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精選3篇)
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要點:1861年改革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16世紀~19世紀俄國在歐亞兩洲擴張的概況。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經濟狀況;西方列強的入侵;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其影響。
2.能力要求: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方法觀察歷史事件的能力。對復雜的史事進行簡化、概括的能力。用辯證的方法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3.情感培養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沙俄的發展史也是不斷侵略擴張的歷史。沙俄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國家,中國是它侵略的國家之一,啟發學生對帝國主義丑惡本質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認識捍衛領土、維護和平的根本條件是國家的強大。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以大名、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推翻了幕府統治,而后新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認清明治維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一是1861年俄國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二是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如何在教材內容簡單的情況下,使學生感知這兩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成為本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二是通過學生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會學生全面、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曾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同學們是否還記得這個條約簽訂的時間?(答1689年)同一年,在俄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個重要事件,就是彼得大帝開始改革。俄國的近代歷史的發展狀況又是怎樣?以及日本的發展情況又怎么樣呢?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此將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19世紀中期,俄國的農奴制危機非常嚴重。一方面它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民暴動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實際是在保護貴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為首的農奴主實行的改革。
內容(指導學生閱讀,學生歸納后教師總結強調)①“解放”農奴。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②收取份地贖金。農奴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這次改革有其積極意義:1861年改革從性質上看是農奴主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而收取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資金。這些都在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二、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為幕府。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
農民,被世世代代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終年辛苦,卻要將收獲物的一半以上還給封建領主,還要擔負名目繁多的苛稅和徭役。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地發生。另外,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也受到幕府的歧視和壓制。
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在日本有了長足的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當時全國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場雇工達一百多人。大阪、京都等城市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還在農村把農民抵押而過期無力贖取的土地據為己有,并召募農民開墾土地,成為新興地主。由于封建經濟的衰敗,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開始經商。這些人的利益相互接近,他們都對幕府的統治不滿,特別是政治和軍事力量比較大的一些大名和武士由原先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反對幕府的一支主要力量。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府。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同學們想一想,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同學回答:鴉片戰爭)不久,西方列強也來敲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加不滿。
1867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廷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烏羽、伏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礎。倒幕軍乘勝追擊,5月,大軍進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諸方面的改革。
幕府統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措施。明治維新內容如下: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打破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經濟方面,廢除土地買賣禁令,承認土地私有權和買賣自由,實為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還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提倡“文明開化”,努力向西方學習,發展教育等。
由于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資產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作為幕府統治的支柱,他們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地主資產階級專政。同時,由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較晚,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后面,致使日本的地主資產階級特別狂熱地運用對外侵略、掠奪和殺戮的血腥手段,來補充本國財政資金的不足。
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篇2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及廢除農奴制改革的各項措施;知道幕府統治面臨的各方面危機和明治維新的具體內容及歷史作用。通過思考: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培養學生辨證分析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用“練-學*講-學*講-練”的串珠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
2.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討論:俄國與日本是怎樣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通過思考討論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本課,引導學生認識兩次改革的資本主義性質,以及改革對俄日兩國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創新精神和與時俱進精神。
教學重點
俄國、日本兩國改革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分析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19世紀中期的日本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卻打敗清政府并強迫請政府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那么曾經弱小的日本是怎樣擺脫民族危機并發展強大起來的?強大起來后對周邊近鄰產生了什么影響?讓我們今天在本課中尋找答案吧!
[課件展示]《日本封建社會等級示意圖》、《美國人登上日本土地》和《明治維新前的日本》讓學生思考:19世紀中期日本遇到哪些危機?
學生回答:日本遇到幕府統治危機和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教師點撥:誰能根據教材內容和課前預習為大家介紹幕府遇到哪些具體危機?
學生根據《日本封建社會等級示意圖》分別介紹各階層的情況,由此說明幕府統治的危機。
教師補充: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實權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幕府首領稱將軍,將軍以下的封建領主稱大名,將軍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商人都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壓迫,日本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同時日本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封建經濟的衰敗打擊了大名和武士,為維持生計,他們開始經商。幕府的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來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推翻幕府統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統治遇到的“內憂”。
教師進一步點撥:使日本面臨的“外患”表現在哪個方面?
