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案 > 兩漢的經濟(精選9篇)

兩漢的經濟

發布時間:2022-12-30

兩漢的經濟(精選9篇)

兩漢的經濟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并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 :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學手段:講解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為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制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并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并總結哪些是新成就。

  附: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

  班級 姓名

  項目

  時間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工具

  技術經驗

  水利

  冶鐵

  冶銅

  紡織

  戰國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施肥、選種

  都江堰

  生鐵冶煉技術  

  商業城市繁榮

    

  靈渠    

  

  西漢耕犁安裝________,新型耕種工具________

  牛耕普遍使用

  ___________的

  耕作方法

  _______、_____大規模治理黃河。水利專家______負責治理黃河

  用____作燃料、_____鼓風

  兩漢的銅器制作精美,如_______、_________

  使用_____

  織出精美的花紋  

  兩漢的都城

  _______、

  _______        人稱東西二京

  板書設計 

  兩漢經濟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3.糧食作物的種植

  4.蔬菜的栽培

  5.桑麻的種植

  二、手工業的興盛

  1.冶鐵業的發展

  2.冶銅業

  3.絲織業的進步

  三、繁榮的東、西二京

兩漢的經濟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并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 :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學手段:講解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為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制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并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并總結哪些是新成就。

  附: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

  班級 姓名

  項目

  時間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工具

  技術經驗

  水利

  冶鐵

  冶銅

  紡織

  戰國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施肥、選種

  都江堰

  生鐵冶煉技術  

  商業城市繁榮

    

  靈渠    

  

  西漢耕犁安裝________,新型耕種工具________

  牛耕普遍使用

  ___________的

  耕作方法

  _______、_____大規模治理黃河。水利專家______負責治理黃河

  用____作燃料、_____鼓風

  兩漢的銅器制作精美,如_______、_________

  使用_____

  織出精美的花紋  

  兩漢的都城

  _______、

  _______        人稱東西二京

  板書設計 

  兩漢經濟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3.糧食作物的種植

  4.蔬菜的栽培

  5.桑麻的種植

  二、手工業的興盛

  1.冶鐵業的發展

  2.冶銅業

  3.絲織業的進步

  三、繁榮的東、西二京

兩漢的經濟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并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 :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學手段:講解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為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制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并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并總結哪些是新成就。

  附: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

  班級 姓名

  項目

  時間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工具

  技術經驗

  水利

  冶鐵

  冶銅

  紡織

  戰國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施肥、選種

  都江堰

  生鐵冶煉技術  

  商業城市繁榮

    

  靈渠    

  

  西漢耕犁安裝________,新型耕種工具________

  牛耕普遍使用

  ___________的

  耕作方法

  _______、_____大規模治理黃河。水利專家______負責治理黃河

  用____作燃料、_____鼓風

  兩漢的銅器制作精美,如_______、_________

  使用_____

  織出精美的花紋  

  兩漢的都城

  _______、

  _______        人稱東西二京

  板書設計 

  兩漢經濟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3.糧食作物的種植

  4.蔬菜的栽培

  5.桑麻的種植

  二、手工業的興盛

  1.冶鐵業的發展

  2.冶銅業

  3.絲織業的進步

  三、繁榮的東、西二京

兩漢的經濟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并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 :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學手段:講解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為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制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并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并總結哪些是新成就。

  附: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

  班級 姓名

  項目

  時間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工具

  技術經驗

  水利

  冶鐵

  冶銅

  紡織

  戰國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施肥、選種

  都江堰

  生鐵冶煉技術  

  商業城市繁榮

    

  靈渠    

  

  西漢耕犁安裝________,新型耕種工具________

  牛耕普遍使用

  ___________的

  耕作方法

  _______、_____大規模治理黃河。水利專家______負責治理黃河

  用____作燃料、_____鼓風

  兩漢的銅器制作精美,如_______、_________

  使用_____

  織出精美的花紋  

  兩漢的都城

  _______、

  _______        人稱東西二京

  板書設計 

  兩漢經濟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3.糧食作物的種植

  4.蔬菜的栽培

  5.桑麻的種植

  二、手工業的興盛

  1.冶鐵業的發展

  2.冶銅業

  3.絲織業的進步

  三、繁榮的東、西二京

兩漢的經濟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兩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本課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反映這一初步發展時期的特征。本課之前,學過兩漢的主要統治政策,它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本課之后,將要學習兩漢的民族關系、對外交流、文化情況,而這些都深深受到經濟的影響。所以學好本課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內容,也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 本課的內容和結構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重農抑商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以及豪強地主的田莊。本課以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為主線索。以經濟為核心,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的。(1)經濟發展的政治上一個重要原因:即兩漢的經濟指導思想:重農抑商政策;(2)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的發展;人們社會生活中物質生活的變化滲透在這一部分。(3)經濟發展對政治的一個重要影響:豪強地主勢力大大發展。

