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勃興(通用12篇)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1
第十課 (二)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主張,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
(2.)通過學習諸子百家的各學派的基本主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組閱讀、討論、列表、歸納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合作意識,從中體驗學習歷史的快樂。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1.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思想,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觀點。
2.難點: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
【自主學習】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簡介:________晚期的孔子,是________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_家。
2.政治主張:
(1.)提出“_____”的學說。
(2.)主張“_________”,要求統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對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教育思想:
(1.)創辦_______,廣收_______。
(2.)注意“__________”,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3.)教育學生要有__________的學習態度。
(4.)要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______________”。
3.《________》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記載孔子言論的書。
4.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學說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_________,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極大。
(二)思想家老子
1.簡介:______晚期的老子,是_______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記錄在《________》里。
2.哲學思想:
(1.)一切事物都有________,對立的兩面能夠__________。
(三)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______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相互______,形成了“__________”的學術繁榮局面。
2.主要的代表人物、派別及其思想觀點:
時期 姓名 派別 主要思想
墨子 他主張“_______”“________”,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孟子 指出“春秋無義戰”,要求統治者用“______”治國,輕徭薄賦,愛護自然資源。
戰國
時期 道家 主張順其自然,“__________”。
韓非子 他主張______,反對_________,提倡______。
他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國家。
春秋
晚期 兵家 《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軍事格言,出于此書。
【知識探究】
探究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以上三句話是誰說的?
(2)以上三句話各是什么意思?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幫助?
探究二: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1)如何理解這四句話的含義?
(2)當今社會我們應當怎樣提倡這種浩然之氣?
【例題解析】
例一: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說明孔子
a 注意因材施教
b 教育學生要養成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
c 要學生對學習過的知識經常復習
d 要學生勤學善問
例二:假如電視臺從韓非、孫武、孟子、孔子四人中分別招聘《教育觀察》、《法制園地》、《軍事天地》、《自然環境》四個欄目主持人,按照他們的主張,四個欄目最好分別招聘誰?
a 孔子、孟子、韓非、孫武
b 韓非、孔子、孟子、孫武
c 孔子、韓非、孫武、孟子
d 孫武、孟子、孔子、韓非
例三:推動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興地主的產生 b.頻繁的爭霸戰爭
c.社會大變革 d.井田制瓦解
例四:戰國時期,墨家曾顯赫一時,最深刻的社會根源是
a.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深得人民擁護
b.墨子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經濟發展,小生產者隊伍壯大
d.新興地主階級支持墨子主張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根據孔子言論整理成的書是
a.《春秋》 b.《尚書》
c.《論語》 d.《詩經》
2.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 b.戰國初期
c.春秋早期 d.戰國晚期
3.主張“兼愛”“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 下列思想家屬于春秋時期的有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墨子 ④.孟子 ⑤.莊子 ⑥.孫武 ⑦.韓非
a.①②③ b.③④⑤⑥ c.①②⑥ d. ⑤⑥⑦
5.“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出自
a.《道德經》 b.《孫子兵法》
c.《韓非子》 d.《論語》
6.下列內容不正確的是
a.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
b.孫武的著作是《孫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國的學說
7.下圖是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主張的,他是
a.莊子 b.孫武
c.墨子 d.韓非
8.下列學說對后世影響極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學說
b.老子的道家學說
c.墨子的墨家學說
d.孫子的兵家學說
(二)材料分析
“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2)此話是什么時期?哪一學派的人所說?
(3)這句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什么意義?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2
七年級歷史教學學案
學科
歷史
設計教師
教授內容
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時間預設
1課時問題預設: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起于何時?后來的文字又有哪些改進和發展?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天文、歷法和音樂成就有哪些?
