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要點:1861年改革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16世紀~19世紀俄國在歐亞兩洲擴張的概況。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經濟狀況;西方列強的入侵;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其影響。
2.能力要求: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方法觀察歷史事件的能力。對復雜的史事進行簡化、概括的能力。用辯證的方法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3.情感培養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沙俄的發展史也是不斷侵略擴張的歷史。沙俄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國家,中國是它侵略的國家之一,啟發學生對帝國主義丑惡本質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認識捍衛領土、維護和平的根本條件是國家的強大。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以大名、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推翻了幕府統治,而后新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認清明治維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一是1861年俄國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二是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如何在教材內容簡單的情況下,使學生感知這兩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成為本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二是通過學生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會學生全面、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曾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同學們是否還記得這個條約簽訂的時間?(答1689年)同一年,在俄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個重要事件,就是彼得大帝開始改革。俄國的近代歷史的發展狀況又是怎樣?以及日本的發展情況又怎么樣呢?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此將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19世紀中期,俄國的農奴制危機非常嚴重。一方面它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民暴動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實際是在保護貴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為首的農奴主實行的改革。
內容(指導學生閱讀,學生歸納后教師總結強調)①“解放”農奴。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②收取份地贖金。農奴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這次改革有其積極意義:1861年改革從性質上看是農奴主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而收取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資金。這些都在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二、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為幕府。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