案有哪些主要規定?
學生: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再也不許地主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教師:改革方案的主要規定怎樣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提供資本主義勞動力;收取份地贖金——增加資本主義發展的資金。
教師提問:1861年改革的性質是什么?
學生: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教師提問:這次改革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學生: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教師講述:這次改革有其積極意義:1861年改革從性質上看是農奴主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而收取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資金。這些都在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二、日本明治維新
教師提問:19世紀中期的日本封建社會等級如何劃分?
學生:天皇→士[將軍-大名-武士]→民[農、工、商]。
教師提問:當時日本幕府有如下禁令:“除特許船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除特許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國外。禁止官吏在長崎碼頭直接購買外國船只貨物。”這表明幕府統治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天皇大權旁落,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幕府實施閉關鎖國政策,日本處于封建落后狀態之中。
教師講述: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為幕府。幕府首領稱將軍,將軍以下的封建領主稱大名,將軍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商人都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壓迫,日本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同時日本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封建經濟的衰敗打擊了大名和武士,為維持生計,他們開始經商。幕府的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來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推翻幕府統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統治遇到的“內憂”。
教師:讓學生看教材,說說列強怎樣打開日本國門?
學生:美國“黑船事件”→簽訂不平等條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接踵而至。
教師講述: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府。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1840年,中國發生了鴉片戰爭事件,不久,西方列強也來敲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加不滿。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柏利率艦隊抵達日本
教師提問:面臨內憂外患的日本幕府統治岌岌可危,為解決危機日本涌現出哪些新興力量?
學生討論,教師概括:一些有見識的中下級武士和新興地主成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天皇(1867-19xx年在位)
教師讓學生看教材中有關“明治維新”的內容。
教師提問:1.改革從哪些方面著手?具體措施是什么?
2.這些改革措施分別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維新使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
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2.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廢藩置縣”打破了藩地界限,廢除藩主對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統一控制和管理;允許土地買賣保護了新興地主的權益;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推動日本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使日本經濟力量迅速增強。提倡“文明開化”倡導學習歐美資產階級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觀念,打破了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促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
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級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擇業。在政府鼓勵下,工廠鐵路迅速發展起來。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間興起蓋樓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風潮。
教師提問:這場改革引起日本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那么該如何評價這場改革呢?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次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政府大力發民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圖為日本最早的火車站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篇2
1、教師應當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課標》理念指出:教材最大作用是為師生指明教學的方向。教師要根據課堂需要進行重新的開發和創造。這節課的教學中,并沒有采用教參上的導入方法,即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戰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引入本課。而是采用“和服”、“西服”在日本的出現時期,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此課。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濃縮在“和服”、“西服”上,即強調了兩次改革的性質,又把比較暗含其中。實踐證明,采用此法導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對兩次變革的性質掌握的也比較準確。
2、放得開,創設自由空間;收得回,適時指引。
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問答式,提問的問題引導了教學方向,留下時間讓學生回答,為他們創設了寬松的探究環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間,便于學生各顯神通。學生的潛能巨大,有時出人意料,因此我要讓他們發言,鍛練口語,提高思維能力;卮鸩扇↑c名方式,并且每一問題至少由三名學生來答,如果不能回答,由他自己選擇人幫他回答,這樣利于教師調控,能及時給出回答的判斷,做到及時制止和引導,教學方向能有效把握。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或提問,或引導,或小結,其余時間都給了學生,而且每個同學都能做到發言,整堂課上,學生的言談貫穿始終。他們或者互相補充,或者相求幫助,課堂氣氛很活躍,培養了學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鍛練了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本課主旨讓學生做主人,留給廣大空間,讓他們飛翔,以求良好的效果。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篇3
優點:本課能夠貫徹新課程改革,運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了比較法,將俄國和日本的改革進行比較,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識記。
不足之處在于本課的內容拓展和延伸不夠,除了上述的橫向比較外,應該還可以加上縱向比較,如日本的大化改新與明治維新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改革的認知度。
今后發展計劃:繼續貫徹我市啟動的新課程改革,認真探究多種導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篇4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這一課,課本內容在編排上非常明晰,就俄國的1861年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兩部分,但課本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教師引導才能夠達成的知識目標,而且知識性很強。
初三的學生就其對于課本基礎知識的領會能力已經很強了,但對知識的廣博度還很不夠。所以在備課時,我覺得把這節課定位為學生自主合作完成與教師適時引導延伸相結合的方法學生較能接受。
在教學設計上按課本的順序,先俄國后日本,學生能自主完成的知識,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本,學生自己找出了最基礎的知識點,通過問題,幫助學生再次公告了基礎知識點,達到了當堂知識當堂理解掌握的教學目標。
將內容中學生可能無法協作完成的部分教師加以講解。例如:1861年改革為什么會留下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以及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評價等等。
將同時期的很多國家做比較,比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方式的比較、再比如19世紀中期中國和日本的比較、俄國和日本的比較、還可以作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相關內容的比較(因時間關系未提)。使學生能夠站在更寬更廣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事件,增強其對比、感知、評價的能力。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在知識容量、知識水平的提升達成等方面比較適合初三上半學期的學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