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學和音樂的成就。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學重點:甲骨文、商朝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教學難點:甲骨文的字形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知識結構:一、文字的演變: 甲骨文——金文——大篆二、天文、歷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歷法: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醫學: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文學: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展示內容:1、文字的演變①甲骨文:商朝刻在 或 上的文字。已具備 結構的基本形式。②金文:又叫 。因為商周時人們把文字刻在 而得名。③大篆:這是 晚期人們統一整理后的文字。④竹帛書:戰國時,人們用毛筆蘸墨寫在 或 上。2、科學技術 ①天文:商朝甲骨文 里有許多 、 的記錄。②歷法:夏歷, 時歷法逐漸完備。戰國時一年 個節氣。③醫學:名醫 發明 法,即 、 、 、 。3、文學:詩人 與代表作 。4、藝術:春秋戰國時期盛行“ ”。湖北隨州出土的 最為珍貴。
鞏固達標: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a.黃帝時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2、以下是小麗同學對《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習內容進行的整理,其中錯誤的是a.夏朝出現甲骨文 b.西周實行分封制 c.孔子創立儒家學派 d.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3、下圖是“記有日食的甲骨文”,這是哪個朝代的記載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4、XX年元旦,國務院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開始實施,其中新增的且傳說與屈原有關的放假節日是a.元宵節 b.清明節 c.端午節 d.中秋節5、中國古文字①金文②隸書③甲骨文④小篆,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應為a.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③①④②6、XX年6月10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按照“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下列哪項的存在形式明顯不同于其它三項a.三星堆 b.都江堰 c.故宮 d.端午節7、XX年我國節假日進行了調整,端午節已被定為國家法定節日,這一天人們有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這是為了紀念 a.扁鵲 b.華佗 c.屈原 d.司馬遷 8、XX年7月,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殷墟”為我們研究哪一朝代的歷史提供了依據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9、郭沫若說“一片甲骨驚天下”主要因為甲骨文是a.商代文字 b.可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c.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
歸納生成一、文字的演變: 甲骨文——金文——大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二、天文、歷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天文: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歷法:相傳夏朝就有歷法,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醫學: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文學: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音樂:春秋戰國盛行“鐘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課后反思:我們在進行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認為課堂中學生的活動越多越好,甚至學校領導在進行課改評價時也看教學是否讓學生活動的多,認為學生的參與率越高,體現出的教學改革就越徹底。由于這些認識,造成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大量地讓學生去搞活動,如講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表演等等,都由學生包攬。一節課下來,幾乎沒有了教師的身影。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總覺得少了什么。仔細分析,原來少了教師自身的活動,少了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少了師生之間的合作。而這極易導致教學中秩序的失控并影響教學過程的推進,進而影響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教育改革并不是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分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們不斷的提高我們的教育智慧,運用我們的智慧去組織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達到自身的發展。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3
【學習目標】:
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
2、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
【學習重點】: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學習難點】:文字的演變,古代歷法。醫學成就。
(一)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48-52完成以下問題
1.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_______.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_______朝開始 .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________,也稱___________.
4.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字體稱為_______
5.戰國時期.人們用_________蘸墨,在竹簡或絲帛上書寫.
6______朝就有日食的記載,商朝甲骨文有許多________.__________的記載.
7.______朝,就有歷法 .今天的農歷,又叫 _______.商朝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12個月.______時期, 測出一年24節氣.
8.__________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的_____.____.____.____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9. 屈原生活在_______末期的_____國.代表作_______.世界和平理事會把他定為______________.
10.春秋戰國盛行的______________,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湖北隨州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其中以整套________最為珍貴.
1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1) 這句詩是誰的作品? 生活在何時何國?
(2). 它的代表作是什么?
(3.)這句詩反映作者怎樣的情懷?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4
【學習目標】
1、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2、將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思想聯系起來,理解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
3、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學習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53-56完成以下問題
(一)孔子:
1._______晚期的孔子,是 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
2、教育上的貢獻:
3.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__________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
4._________的學說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二)老子:
1.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_晚期.
1. 他的學說記錄在______________里.
2. 他的思想主張:
(三) 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背景是什么?
2、百家爭鳴出現的時間:______________時期.
學派 代表人物 時期 主張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5
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教學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2.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后“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我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我們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導入新課:利用XX年奧運會的開幕式的古老中國
文明表演引入新課。
自主學習: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10分鐘
1.人物:①圖1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_________。
②圖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圖1 圖2
2.地點: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
3.時間:相傳_______多年前,就有歷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組游戲〉參照現在的漢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別應該怎樣書寫?你們造字的依據是什么呢?由此通過從“甲骨文—漢字,漢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動,還能得出什么結論(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2.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發現,有什么意義?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3. 你見過中醫看病嗎?中醫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們稱醫術高明的醫生,常說:“神醫扁鵲,起死回生”。為什么人們這樣喜好“扁鵲”
4.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吃粽子、劃龍舟,相傳是為了紀念誰?這種民俗反映了人們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講點撥:
1.中華民族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就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處在世界前列。我國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規范,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稱“大篆”,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變化。甲骨文的發現,其意義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點,便是把文獻資料的真偽可以通過考古成果來證明。到目前為止,對于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種最重要的資料。
2.夏、商、西周的天文、歷法和醫學,處于當時先進水平,古書上關于夏朝流星雨和日食的記載,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的記錄。
3.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他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新體詩歌“楚辭”,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戰國盛行的“鐘鼓之樂”,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
屈原是我國古代一位大詩人,后跳汨羅江自殺。相傳,他在五月五日投江,當地人民駕舟前往救援,終于不及。但這一舉動在后來卻變成為一種風俗,就是端午節賽龍舟,現在這個風俗已發展得規模宏大,非常壯觀。另外,汨羅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葉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饑餓。這一舉動在后世也發展成為全國性風俗,就是端午節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說的“角黍”。
達標訓練:
鞏固基礎: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
b.商周時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屬筆寫的字
c.“大篆”這種字體出現于春秋時期
d.春秋時期人們用毛筆蘸墨,在竹簡或絲帛上書寫
2.今天的農歷,又叫“夏歷”,據說來源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戰國
3.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是
a.華佗 b.張仲景 c.扁鵲 d.李時珍
4.反映我國古代音樂發展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 b.馬王堆帛畫 c.秦兵馬俑 d.湖北隨州編鐘
5.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_________時候開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竹書和帛書出現于(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
7.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較完備的歷法,將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最早制定這種歷法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戰國
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記錄的日食發生在春秋初期
b.戰國時期定出一年中有24個節氣
c.春秋時期,魯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d.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扁鵲發明了醫學上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9.下列幾項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甲骨文已相當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c.凡是金屬器上的文字都叫金文 d.大篆出現于西周晚期
能力提升:
10.閱讀材料回答:
(1)上述內容出自誰的什么作品?