  (三)  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重農抑商政策;以犁壁、耬車、二牛抬杠法、溫室栽培、水排、提花機危代表的新技術;水利的興修;小麥、水稻和桑麻的種植情況;冶銅、冶鐵、紡織業,長安和洛陽的繁榮;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

  2.從思想上認識:

  ①重農抑商政策對兩漢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后世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②通過學習兩漢時期世界領先的技術發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   生愛國之情;同時還要使學生認識這些新技術是當時人們對前人成果繼承和發展的結果,培養創新意識;

  ③認識我國封建社會發展早期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

  3.能力培養:

  ①通過閱讀圖片資料,培養學生在讀圖和討論中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②通過引導分析兩漢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方法。

  ③通過“我國領先于世界的技術有哪些?”討論回答,培養綜合歸納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兩漢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重農抑商政策;農業技術的革新

  二、教法和學法:

  我國的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所以在教學中要以挖掘歷史的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為指導,以啟迪學生的思維為核心。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我主要采取多媒體演示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圖片等資料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提高授課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就是要采用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教學來創設歷史情境,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順利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演示、講解過程中,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并積極地進行討論。師生平等的交流,就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在本課,還要較多地運用比較法,比如在講到犁壁、二牛抬杠等問題時。

  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的學法指導主要是:

  1.聯想記憶法:讓學生聯想農耕過程主要是耕地、播種、灌溉,從而全面掌握農業的成就;

  2.總結我國兩漢時期領先于世界的技術成就,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歸納方法,并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啟發了學生怎樣繼承和創新;

  3.引導學生分析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認識我國古代經濟發展表現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從整體上把握時代特征;

  4.引導學生觀察有關的考古發掘圖片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從考古資料中獲取信息,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時間安排:

  1.導入新課:約3分鐘

  2.講授新課:約37分鐘

  3.小結及布置作業,約5分鐘

  (二)、導入設計:

  以問題“漢初,將相出行時坐什么車?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做鋪墊開始引導。學生回答后,出示《金縷玉衣圖》,簡單講解它的制作材料,指出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死后所穿的,接著提問學生:“這又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認識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比漢初豐富了,進而認識到兩漢經濟的發展了,導入新課。以這樣直觀的圖片、強烈的對比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新課授課設計:    

  1.重農抑商政策。

  結合文帝的詔書和課本有關的一段小字文,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重農抑商政策。然后從重視農業的作用以及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重農抑商政策對兩漢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后世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見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對后世的影響只讓學生形成初步認識,在以后的學習中再不斷加深。

   

  兩漢的經濟:我將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2.農業的新成就 :

  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首先啟發學生想象從事農耕都要做些什么,耕、種、灌等,然后圍繞農業新成就進行技術革新、興修水利、農作物三個內容的教學。

  (1)農業技術的革新

  生產工具及技術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我會首先進行農業技術革新的教學。以學生的認識規律為依據:從整體到局部、從耕地到播種,依次是的二牛抬杠、犁壁、耬車的教學,最后是溫室栽培技術。

  其中我對二牛抬杠、犁壁、耬車的教學處理相似。分別結合《東漢牛耕圖》、《犁壁》、《耬車》等圖片,講解各個新技術或工具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新技術或工具都節省了人力、時間,提高了勞動效率,為了加深認識,還要運用對比法,二牛抬杠對比三人兩牛耕作;犁壁不但對比戰國的犁,還要對比歐洲,歐洲比我國晚近1000年才用到這一工具。溫室栽培作為一項革新的技術,提到這里來講。對比指出歐洲人到了1000多年后才能享受反季節的新鮮蔬菜,從而讓學生認識這一技術的先進性,及技術革新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運用演示、講解、對比,使學生從技術革新的角度認識農業的新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興修水利 

  主要從治黃和修渠兩個方面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兩漢水利事業的新成就,其中治黃是這一小目的重點。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識。首先我會啟發學生以兩漢為例,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思考治黃的原因?學生討論、回答后,師生一起總結:治黃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政治的穩定等原因,從而使認識治黃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所在。接著引導認識武帝時的治黃和漢明帝時派王景治黃兩件事。

  為了增強學生對漢代治黃偉大成就的認識,在這里補充資料:

  材料一: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00多年黃河共發生了1590多次決口,平均每三年就有兩次,而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平均每100年就會改道一次。每次災難都奪取千萬人的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

