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及廢除農奴制改革的各項措施;知道幕府統治面臨的各方面危機和明治維新的具體內容及歷史作用。通過思考: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培養學生辨證分析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用“練-學*講-學*講-練”的串珠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
2.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討論:俄國與日本是怎樣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通過思考討論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本課,引導學生認識兩次改革的資本主義性質,以及改革對俄日兩國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創新精神和與時俱進精神。
教學重點
俄國、日本兩國改革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分析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19世紀中期的日本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卻打敗清政府并強迫請政府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那么曾經弱小的日本是怎樣擺脫民族危機并發展強大起來的?強大起來后對周邊近鄰產生了什么影響?讓我們今天在本課中尋找答案吧!
[課件展示]《日本封建社會等級示意圖》、《美國人登上日本土地》和《明治維新前的日本》讓學生思考:19世紀中期日本遇到哪些危機?
學生回答:日本遇到幕府統治危機和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教師點撥:誰能根據教材內容和課前預習為大家介紹幕府遇到哪些具體危機?
學生根據《日本封建社會等級示意圖》分別介紹各階層的情況,由此說明幕府統治的危機。
教師補充: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實權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幕府首領稱將軍,將軍以下的封建領主稱大名,將軍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商人都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壓迫,日本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同時日本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封建經濟的衰敗打擊了大名和武士,為維持生計,他們開始經商。幕府的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來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推翻幕府統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統治遇到的“內憂”。
教師進一步點撥:使日本面臨的“外患”表現在哪個方面?
學生觀察《美國軍人登上日本土地》圖片總結出:19世紀中期歐美列強打開了日本大門,日本主權受到破壞,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這是日本遇到的“外患”。
過渡:面臨內憂外患的日本幕府統治岌岌可危,為解決危機日本涌現出哪些新興力量?
課件展示:《明治維新的日本》地圖,找一名學生介紹倒幕情況。
教師點撥:成為資產階級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的一些有見識的中下級武士和新興地主成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課件出示:
1.改革從哪些方面著手?具體措施是什么?
2.這些改革措施分別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維新使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2、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廢藩置縣”打破了藩地界限,廢除藩主對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統一控制和管理;允許土地買賣保護了新興地主的權益;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推動日本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使日本經濟力量迅速增強。提倡“文明開化”倡導學習歐美資產階級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觀念,打破了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促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級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擇業。在政府鼓勵下,工廠鐵路迅速發展起來。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間興起蓋樓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