(2)這句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一個節日跟紀念作者有關系,是哪一個?人們為什么紀念他?
知識梳理:
課外作業:必做題:背誦《二十四節氣歌》
選做題:《離騷》里有許多名句,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生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你可以多查一些《離騷》里的句子,并適當背誦一下,體會這些語句的優美和其中的含義。
圖說歷史: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6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時事法)
師: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上,除了奧運健兒們頑強拼搏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在開幕式上,我國燦爛文化也給世界帶來了全新的感覺。接下來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其中我認為最精彩的一段。(播放開幕式《文字》部分)[來源:第一范文網]
剛才我們簡單的領略了祖國文字的發展演變。那么你知道我國的文字經歷了哪些變遷嗎?書寫工具又有什么樣的變化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參觀一下我們歷史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看看陳列在這里和文字有關的歷史文物。看看 能學到什么。
二、教學過程
展廳一:文字的演變
1.提問:想一想,在沒有文字以前,人們靠什么來記事呢?學生可能會回答:結繩記事,特殊符號等.
教師展示陶器上的符號若干圖片,(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另外回顧:半坡彩陶上的刻畫符號是我國早 期文字的雛形這一知識點。
2.甲骨文
(1)小組合作一起了解甲骨文
①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嗎?②刻寫些什么內容呢?(自由閱讀卡)③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
(2)小組一起動手、動腦
①認讀幾個簡單的甲骨文[來源:z##]
②造字:學生自己造幾個簡單的甲骨文,展示和介紹造字的意圖,比比哪個組造的字合理,并和真正的甲骨文對照
師:在已考證的甲骨文 中,37%的字屬象形文字。 除此之外,指事、會意 、形聲等今天主要構字法,甲骨文中都已齊備。這些構字法同后世文字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們說甲骨文是我們今天漢字的基礎。
3.[過渡: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此后書寫工具又是怎樣演變的呢?]
學生:有青銅器,竹簡,絲帛,紙等。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教師過渡:接下來,我們看看另一個展廳,帶大家進入一個科學的世界:
展廳二: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
1.當一回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古學家:看資料推斷
資料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來,百姓嚇得四處躲藏,官吏乘做馬車沒命的狂奔
資料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資料三:1997年3月9日,在我國新疆北部發生了20世紀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發生時正好是天亮之際。
據你猜測,這是什么現象呢?“天再旦”是何意?你會從1997這次天文現象中得到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是日食。天再旦指的是天亮發生了兩次。這說明我國古代豐富的天象記錄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運用現代技術研究它,能夠取 得重大的成果。)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2.看展廳的資料
(1)提問:總結古代歷法的發展過程。
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 戰國24節氣
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師問:你發現這些都與什么有關,你認為這些成就是怎樣發明的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于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系,所以古代農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系的豐富經驗。由此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也能說明科技是生產發展的最有 利的推動力。}
3.扁鵲
(1)從詩歌入手,讓學生總體上“認識”扁鵲
(2)學生表演看中醫的情況,說明四診法
展廳三:文學
1.屈原
⑴展示圖片等。
⑵比賽 “說屈原”,激發興趣,使 學生體會到讀書的好處,激發學生閱讀課外知識的興趣。
⑶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2.編鐘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學生聽《編鐘樂曲》品味優美的音樂,體驗古典音樂之美。
三、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 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參觀了三大展廳后,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 ?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3.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4.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四、當堂鞏固——同步訓練
五、課外活動:
談一談XX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的藝術門類和藝術風格,試一試能否吸收中國傳統書法、篆刻的藝術風格,為班級、學校設計徽標。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7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教案示例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識記要求