  材料二:漢武帝時治理黃河使其80多年未曾發生大的水災,王景的治理使黃河800多年沒有改道。

  啟發學生思考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學生從直觀的數據中首先認識到漢代治理黃河的偉大成就;其次會認識治理黃河依然是艱巨的任務,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和創新精神。

  結合《關中水利圖》進行修渠內容的教學,并指出井渠的作用和地位。

  (3)農作物

  我將從糧食、蔬菜、經濟作物三個方面進行農作物的教學。其中糧食的教學中,我將結合地理中土壤、氣候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使學生有這樣的學科聯系的思想。而桑和麻的種植,引導學生對比春秋戰國,認識兩漢時的種植規模和對紡織業的促進發展。使學生形成農業的發展會促進手工業發展的認識。順利地進入下面手工業的教學。

兩漢的經濟 篇6

  第13課 《兩漢的經濟發展》學案

  【教師寄語】學習漢朝的經濟,為實現祖國富強貢獻力量!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漢的經濟發展、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

  2、能力目標: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習本課,增強發展經濟,強國富民的責任感!

  【重點難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

  【學習過程】

  一、復習提問,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引入本課的學習。

  二、速讀全文,編織知識提綱。

  三、精讀教材,目標逐一達成。

  1、生生互動,鞏固記憶:兩漢治理黃河的史實及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概況。

  2、對比記憶: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

  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代表發言,精彩展示。

  兩漢的經濟發展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五、師生共同小結。

  學習了本課,我的最大收獲是:     

  。

  我的問題空間是:                                                            

  。

  六、達標檢測題。

  當堂達標,鞏固訓練,檢測過關!

  【學后感悟】:學會歷史知識的前掛后聯是形成深刻歷史記憶的關鍵。

  【教后反思】:本課的重點問題較少,可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聯系和對比,進行相關歷史史實的縱向記憶。

  達標檢測題

  一、單項選擇題———明察秋毫

  1、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漢朝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

  a.漢文帝                       b.漢景帝      

  c.漢武帝                       d.漢明帝

  2、秦始皇與漢武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在全國統一貨幣               b.對儒家思想的態度

  c.修建長城                     d.治理黃河

  3、新型生產工具的發明,促進了兩漢經濟的發展,水排的發明主要用于(  )

  a.農業                                    b.冶鐵業      

  c.冶銅業                                  d.絲織業

  4、東漢明帝時,負責治理黃河水利專家是(  )

  a.王景                                    b.李冰         

  c.鄭國                                    d.杜詩

  5、20世紀70年代,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大量精美的絲織品,那么漢代的絲織品使用的是(  )

  a.提花機                                   b.水排       

  c.耬車                                     d.印染機

  二、簡答題

  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有哪些?

  2、兩漢的經濟發展中哪些是領先世界第一的?你怎樣看待這些成就?

兩漢的經濟 篇7

  北京市第3中學高級教師 朱爾澄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漢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黃。農具:漢武帝時發明耬車。冶鑄:西漢時冶鑄開始用煤作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紡織:西漢時紡織使用提花機。東西二京的繁榮與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

  2.思想教育

  各族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締造了西漢的強盛局面和多方面領先于世界的發展成就,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3.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通過講解、讀圖、討論的形式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是本課重點。

  學習古代生產史上的科技知識過程中培養想象力,是本課難點。

  板書提綱

  一、重農抑商政策

  二、農業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黃

  工具、技術 耬車(漢武帝時)

  作物 麥

  三、手工業的興盛

  冶鐵 煤作燃料(西漢)

  四、東西二京的繁榮

  長安、洛陽的人口、商業繁榮

  五、豪強地主田莊

  豪強地主、田莊及其特點

  (二)教學過程 

  (抄寫課題)這題目上出現一個詞棗兩漢?(學生答:西漢和東漢。)對,我想同學們是能理解的。西漢、東漢合稱兩漢,也可以就叫漢朝、漢代。我們先從經濟政策說起,以前兩課已經學過涉及經濟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學生答: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光武帝減輕百姓租稅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們介紹一項棗重農抑商政策(板書)。農是農業,商是商業,抑字與重字相對,是輕視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93頁第3段課文(從略)。接著我們分析分析為什么重農?大概無需多做解釋,你看107頁豎排的漢文帝詔書中的一句話:“夫農,天下之本也。”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為什么要抑商呢?(學生答:防止農民不種田去做買賣。)說得好,也就是保障農業勞動力,還有一個原因棗商人“不佐國家之急”棗商人不為國家著想,甚至給國家制造困難。重農抑商成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項基本國策,它對我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怎樣,我們暫且不去議論,只說對兩漢時期的直接作用棗對農業發展是有利的,農業取得許多新成就(板書)