學生觀察《美國軍人登上日本土地》圖片總結出:19世紀中期歐美列強打開了日本大門,日本主權受到破壞,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這是日本遇到的“外患”。
過渡:面臨內憂外患的日本幕府統治岌岌可危,為解決危機日本涌現出哪些新興力量?
課件展示:《明治維新的日本》地圖,找一名學生介紹倒幕情況。
教師點撥:成為資產階級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的一些有見識的中下級武士和新興地主成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課件出示:
1.改革從哪些方面著手?具體措施是什么?
2.這些改革措施分別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維新使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2、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廢藩置縣”打破了藩地界限,廢除藩主對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統一控制和管理;允許土地買賣保護了新興地主的權益;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推動日本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使日本經濟力量迅速增強。提倡“文明開化”倡導學習歐美資產階級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觀念,打破了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促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級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擇業。在政府鼓勵下,工廠鐵路迅速發展起來。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間興起蓋樓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風潮。
情境問題導入:這場改革引起日本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那么該如何評價這場改革呢?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評價。
教師點撥: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次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過渡導入:同處在19世紀中期的俄國面臨的社會問題是什么?又是通過什么手段解決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并討論交流,由代表總結發言:19世紀中期,俄國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是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克服農奴制危機鞏固自己的統治,1861年,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首的俄國政府被迫進行改革。[出示亞歷山大二世畫像]
教師補充講解:19世紀中期在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受到農奴制的嚴重阻礙。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工廠中缺少大量的自由的勞動力;同時,農奴收入微薄購買力極低,資本主義發展缺少廣闊的國內市場。殘酷的封建剝削導致農奴起義連綿不斷,因此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設疑:1861年改革措施內容是什么?改革內容如何解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課件展示[農奴制改革圖片]
學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歸納:(1)法令內容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2)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為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農奴獲得份地時支付的巨額贖金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教師補充:因此說,1861年改革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
啟發學生思考角度:從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實施者、及改革結果的不徹底性等方面探究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自己的結論:實施改革的沙皇代表統治階級利益,改革措施也是為了維護他這個階級而頒布的,因此改革結果一定對他們有利。
教師補充學生認識上的不足: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自上而下推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目的是為了擺脫農奴制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統治。所以,改革后沙皇代表的貴族地主統治沒有動搖,因此,這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課堂練習:[動腦筋]觀點一:“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觀點二:那些獲得自由的農奴,已經被剝奪的一干二凈,對他們而言,這次改革沒有多少好處。
問題:你認為應當怎樣認識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交流舉手發言。教師適當講解:他們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評價一件歷史事件要看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客觀影響,觀點一強調農奴制改革的積極作用,觀點二強調農奴制改革的消極作用。分析后我們可以看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
過渡導入:我們該怎樣評價這次改革呢?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適當點撥,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改變了社會性質.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這次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
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篇3
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感 知 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促使兩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概 述 這兩場改革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提取信息探究討論 沙皇為什么要進行1861年改革?為什么說這場改革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 日本幕府統治危機出現的原因有哪些?明治維新如何挽救當時日本所面臨的危機? 分層解疑比較辨析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都是挽救社會危機的改革,為什么結果不一樣?(從時代背景、領導者、參加者、改革措施等方面進行比較)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唯物史觀 俄國和日本在歐美一些國家建立并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的大背景下,通過統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部分地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加快了本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完成了重大的歷史轉折 人文素養 俄國的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日本明治維新后,瘋狂對外侵略——這些都是俄、日改革的消極作用,我們深切地同情受害者。