了 解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掌 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
能力訓練過 程方 法
觀察想象總結概括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總結出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培養質疑歷史問題的能力
歸納整理制作表格指導學生制作專題知識表格,歸納本課所學歷史知識內容,使他們掌握制作表格的技能
情 感態 度價 值 觀
民族情感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復興偉業
治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究我國古代科技成果的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
道德情操崇尚屈原憂國憂民的崇高品德,學習他堅持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教學重點 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教學難點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夏商歷法“陰陽合一”的特征、《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準備: 1、布置單數號小組的學生準備介紹月食、日食知識。 a、 向地理老師、家長等人請教; b、 搜集有關月食、日食的文字資料或圖片; c、 研究這些資料,理解什么是月食、日食; d、 制訂展示和介紹研究成果的方案。 2、布置雙數號小組的學生搜集有關24節氣的民間諺語、風俗習慣。 a采訪:向家長、鄰居等了解有關24節氣的民間諺語、風俗習慣。 b收集:從書籍、網絡、實物等方面,收集有關24節氣的民間諺語、風俗習慣。 3、指定1-2個小組準備表演中醫大夫診治疾病的場景。 復習提問:關于我國文字的產生,古代有很多傳說,你們知道哪些? (倉頡造字、伏羲畫八卦等。) 過渡導入:實際上文字是怎樣產生發展的?請看4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文字的演變 教師講解:“導入框”的“旦”( )字由線條刻畫三種形狀來表示太陽( )從山峰上( )的云霧中( )升起——天剛亮之意。這說明我國文字的產生與線條和形狀有關。它的產生是眾人智慧的結晶,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41—42頁“文字的演變”內容,進行活動: 先看41頁“陶器上的符號”,教師指出它們就是用線條刻畫出各種形狀來表示各種事物或人們的思想。 再指導學生瀏覽45頁“自由閱讀卡·占卜和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產生情況;接著根據43頁“記有日食的甲骨文”,教師指出它們今譯為:“祭酉貞,日( )夕( )有( )食( )”。(通過板書講解,使學生體會甲骨文的線條、形狀,了解其意思) 學生根據42頁“動腦筋”:甲骨文“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第一個字是“人”,第二個字是“戈”,用戈砍人頭就是“伐”字。其中,人和戈是象形字,伐是會意字。) 1、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記載著商朝人許多活動情況。甲骨文是我們了解商朝歷史的重要材料。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怎樣的歷史結論?(學生看書集體回答——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完成41頁“練一練”:選c——商朝。) 2、 指導學生觀察42頁“‘馬’字的演變”,回答問題: a、 商周時期的文字演變過程怎樣?(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金文→大篆) b、 大篆與早期甲骨文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線條由彎曲、復雜變得平直、簡單,形狀由具體變得抽象等。) c、 隨著文字的演變,記載文字的材料也發生了哪些變化?(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簡絲帛) 3、 組織學生按45頁“活動與探究1·看圖猜字”,右邊文字從上到下,依次表達了什么意思? (a、人荷戈,守衛之意; b、一手執斧鉞、一手捉俘虜之意; c、人手持刀之意; d、用弓射箭之意; e、一手執戈,一手持盾之意。) 7、過渡留疑:后來,人們怎樣簡化和改進文字及其刻、寫材料,使它們更方便于人們的使用?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學習中獲得解答。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指導學生閱讀42-43頁“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課文內容,觀看43頁“扁鵲”插圖,探究學習: 1、日食月食是怎樣的現象?(由預習過的學生介紹后,歸納指出:日食月食是太陽、月球、地球在運動中產生的相互遮掩現象。) 2、夏朝人在日食時為什么會那個樣子?(對日食現象還不理解,所以產生心理恐懼。) 3、(出示一張現在的日歷)這是今天的一張日歷,我們可以從上面找到哪些歷史知識?(由預習過的學生介紹24節氣,歸納指出:節氣主要用來合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 從節氣的產生,可以做出怎樣的歷史判斷?(戰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已經很先進了。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指導學生根據43頁“動腦筋”:這件事說明什么問題?(我國古代關于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記錄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運用現代技術研究它們,將會取得更大的成果。) 你請中醫看過病嗎?中醫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也可請幾位學生表演) a、看病:看舌苔,問病情,切脈等。 b、治病:針灸、開藥方、按摩、拔火罐等。 我們稱贊高明的醫生,常說:“神醫扁鵲,起死回生。”后人為什么這樣崇拜“扁鵲”?(中醫治疾病的方法是他總結出來的,相傳他曾救醒被誤認為“死”去的虢國太子。)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指導學生閱讀43—44頁“正文”和“閱讀文字”,結合觀看43頁“文獻資料.《離騷》摘句”和插圖“屈原”,回答下列問題: 1、 屈原是戰國時期哪國人?(楚) 2、 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離騷》) 3、 44頁《離騷》摘句里,有一個表達情感的嘆詞是什么?(xī——兮,師指出:當年楚國方言有個特點,大量使用“兮”字來抒發情感。屈原采用楚國方言寫的詩篇中,自然也會這樣。) 4、 教師出示教具,學生按組活動,背誦《離騷》摘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先用2分鐘記憶,然后當場表演:每組一句,6個組配合背誦一遍,另6個組再配合背誦一遍。 5、 春秋戰國時期最盛行什么音樂?(鐘鼓之樂) 6、目前已知春秋戰國時期最珍貴的樂器是什么?(湖北隨縣出土的整套編鐘)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