  先看看水利(板書)。在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中,水極重要,但有時水不能帶來利益,反成禍患。像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所以稱之黃河,是因為它濁流滾滾,黃水滔滔。黃河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看來是隨著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渾濁呈黃色了。(掛兩漢水利圖)漢武帝時,黃河在下游決口,泛濫16個郡,20多年都沒能堵住。漢武帝親臨現場,面對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兩句:“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表達了他的滿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將軍、下至小吏都去堵塞決口,終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黃河未成大災。到西漢后期黃河又決口,直到東漢明帝時,王景率領幾十萬民工在黃河下游千余里進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從此黃河800多年沒發生大的決口改道,相對地安流。我們該怎樣評價王景?(學生議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專家。漢代很重視農田水利,以關中地區為例(掛關中水利圖),圖中標出的幾條渠哪一條是以前學過的?(學生答:鄭國渠。)漢武帝時代,在鄭國渠上游開了六條小渠,叫六輔渠,能夠灌溉鄭國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圖)這一條渠,200里長,叫白渠。為什么漢武帝對關中水利特別注意?(學生答:因為西漢都城長安在關中。)在一首稱頌白渠的民謠中說得好:“衣食京師(就是都城),億萬之口。”關中沃野千里,成為西漢穩固的統治中心,與這些河渠是分不開的。我還想告訴同學們一件事:在水利建設中的一項發明。漢武帝時,開鑿一條河渠必須經過一座山,如沿山腳明挖,怕是會(學生答:塌方。)那么怎么辦呢?(學生議論)修渠的民工大膽地采用開鑿豎井,井下水道相通,這條渠從地下穿過這座山,很像什么?(學生答:隧道。)請你看一下94頁倒數第2行,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創舉,凡是地勢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這個辦法,還有什么情況下用這個辦法挺好?(學生答:用在特別干旱、水容易蒸發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認為新疆的坎兒井就是受井渠的影響。總的來說,西漢時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許多地區河渠縱橫、田野蒼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況。

  漢代的農民為興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還不斷地改進耕作的工具和技術(板書)。考古學家發現漢代的犁有一個突破性的新的裝置,請看94頁第1段第1行,西漢的耕犁已裝上了犁壁棗與犁的主要部件犁鏵(入土起土)聯成一體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還能起垅,沒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劃溝,再靠鋤、鏟一類農具幫助才行。你可能會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個帶孤度的厚鐵片嗎,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課文,這個發明歐洲則到了約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著看課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圖就是,從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呢?(學生答:犁在進步。人駕馭耕牛的技術提高了,越來越熟練。)右邊那幅圖是耬車,是使用畜力的播種機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圖是看不出來的。它把開溝、下種、覆蓋全部完成,同時能播三行。據記載中說,使用它能“省力過半,得谷加五”,勞力省了一半多,產量增加五成。漢武帝曾命令各地的縣令,還有鄉里老農的代表,到長安學習這些先進的農具和技術。這里我插一句話,人們說漢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還是合適的吧。

  水利、農具、技術的發展,給農作物(板書)的種植帶來了變化。糧食作物在南方還是以水稻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種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麥。把小麥磨成粉,就是—(學生答:面。)當時的面食都叫餅。餅是并的意思,因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來。火燒而食者,為燒餅;水煮而食者為湯餅;籠蒸而食者為蒸餅,蒸餅就是饅頭,不過當時還沒有饅頭這個叫法。在中國的飲食史上,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始于漢代。那時候吃的蔬菜呢?我們常吃的蘿卜、芹菜、韭菜、蔥蒜等等,他們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漢代已經能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一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不過咱們可以想象當時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溫室蔬菜的。我介紹你看一張圖:96頁上的漢朝飲食加工圖。這是在今山東省發現的,畫的是一家庖廚,就是廚房,肯定是貴族官僚家的廚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種活計,那么多樣吃的,你越仔細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說過吃,再說穿。與穿有關的作物,桑和麻的種植在向我國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發展。你看課本95頁的采桑圖,這是在今屬內蒙古的一個地方。兩漢的畜牧業也有很大發展。農業的發展必定會促進手工業發展、興盛(板書)。當然手工業發展又必會推動農業進步,這種關系特別表現在冶鐵業上。看課本98頁上的漢代手工業分布圖,圖中以各種標記表示漢代各類著名的手工業發達的地點。從圖上看得出冶鐵業的廣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鐵中心有宛、鞏等地。規模巨大、技術成熟是漢代冶鐵業的主要特點。煉鐵燃料開始使用煤(板書)。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板書),利用水力鼓風冶鐵,這項發明比歐洲早1000多年。為什么這項發明能夠在我國、在東漢時期、在宛這個地方完成?(學生答:因為早在春秋后期,我國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年。)生鐵冶煉技術的一個關鍵是什么?(學生答:有鼓風設備,提高爐溫。)很好,接著說。(學生答:宛在戰國時代就是冶鐵中心。)我來總結同學們的看法:論冶鐵技術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在世界上數得上我們中國,而在中國又數宛這個地方突出。另外,你們再想想宛這地方還具備一個什么條件?(學生答:河渠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創造力的鐵匠們,將那激流的沖擊力變做鼓風冶鐵的動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較關心生產,體察下情的。水排的價值,有人評論:是人類利用自然力的一次偉大勝利。兩漢時期,先是農具、后是兵器,逐漸鐵器化了,不僅在中原,也逐步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