但是,從整個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局來看,俄、日當年的改革都順應了時代潮流,積極作用占主要地位 教學重點 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教學難點 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課件下載 ; 圖片下載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溫故知新 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已有哪些國家建立并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英國、美國、法國)教師指出:這三國完成歷史轉折的過程中,都發生了戰爭,都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當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并鞏固之后,由于它們在政治上比封建制度先進,在科技上發明成果累累,在經濟上迅速富裕起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體現出全方位的優越性,形成了資本主義時代潮流,世界各國必然要被卷入進來。今天要了解的俄、日兩國的歷史轉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請大家打開課本117頁,根據屏幕上的導讀提綱閱讀全文,作好讀書標記。課件演示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沙皇為什么要進行1861年改革?為什么說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 日本幕府統治危機出現的原因有哪些?結局怎樣?明治維新如何挽救當時日本所面臨的危機?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都是挽救社會危機的改革,為什么結果不一樣?(從時代背景、領導者、參加者、改革措施等方面進行比較)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俄國廢除農奴制沙皇為什么要進行1861年改革?(分層探究)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如何?(速度緩慢,水平落后)農奴制怎樣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農奴沒有人身自由——生產效率極低 ;農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場難以擴大;農奴時常發動起義——社會動蕩不安)為什么說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分層探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國務會議最后審查改革方案時說:“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這個改革方案有哪些主要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再也不許地主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改革方案的主要規定怎樣促進資本主義發展?(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提供資本主義勞動力;收取份地贖金——增加資本主義發展的資金)事件性質:它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歷史作用: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根據課本118頁“動腦筋”:你認為應當怎樣認識俄國農奴在改革后的得與失?(引導學生分析老少雙方的觀點)老:“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老人說的話,反映了俄國1861年改革的積極作用。)少:“那些獲得‘自由’的農奴,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對他們而言,這次改革沒有多少好處。”(小孩說的話,反映了這場改革的消極作用。)綜合:他們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是站在不同角度對歷史事件進行觀察的結果,因此也都不夠全面。不過,評價歷史事件,首先要看它對歷史產生的客觀影響,這是問題的主要方面。相比之下,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日本明治維新日本幕府統治出現危機的原因有哪些?結局怎樣?(用課件再現歷史情景,分層啟發剖析) 19世紀中期的日本封建社會等級如何劃分?(天皇→士[將軍-大名-武士]→民[農、工、商])當時日本幕府有如下禁令:“除特許船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除特許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國外。禁止官吏在長崎碼頭直接購買外國船只貨物。”這表明幕府統治的特點是什么?(天皇大權旁落,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幕府實施閉關鎖國政策,日本處于封建落后狀態之中。)列強怎樣打開日本國門?(美國“黑船事件”→簽訂不平等條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接踵而至)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怎樣分化?(一部分中下級武士成為改革派,并且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維新如何挽救當時日本所面臨的危機?(分層啟發剖析)政治——廢藩(大名的世襲領地)置縣(由中央任命官員管理的行政區域),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明治維新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明治維新也給周邊國家帶來了哪些災難?(日本強大起來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朝鮮和中國都深受其害,甲午戰爭就是一例。)如時間許可,練習鞏固 完成第120頁“練一練·選擇題”: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性質的革命或改革中不包括( d )美國南北戰爭 b. 俄國廢除奴隸制 c. 日本明治維新 d. 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根據121頁“活動與探究”,組織學生討論:“發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維新與發生于19世紀末的中國戊戌變法,為什么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參見八年級上冊29——32頁) 比較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時代背景 國內 幕府極端孤立 封建頑固勢力掌握著清朝實權 國際 世界正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日本有機可乘 世界資本主義已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開始瓜分中國,不愿意中國強大起來 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和士大夫 參加者 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組成聯合陣營 沒有實權的皇帝和少數官僚,力量薄弱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方面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社會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方面 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訓練新式軍隊 明治維新所處的國內外背景較為有利,戊戌變法所處的國內外背景卻十分嚴峻; 明治維新的領導者和參加者在社會力量的對比中占據了絕對優勢,戊戌變法領導者和參加者的力量則十分單薄明治維新的措施得力有效,戊戌變法的措施大部分無法落實。完成《填圖冊》23頁各題;并根據《新學案》70—71頁,掌握本課[知識網絡],完成[自我測評]。提醒學生預習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