1、 課內填充“先秦時期的文化成就表(一)”的“內容”:
項目
文字
天文
歷法
醫學
詩歌
內 容
商朝 甲骨文
商周時期金文
夏朝日食
商朝 日食月食
夏歷
商朝歷法
戰國時期24節氣
扁鵲 四診法
屈原 《離騷》
2、 課內完成課本44頁“練一練”:應選c(商朝開始了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3、 課外完成《新學案》81-84頁“第一單元自測題”(其中第四題“識文物,學歷史”,可先把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列出來,讓學生“對號入座”;第五到第八的“想一想、知史識途、讀史有感、史海拾貝”作為選答題,要求每人至少選答2題。) 4、 課外完成《新學案》26頁[自我測評]。(必做題) 5、 提醒學生預習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8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教材分析:
本課為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從教材看,本課是對我國奴隸社會產生和鼎盛時期文化成就的總結,主要涵蓋了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學情分析:
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奴隸社會的殘酷性、奴隸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均有了一定的認識,本課重在通過教學活動,令其認識到奴隸社會較之原始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創造了發達的文明。鑒于學生心理的特點,本課以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為主,調動課堂氣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實現對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通過交流和分享,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與解決策略:
重 點: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解決策略:通過大量的學生討論及分組活動,解決甲骨文和歷法部分的學習,鑒于學生對屈原比較了解,則采用學生自己講故事,說歷史的方法組織教學。
難 點: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解決策略:通過形象的動畫過程,引導學生反向思考等解決對甲骨文字型的認識。通過討論歷法的來歷和作用理解其對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離騷》的成就通過教師講述來體現。
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導
入
新
課比一比:
播放小朋友朗誦的《魚戲蓮葉間》,請同學們以最快速度用合適的材料和工具記錄歌詞。得勝者發給甲骨文圖片一張。
點 評:
對得勝者進行表揚,肯定同學們選擇了恰當的材料和工具,并將漢字運用得得心應手。
問題1:
時間倒回先秦時代,沒有紙張、沒有筆墨,歷史是如何被記載下來的?人們怎樣記錄呢? 記錄詩文,體會先秦詩歌的清新自然,勞動人民的美好心靈。一開課便調動學生,為學生做好“熱身運動”,調動積極性的同時,為后面的分組活動做準備。
新
課
教
學
新
課
教
學一、文字的演變
問題2 :
看課本41頁《二里頭遺址陶器符號》,想一想:這些符號在古人生活中用什么作用?將來它們可能有怎樣的發展?
看導言部分山東灰陶尊符號的圖形演變過程,體會漢文字的來歷。
問題3:
你能在現代漢字中找出一兩個仍然體現著這種特點的例子嗎?
結論:中國古代文字由圖形發展簡化而來。
展示:甲骨照片。
問題4:
請你運用書本知識簡單介紹屏幕上的圖片。
點評:甲骨文是一種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字形復雜,刻寫艱難。
問題5:
古人記事除了要面對復雜的圖形文字,還要掌握高難的刻寫技術,聰明的古人,還會尋找哪些更好的記事載體和工具呢?
點評:
點評學生回答,指出隨著記事載體的變化,書寫工具、字形字體都在發生著變化。
展示:毛公鼎、金文、竹帛書等,玉器、石器、銅刀刻字和毛筆等圖片,展示字體變化過程并略加敘述。
講述:
古人克服種種困難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為后代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精神何其可貴,我們唯有通過保護文物,弘揚傳統文化方能無愧華夏子孫的身份。
但是,值得我們自豪的遠不止這一點,早在夏商時期,祖先們便在天文、歷法和醫學等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二、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
分組活動:
請同學們根據興趣愛好分成三大組,選擇自己較感興趣的方向,根據課本知識和老師補充的材料,合作完成相關的探究作業。(見附表)
最先完成的小組代表大組公布答案,各組交流、分享學習成果。并寫下自己最想了解卻暫時未能獲得答案的問題。
投影:
投影《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表格,學生發言填表。
點評:
填寫屏幕上的表格,并展示相關的圖片,在歷法部分請同學們齊聲朗讀24節氣歌。
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了寶貴的經驗,積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可是,你們知道嗎,他們在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更讓人回味無窮!
請同學們大聲說出先秦時期,文學藝術領域的代表人物是誰?(屈原)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提問6: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屈原的故事和風俗?