  隨著鐵器的發展,銅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獨特的地位,但在錢幣鑄造、精美的銅制器皿的生產方面,規模還很大。在出土的漢代銅器中頗有些凝聚著藝術創造光輝的精品,(指圖)馬踏飛燕、長信宮燈(板書)。你一定更熟悉馬踏飛燕棗(學生答:是中國旅游的標志。)一匹馬,三足騰起,一足踏在一只飛鳥上,奔馳著的馬能追得上疾飛中的鳥,有多么快,我仿佛都聽見了那馬的嘶鳴聲!美不美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美感?(學生答:矯健的美!)我有同感,但這是藝術想象的美,因為這樣神奇的情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指長信宮燈圖)一宮女跪著執燈,燈盤能轉動,燈罩能開合,因此可以隨意調節燈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燈煙順著宮女右臂進入宮女體內,避免了空氣污染。長信宮燈在整體造型上給我們以和諧的美感。

  在手工業的發展中,怎么能落下絲織業!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啊。(板書)漢代的絲織業以臨淄(在今山東)、襄邑(在今河南)最為有名,那里的官營作坊專為皇宮和官府織造上等的絲織品。西漢時一位婦女,連姓名也沒傳下來,只知她丈夫叫陳寶光,她織的綾錦極為華麗,織得也比別人快。原來這是因為她把當時已經非常復雜的提花織機加以改造的緣故(板書)。漢代的紡織機械也是領先世界的,現已出土的漢代絲綢,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鮮花一樣鮮麗多采。從記載中看,漢武帝時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絲綢500萬匹,產量、質量都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漆器制造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發展,我就不多說了。

  兩漢手工業有哪些新成就?(學生答:冶鐵、冶銅、絲綢業都很發達。)對,請舉幾件事例。(西漢時冶鐵開始用煤做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冶鐵。西漢紡織用的提花機。精美的銅器,如馬踏飛燕。)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也必然從當時的首都反映出來。(板書)繁榮的東、西二京。東、西二京指的是東漢的都城洛陽,西漢的都城長安。無論長安、洛陽,都有巍峨宏偉的宮殿。看長安城平面圖,長安的未央宮、長樂宮,占了長安城約摸三分之一。當初營建未央宮時,盡管社會非常貧困,蕭何仍強調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重威,即至高無上的威嚴。還有寬闊而縱橫交錯的大街,熱鬧而井井有條的商業區。看課文99頁中間的豎字:班固形容長安的繁華說:人不得顧,車不得旋。人不能回頭,車不能拐彎,多么擁擠。長安城比當時歐洲最大的城羅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陽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頁課文中還有幾幅漢代人的民房建筑,左邊的大宅院,正中有磚木結構的多層樓閣高高突起,右邊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鮮明對比。看100頁上邊有漢代的床榻棗一種小床,主要是為了坐著用的。這些家具有個共同的特點棗(學生答:都很矮。)漢代保持著我們自古以來的席地起居的習俗,有個成語“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這一習俗而來。

  翻看課本93頁課題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話: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時期。通過學習,我們都會得出這一結論的,而且知道了當時社會生活也有較大進步。推動這個發展、進步的是默默耕耘的農民、心靈手巧的工匠……,可他們卻難得溫飽、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樓大院的人,不僅有貴族、官僚、還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從西漢后期,他們大量兼并土地,擁有龐大的田莊,田莊的主人被稱為豪強地主(板書)。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是什么?請你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我的問題。經濟上棗規模大,自給自足;軍事上棗有私人武裝和軍事設施;政治上棗把持著地方到中央的政權;田莊里的農民終年勞苦,世代相繼,很少自由。豪強地主田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留待以后再研究。

  兩漢時期經濟的發展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業 :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課后的練習題。

