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感 知 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促使兩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概 述 這兩場改革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提取信息探究討論 沙皇為什么要進行1861年改革?為什么說這場改革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 日本幕府統治危機出現的原因有哪些?明治維新如何挽救當時日本所面臨的危機? 分層解疑比較辨析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都是挽救社會危機的改革,為什么結果不一樣?(從時代背景、領導者、參加者、改革措施等方面進行比較)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唯物史觀 俄國和日本在歐美一些國家建立并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的大背景下,通過統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部分地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加快了本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完成了重大的歷史轉折 人文素養 俄國的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日本明治維新后,瘋狂對外侵略——這些都是俄、日改革的消極作用,我們深切地同情受害者。但是,從整個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局來看,俄、日當年的改革都順應了時代潮流,積極作用占主要地位 教學重點 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教學難點 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課件下載 ; 圖片下載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溫故知新 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已有哪些國家建立并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英國、美國、法國)教師指出:這三國完成歷史轉折的過程中,都發生了戰爭,都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當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并鞏固之后,由于它們在政治上比封建制度先進,在科技上發明成果累累,在經濟上迅速富裕起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體現出全方位的優越性,形成了資本主義時代潮流,世界各國必然要被卷入進來。今天要了解的俄、日兩國的歷史轉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請大家打開課本117頁,根據屏幕上的導讀提綱閱讀全文,作好讀書標記。課件演示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沙皇為什么要進行1861年改革?為什么說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 日本幕府統治危機出現的原因有哪些?結局怎樣?明治維新如何挽救當時日本所面臨的危機?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都是挽救社會危機的改革,為什么結果不一樣?(從時代背景、領導者、參加者、改革措施等方面進行比較)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俄國廢除農奴制沙皇為什么要進行1861年改革?(分層探究)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如何?(速度緩慢,水平落后)農奴制怎樣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農奴沒有人身自由——生產效率極低 ;農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場難以擴大;農奴時常發動起義——社會動蕩不安)為什么說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分層探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國務會議最后審查改革方案時說:“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這個改革方案有哪些主要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再也不許地主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改革方案的主要規定怎樣促進資本主義發展?(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提供資本主義勞動力;收取份地贖金——增加資本主義發展的資金)事件性質:它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歷史作用: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根據課本118頁“動腦筋”:你認為應當怎樣認識俄國農奴在改革后的得與失?(引導學生分析老少雙方的觀點)老:“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老人說的話,反映了俄國1861年改革的積極作用。)少:“那些獲得‘自由’的農奴,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對他們而言,這次改革沒有多少好處。”(小孩說的話,反映了這場改革的消極作用。)綜合:他們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是站在不同角度對歷史事件進行觀察的結果,因此也都不夠全面。不過,評價歷史事件,首先要看它對歷史產生的客觀影響,這是問題的主要方面。相比之下,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日本明治維新日本幕府統治出現危機的原因有哪些?結局怎樣?(用課件再現歷史情景,分層啟發剖析) 19世紀中期的日本封建社會等級如何劃分?(天皇→士[將軍-大名-武士]→民[農、工、商])當時日本幕府有如下禁令:“除特許船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除特許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國外。禁止官吏在長崎碼頭直接購買外國船只貨物。”這表明幕府統治的特點是什么?(天皇大權旁落,實際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幕府實施閉關鎖國政策,日本處于封建落后狀態之中。)列強怎樣打開日本國門?(美國“黑船事件”→簽訂不平等條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接踵而至)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怎樣分化?(一部分中下級武士成為改革派,并且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維新如何挽救當時日本所面臨的危機?(分層啟發剖析)政治——廢藩(大名的世襲領地)置縣(由中央任命官員管理的行政區域),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明治維新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明治維新也給周邊國家帶來了哪些災難?(日本強大起來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朝鮮和中國都深受其害,甲午戰爭就是一例。)如時間許可,練習鞏固 完成第120頁“練一練·選擇題”: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性質的革命或改革中不包括( d )美國南北戰爭 b. 俄國廢除奴隸制 c. 日本明治維新 d. 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根據121頁“活動與探究”,組織學生討論:“發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維新與發生于19世紀末的中國戊戌變法,為什么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參見八年級上冊29——32頁) 比較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時代背景 國內 幕府極端孤立 封建頑固勢力掌握著清朝實權 國際 世界正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日本有機可乘 世界資本主義已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開始瓜分中國,不愿意中國強大起來 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和士大夫 參加者 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組成聯合陣營 沒有實權的皇帝和少數官僚,力量薄弱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方面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社會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方面 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訓練新式軍隊 明治維新所處的國內外背景較為有利,戊戌變法所處的國內外背景卻十分嚴峻; 明治維新的領導者和參加者在社會力量的對比中占據了絕對優勢,戊戌變法領導者和參加者的力量則十分單薄明治維新的措施得力有效,戊戌變法的措施大部分無法落實。完成《填圖冊》23頁各題;并根據《新學案》70—71頁,掌握本課[知識網絡],完成[自我測評]。提醒學生預習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