點評、講述:
屈原的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感動著后人,他滿懷熱情的詩文廣為流傳,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他定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各國為他舉行的紀念活動充分的證明了屈原對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
展示:
《離騷》節選
屈原的詩文中最打動人心的是他真摯的情感,愉悅的心情和痛苦的情感除了用文字抒發,還有別的方式表現嗎?(音樂)
問題7:
讓我們欣賞一段自先秦時期便開始流行宮廷的音樂,請你關注主要的樂器和演奏方式。
播放:隨州編鐘的視頻思考后得出結論:這些符號是文字雛形,古人用它們記事,將來可能發展為成熟的文字。
反向思考:從現在簡潔的文字向古代復雜的圖案回溯。
歸納:漢字的祖先是甲骨文,自商代便產生,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討論得出結論:書寫材料的選擇和針對該材料的工具。諸如:石頭、木板、青銅器、泥板等。
通過圖表梳理知識,了解漢字字體的變化發展。
分組活動:
每大組分若干小組,視人數而定。主要的學習材料是課本和補充材料,主要任務是完成知識總結表,首先完成的組請同學來講述學習成果。
朗讀加深記憶
學生講屈原的故事及與他有關的風俗等。
視聽結合,得出以青銅樂器為主,敲擊演奏的結論。感受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歷程,感受先人記錄歷史的艱辛,保存史料的功績。
主動探索,不依賴課本,通過探討、推測構建知識。
鍛煉學生歸納和表達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
在分組和合作中努力顧及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激起學生閱讀其他小組材料的好奇心,從而期待課后的交流。
課
堂
小
結
與
知
識
拓展知識小結:
投影: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表格,幫助學生記憶。
知識拓展:
看下面幾段材料,選擇你感興趣的一則,思考其中的問題,和同學交流、討論。
材料一:
今天的氣溫高達25度,可是根據24節氣的記載,很快就要迎來“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的“霜降”了。24節氣與今天的生活有出入,原因何在?
材料二:
一不治依仗權勢,為人傲慢、驕橫、放縱,不講道理;二不治貪圖錢財,輕視身體;三不治衣食無節制,不能調節適當;四不治陰陽錯亂,五臟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醫的;五不治身體非常虛弱,不能服藥的;六不治迷信巫術不相信醫術的。扁鵲“六不治”是對病人不負責,推卸責任嗎?談感想。知識拓展,課堂的延續。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古代生活中心在黃河流域,與南方氣候有一定差異,此外環境惡化,溫室效應等,造成天氣異常。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扁鵲主張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醫學和生活,是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表現。“六不治”教會我們做人和生活的基本道理。通過表格梳理知識。
通過拓展和探究擴大課堂歷史知識的外延,努力做到課堂教學和生活的有機結合。
課后將同學們上課完成的卡片相互交換,分享學習的成果。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9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學案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課標要求】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能力目標:學會歸納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重點】
1.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成就。
2.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
【學習難點】
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自我檢測(熟悉課本,完成下列問題)
1.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成就。
2.自學課文,討論后填寫以下表格。
學派 姓名 歷史地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道家 老子
莊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韓非
兵家 孫武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學以致用
材料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的上述言論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句?針對此句,請談一下你的見解或者感想。
(2)結合語文課文《論語》,你能用論語中心語句來反映孔子的主要思想嗎?
教育對象: 教學方法: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
2.走近歷史
老子主張以柔克剛。相傳老子張開嘴讓弟子們看,然后對弟子們說:“我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還在。”
(1)老子的話究竟是什么意思?
(2)他的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中是否有用?