兩漢的經濟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并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 :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學手段:講解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為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制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并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厘米,折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并總結哪些是新成就。

  附: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

  班級 姓名

  項目

  時間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工具

  技術經驗

  水利

  冶鐵

  冶銅

  紡織

  戰國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施肥、選種

  都江堰

  生鐵冶煉技術  

  商業城市繁榮

    

  靈渠    

  

  西漢耕犁安裝________,新型耕種工具________

  牛耕普遍使用

  ___________的

  耕作方法

  _______、_____大規模治理黃河。水利專家______負責治理黃河

  用____作燃料、_____鼓風

  兩漢的銅器制作精美,如_______、_________

  使用_____

  織出精美的花紋  

  兩漢的都城

  _______、

  _______        人稱東西二京

  板書設計 

  兩漢經濟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3.糧食作物的種植

  4.蔬菜的栽培

  5.桑麻的種植

  二、手工業的興盛

  1.冶鐵業的發展

  2.冶銅業

  3.絲織業的進步

  三、繁榮的東、西二京

兩漢的經濟 篇9

  北京市第3中學高級教師 朱爾澄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漢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黃。農具:漢武帝時發明耬車。冶鑄:西漢時冶鑄開始用煤作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紡織:西漢時紡織使用提花機。東西二京的繁榮與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

  2.思想教育

  各族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締造了西漢的強盛局面和多方面領先于世界的發展成就,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3.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通過講解、讀圖、討論的形式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是本課重點。

  學習古代生產史上的科技知識過程中培養想象力,是本課難點。

  板書提綱

  一、重農抑商政策

  二、農業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黃

  工具、技術 耬車(漢武帝時)

  作物 麥

  三、手工業的興盛

  冶鐵 煤作燃料(西漢)

  四、東西二京的繁榮

  長安、洛陽的人口、商業繁榮

  五、豪強地主田莊

  豪強地主、田莊及其特點

  (二)教學過程 

  (抄寫課題)這題目上出現一個詞棗兩漢?(學生答:西漢和東漢。)對,我想同學們是能理解的。西漢、東漢合稱兩漢,也可以就叫漢朝、漢代。我們先從經濟政策說起,以前兩課已經學過涉及經濟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學生答: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光武帝減輕百姓租稅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們介紹一項棗重農抑商政策(板書)。農是農業,商是商業,抑字與重字相對,是輕視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93頁第3段課文(從略)。接著我們分析分析為什么重農?大概無需多做解釋,你看107頁豎排的漢文帝詔書中的一句話:“夫農,天下之本也。”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為什么要抑商呢?(學生答:防止農民不種田去做買賣。)說得好,也就是保障農業勞動力,還有一個原因棗商人“不佐國家之急”棗商人不為國家著想,甚至給國家制造困難。重農抑商成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項基本國策,它對我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怎樣,我們暫且不去議論,只說對兩漢時期的直接作用棗對農業發展是有利的,農業取得許多新成就(板書)

  先看看水利(板書)。在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中,水極重要,但有時水不能帶來利益,反成禍患。像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所以稱之黃河,是因為它濁流滾滾,黃水滔滔。黃河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看來是隨著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渾濁呈黃色了。(掛兩漢水利圖)漢武帝時,黃河在下游決口,泛濫16個郡,20多年都沒能堵住。漢武帝親臨現場,面對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兩句:“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表達了他的滿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將軍、下至小吏都去堵塞決口,終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黃河未成大災。到西漢后期黃河又決口,直到東漢明帝時,王景率領幾十萬民工在黃河下游千余里進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從此黃河800多年沒發生大的決口改道,相對地安流。我們該怎樣評價王景?(學生議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專家。漢代很重視農田水利,以關中地區為例(掛關中水利圖),圖中標出的幾條渠哪一條是以前學過的?(學生答:鄭國渠。)漢武帝時代,在鄭國渠上游開了六條小渠,叫六輔渠,能夠灌溉鄭國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圖)這一條渠,200里長,叫白渠。為什么漢武帝對關中水利特別注意?(學生答:因為西漢都城長安在關中。)在一首稱頌白渠的民謠中說得好:“衣食京師(就是都城),億萬之口。”關中沃野千里,成為西漢穩固的統治中心,與這些河渠是分不開的。我還想告訴同學們一件事:在水利建設中的一項發明。漢武帝時,開鑿一條河渠必須經過一座山,如沿山腳明挖,怕是會(學生答:塌方。)那么怎么辦呢?(學生議論)修渠的民工大膽地采用開鑿豎井,井下水道相通,這條渠從地下穿過這座山,很像什么?(學生答:隧道。)請你看一下94頁倒數第2行,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創舉,凡是地勢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這個辦法,還有什么情況下用這個辦法挺好?(學生答:用在特別干旱、水容易蒸發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認為新疆的坎兒井就是受井渠的影響。總的來說,西漢時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許多地區河渠縱橫、田野蒼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況。

  漢代的農民為興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還不斷地改進耕作的工具和技術(板書)。考古學家發現漢代的犁有一個突破性的新的裝置,請看94頁第1段第1行,西漢的耕犁已裝上了犁壁棗與犁的主要部件犁鏵(入土起土)聯成一體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還能起垅,沒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劃溝,再靠鋤、鏟一類農具幫助才行。你可能會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個帶孤度的厚鐵片嗎,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課文,這個發明歐洲則到了約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著看課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圖就是,從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呢?(學生答:犁在進步。人駕馭耕牛的技術提高了,越來越熟練。)右邊那幅圖是耬車,是使用畜力的播種機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圖是看不出來的。它把開溝、下種、覆蓋全部完成,同時能播三行。據記載中說,使用它能“省力過半,得谷加五”,勞力省了一半多,產量增加五成。漢武帝曾命令各地的縣令,還有鄉里老農的代表,到長安學習這些先進的農具和技術。這里我插一句話,人們說漢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還是合適的吧。

  水利、農具、技術的發展,給農作物(板書)的種植帶來了變化。糧食作物在南方還是以水稻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種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麥。把小麥磨成粉,就是—(學生答:面。)當時的面食都叫餅。餅是并的意思,因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來。火燒而食者,為燒餅;水煮而食者為湯餅;籠蒸而食者為蒸餅,蒸餅就是饅頭,不過當時還沒有饅頭這個叫法。在中國的飲食史上,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始于漢代。那時候吃的蔬菜呢?我們常吃的蘿卜、芹菜、韭菜、蔥蒜等等,他們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漢代已經能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一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不過咱們可以想象當時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溫室蔬菜的。我介紹你看一張圖:96頁上的漢朝飲食加工圖。這是在今山東省發現的,畫的是一家庖廚,就是廚房,肯定是貴族官僚家的廚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種活計,那么多樣吃的,你越仔細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說過吃,再說穿。與穿有關的作物,桑和麻的種植在向我國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發展。你看課本95頁的采桑圖,這是在今屬內蒙古的一個地方。兩漢的畜牧業也有很大發展。農業的發展必定會促進手工業發展、興盛(板書)。當然手工業發展又必會推動農業進步,這種關系特別表現在冶鐵業上。看課本98頁上的漢代手工業分布圖,圖中以各種標記表示漢代各類著名的手工業發達的地點。從圖上看得出冶鐵業的廣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鐵中心有宛、鞏等地。規模巨大、技術成熟是漢代冶鐵業的主要特點。煉鐵燃料開始使用煤(板書)。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板書),利用水力鼓風冶鐵,這項發明比歐洲早1000多年。為什么這項發明能夠在我國、在東漢時期、在宛這個地方完成?(學生答:因為早在春秋后期,我國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年。)生鐵冶煉技術的一個關鍵是什么?(學生答:有鼓風設備,提高爐溫。)很好,接著說。(學生答:宛在戰國時代就是冶鐵中心。)我來總結同學們的看法:論冶鐵技術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在世界上數得上我們中國,而在中國又數宛這個地方突出。另外,你們再想想宛這地方還具備一個什么條件?(學生答:河渠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創造力的鐵匠們,將那激流的沖擊力變做鼓風冶鐵的動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較關心生產,體察下情的。水排的價值,有人評論:是人類利用自然力的一次偉大勝利。兩漢時期,先是農具、后是兵器,逐漸鐵器化了,不僅在中原,也逐步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

  隨著鐵器的發展,銅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獨特的地位,但在錢幣鑄造、精美的銅制器皿的生產方面,規模還很大。在出土的漢代銅器中頗有些凝聚著藝術創造光輝的精品,(指圖)馬踏飛燕、長信宮燈(板書)。你一定更熟悉馬踏飛燕棗(學生答:是中國旅游的標志。)一匹馬,三足騰起,一足踏在一只飛鳥上,奔馳著的馬能追得上疾飛中的鳥,有多么快,我仿佛都聽見了那馬的嘶鳴聲!美不美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美感?(學生答:矯健的美!)我有同感,但這是藝術想象的美,因為這樣神奇的情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指長信宮燈圖)一宮女跪著執燈,燈盤能轉動,燈罩能開合,因此可以隨意調節燈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燈煙順著宮女右臂進入宮女體內,避免了空氣污染。長信宮燈在整體造型上給我們以和諧的美感。