(3)請你舉例說明上面幾種現象。(最好能聯系自身經歷過的事情來說明)
三、拓展延伸,感悟歷史
請你分別用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觀點為班集體的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
四、知識整合
五、鞏固練習
1.春秋時期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據孔子言論整理成的書是( )
a.《春秋》 b.《尚書》
c.《論語》 d.《詩經》
3.主張“兼愛”“非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
a.春秋晚期 b.戰國初期
c.春秋早期 d.戰國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出自( )
a.《道德經》 b.《孫子兵法》
c.《韓非子》 d.《論語》
6.推動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
a.新興地主的產生 b.頻繁的爭霸戰爭
c.社會大變革 d.井田制瓦解
六、中考連接
1.(•浙江義烏)在美國西點軍校,一個多年前的中國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受到了學員的追捧。這個人是( )
a.孫臏 b.孔子 c.韓非子 d.孫武
2.(•廣東東莞)《論語》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語錄,宋代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張是( )
a.“仁”和“禮” b.“因材施教” c.“為政以德” d.“有教無類”
3.(•廣東東莞)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別對各種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在治理國家方面,道家的主張是( )
a.以“禮”治國 b.以“法”治國 c.“兼愛”“非攻” d.“無為而治”
4.(•山東威海)右圖為正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會徽,它以中國漢字“世”字書法創意為形,突顯了上海世博會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是古往今來治國興邦的基本經驗,我國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山東青島)近年在漢堡發現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該書的前言說:“這位哲學家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請問這位哲學家的道德核心是( )
a.“仁” b.“無為而治” c.“兼愛”、“非攻” d.“法治”
6.(•山東東營)戰國時期,主張“兼愛”、“非攻”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7.(•山東淄博)在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藝術地再現了山東“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色。其中“圣人”指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韓非子
8.(•廣東汕頭)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對教育作出的重要貢獻之一是( )
a.主張“為政以德” b.按出身貴賤招收門徒
c.主張“因材施教” d.以《論語》作為教材
9.(•湖北襄樊)《論語》中所記載的是我國古代思想家 的言論。( )
a.孔子 b.老子 c.韓非子 d.董仲舒
10.(•湖南長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提出要逐步實現“均衡教育”。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體現“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學說 b.提出“為政以德”
c.創辦私學 d.提出學習要“溫故而知新”
11.(•福建莆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其中強調用“刑罰”加強統治的學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江蘇宿遷)“知足常樂”源于古代“無為而治”思想,提出這一思想的學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3.(•江蘇鹽城)學習需要“溫故而知新”。明確提出這一學習方法的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韓非子 d.孟子
14.(•山東泰安)開心辭典的主持人王小丫出了這樣一道題:他是我國春秋晚期的魯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他最早創辦私學。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5.(•內蒙古呼和浩特)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發展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在戰國時期就曾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使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6.(•江蘇揚州)孔子思想中,體現和諧社會要求的是( )
a.仁者愛人 b.等級觀念 c.舉一反三 d.溫故知新
17.(•內蒙古赤峰)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言論記載在下列哪部書中( )
a.《論語》 b.《詩經》 c.《春秋》 d.《離騷》
18.(•湖南永州)XX年1月22號,電影《孔子》熱映,下列不能作為孔子的主張在電影中出現的是( )
a.因材施教 b.仁者愛人 c.溫故而知新 d.無為而治
19.(•湖南株洲)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德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韓非子
20.看圖回答問題
觀察下圖哲理漫畫
(1)以上三幅圖片分別反應了戰國時期哪家的思想學說?
(2)今天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體現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請舉一例說明。
(3)你最欣賞三幅圖片中哪一家的治國思想?請說出你的理由。
(4)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利用?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參考答案
一、1.政治主張: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了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主張恢復西周的制度。
教育成就:孔子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后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孔子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孔子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2.
學派 姓名 歷史地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創始人 春秋晚期 《論語》 ①“仁”②愛人;③“為政以德”
①廣收門徒;②創辦私學;③因材施教;④謙虛好學;⑤溫故知新
孟子 代表人物 戰國時期 《孟子》 ①反對一切戰爭;②“仁政”治國;③反過捕,按令伐
道家 老子 創始人 春秋晚期 《道德經》 ①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②對立雙方相互轉化
莊子 代表人物 戰國時期 《莊子》 順其自然 無為而治
墨家 墨子 創始人 戰國時期 《墨子》 ①主張“兼愛”,互助互愛,反對侵略戰爭;②主張“非攻”,支持正義戰爭
法家 韓非 代表人物 戰國末期 《韓非子》 ①主張改革;②提倡法治;③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兵家鼻祖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學以致用
(1)他教育我們對學過的知識要時常溫習,要不斷總結和向別人學習好的學習方法,要具有老老實實和謙虛好學的態度,才能學有所成。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發表自己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2.走進歷史
(1)老子的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我認為有用。它使人認識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是可以變化的。貌似強大的人可能會被弱者打敗,看起來聰明的人可能一生無所作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會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3)自己舉例子即可。
三、拓展延伸,感悟歷史
1.墨家:同學之間應相互幫助、團結友愛,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
2.儒家:教師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對學生進行感化、說教、不能體罰學生,讓愛心充滿班集體;學生要人人誠實,言行一致。
3.道家:自習課時間應留給學生。