  在手工業的發展中,怎么能落下絲織業!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啊。(板書)漢代的絲織業以臨淄(在今山東)、襄邑(在今河南)最為有名,那里的官營作坊專為皇宮和官府織造上等的絲織品。西漢時一位婦女,連姓名也沒傳下來,只知她丈夫叫陳寶光,她織的綾錦極為華麗,織得也比別人快。原來這是因為她把當時已經非常復雜的提花織機加以改造的緣故(板書)。漢代的紡織機械也是領先世界的,現已出土的漢代絲綢,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鮮花一樣鮮麗多采。從記載中看,漢武帝時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絲綢500萬匹,產量、質量都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漆器制造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發展,我就不多說了。

  兩漢手工業有哪些新成就?(學生答:冶鐵、冶銅、絲綢業都很發達。)對,請舉幾件事例。(西漢時冶鐵開始用煤做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冶鐵。西漢紡織用的提花機。精美的銅器,如馬踏飛燕。)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也必然從當時的首都反映出來。(板書)繁榮的東、西二京。東、西二京指的是東漢的都城洛陽,西漢的都城長安。無論長安、洛陽,都有巍峨宏偉的宮殿。看長安城平面圖,長安的未央宮、長樂宮,占了長安城約摸三分之一。當初營建未央宮時,盡管社會非常貧困,蕭何仍強調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重威,即至高無上的威嚴。還有寬闊而縱橫交錯的大街,熱鬧而井井有條的商業區。看課文99頁中間的豎字:班固形容長安的繁華說:人不得顧,車不得旋。人不能回頭,車不能拐彎,多么擁擠。長安城比當時歐洲最大的城羅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陽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頁課文中還有幾幅漢代人的民房建筑,左邊的大宅院,正中有磚木結構的多層樓閣高高突起,右邊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鮮明對比。看100頁上邊有漢代的床榻棗一種小床,主要是為了坐著用的。這些家具有個共同的特點棗(學生答:都很矮。)漢代保持著我們自古以來的席地起居的習俗,有個成語“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這一習俗而來。

  翻看課本93頁課題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話: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時期。通過學習,我們都會得出這一結論的,而且知道了當時社會生活也有較大進步。推動這個發展、進步的是默默耕耘的農民、心靈手巧的工匠……,可他們卻難得溫飽、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樓大院的人,不僅有貴族、官僚、還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從西漢后期,他們大量兼并土地,擁有龐大的田莊,田莊的主人被稱為豪強地主(板書)。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是什么?請你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我的問題。經濟上棗規模大,自給自足;軍事上棗有私人武裝和軍事設施;政治上棗把持著地方到中央的政權;田莊里的農民終年勞苦,世代相繼,很少自由。豪強地主田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留待以后再研究。

  兩漢時期經濟的發展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業 :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課后的練習題。

兩漢的經濟(精選9篇) 相關內容:
  •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系(精選5篇)

    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

  •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通用4篇)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

  • 對外友好往來(精選13篇)

    第6課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隋唐時期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頻繁的來往、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 第18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通用12篇)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北京市第52中學高級教師 史明迅(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學家班固和《漢書》。樂府和樂府詩。馬王堆漢墓帛畫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樂舞的發展。...

  • 夏商西周的更迭(通用5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說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 第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學案(精選4篇)

    課題:第22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學案一.明確目標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 、明長城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 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

  • 新課標-第18課《昌盛的秦漢文化》教學設計(精選4篇)

    【教學目標】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華佗。引導學生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引導學生依據地動儀示意圖,分析其原理,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 華夏之祖(通用9篇)

    第3課 (彭志文主講)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

  • 封建專制的加強(精選2篇)

    第一節 教學目的:1.基礎知識 軍機處的設置;文字獄2.思想認識軍機處和文字獄是清王朝在政治思想上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3.能力培養① 清朝前期政治的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② 政治特點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色av网址| 国产91区精品福利在线社区 | 国产骚妻 |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 | 天堂在线国产 | 黄色国产精品 | 亚洲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精区 | 免费a一毛片 | 鲁一鲁亚洲无线码 | 曰韩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 | 日批免费观看 | 一级成人免费视频 |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毛片 | 精品久久艹 | 成人在线视频国产 | 女女女女BBBBBB毛片在线 | 久久资源中文字幕 | 日本在线播放一二三区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欧美人禽交zozozo视频 | 国产8区 | 性bbwbbw日 |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 自拍理论片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黄色一级片 | 无码毛片AAA在线 | 97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多人运动免费观看不用登录 |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视频 | a毛片免费看 | 免费色视频在线观看 | av色|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大师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 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