4.法家:建立班規,獎懲分明。
五、 鞏固練習
1.b 2.c 3.d 4.a 5.b 6.c
六、中考鏈接
(1-5) d a d c a (6-10) c a c a c (11-15) c c a b b (16-19) a a d c
20.看圖回答
(1)圖一體現了道家思想;圖二體現了法家思想;圖三體現了儒家思想
(2)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對人要團結友愛;不要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用和平方式,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保護環境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任意選擇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歡儒家思想,因為:儒家主張“仁”,可以使我們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體貼別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發展。又比如:喜歡道家思想,因為: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和齊物論,可以化解壓力,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還比如:喜歡法家思想,因為法家主張歷史進步、法治和中央集權,可以使我們明確社會發展的趨勢,積極向上,同時學會依法辦事。
(4)孔子“仁”的學說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因材施教”和“溫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孟子的環保思想;韓非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和借鑒。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10
原創:七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過程與方法:
學會歸納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成就。2.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
教學難點
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學習方法
合作探究法。采取暢所欲言的主動搶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組討論式、情感體驗的對話表演式、百家爭鳴的自由發揮式,使學生眼、耳、口、手都動起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各有所得。
教學方法
巧用材料、哲理名言,成語故事,創設情境導學法、講解法、聯想法、歸納法、圖表法、綱要信號法。
教具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 前 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復習興趣,采用多媒體教學,把內容分成三大板塊“孔子”“老子”“百家爭鳴”。每個板塊都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獨立完成,各具特色。每個板塊中唯一不變的主題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己去聽、去看、去感受、去談論,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使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因此設計了大量圖片、錄像、材料、哲理名言、成語故事、相關鏈接等啟發點撥,結合七嘴八舌、思考探究、在線判斷百家爭鳴等活動,推陳出新。力求突出課堂一個“活”字,突出內容一個“深”字,突出問題一個“精”字,突出創意一個“新”字。給每一個學生與歷史對話,與人對話的機會,傾聽、鼓勵、欣賞每一個學生。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導入新課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引起共鳴。
放錄像:“百家爭鳴”使學生了解有哪些思想家及所屬學派。
導語連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風云變幻,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經歷著巨大變革。許多有思想的人紛紛發表自己的主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今天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去領略大思想家們的風采”。
出示第9課課題。
出示要完成的學習目標。
身臨其境,感受歷史,
細心觀察
回答問題。
課文探究
第一板塊
孔子思想
教育成就
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孔子。
第一步:學習思想成就。
⑴介紹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姓孔名丘因排行老二字仲尼。51歲前,主要以教書為業,后來做了魯國的司寇,使魯國強大起來。但因魯定公聽信齊國挑撥,孔子遭受冷落。55歲開始周游列國,XX年走訪了7個國家,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政治主張是什么呢?
⑵看短劇: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附后)。讓學生結合課文第一自然段總結孔子的思想成就。然后出示題目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什么?“苛政猛于虎也”什么意思?考查學生。并提問:孔子的思想在當時社會行的通嗎?所以68歲時孔子不得不又回到魯國,繼續開館教書,并編寫了《春秋》等文化典籍。去世73歲。但他的思想自西漢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了我國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⑶教師補充: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釋。孔子的仁包含“忠孝寬惠”等一切美德。至今是我們做人的最高標準,也是我們創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第二步學習教育成就。首先提問:你知道孔子的那些教育言論?(小學學過)教師補充“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指導看書,完成討論題: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成就?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幫助或指導?四人小組討論。
最后出示國畫:孔子“逝者如斯夫”提醒學生珍惜今天的學習生活。
第三步 知識拓展:⑴認識三孔圖片⑵展示去年官方祭奠孔子誕辰2555周年的對聯“先師功德垂青史,儒學精華照五洲”評價“千古巨人,萬事先師”
很多外國人也前來參加。⑶日本等各國孔廟展示。然后教師總結:盡管受時代限制,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封建社會的糟粕,但是他在仁政、仁愛、人生態度、教育、做人處事等各方面的言論,至今閃耀著不息的光輝,孔子的學說已成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遺產。他被公認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回答已有知識。
了解孔子生平。
看書自瀆培養自學能力。展開想象回答問題。
結合做人的道德,進一步認識孔子思想,增強崇敬感。
合作討論
集體探究
發揮群體智慧。
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歷史與現實結合,認識孔子的偉大之處。
第二板塊
老子思想
孔子如此偉大還經常向一個人請教問題,孔子說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誰?。引出老子。
第一步 材料展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讓學生快速看書后回答:
①引文反映了誰的學說?出自他的著作_____。
②引文中包含著什么思想?
總結:這是樸素辨證的思想。舉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講故事。
第二步展示老子主張“以柔克剛”。說成語“滴水穿石”。提問:老子辨證的思想對我們有何啟發?
教師總結:老子思想奠定了我國古代哲學的基礎。在他思想基礎上興起的道教與儒教、佛教一起成為影響的我國三大宗教。但他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清靜無為,萬事不要去爭。“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學會快速閱讀課文
快速提煉知識,快速記憶的能力。
開動腦筋
回答問題
加深對老子思想的認識。
第三板塊
百家爭鳴
除了老子、孔子以外,還有哪些思想家呢?引出百家爭鳴。
第一步百家爭鳴:百家爭鳴有哪些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是什么?同桌交流完成圖表:時代/代表/學派/主張。(附后)。巡回指導學生養成快讀書的好習慣,找出關鍵詞語,用最簡練語言概括諸子百家思想。回答問題的時候盡量不看書。及時補充墨子還主張節約。韓非還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后世總會超過前代;他的法治及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嚴刑酷罰實行統治被后來的秦始皇得以應用與發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第二步完成找對子。
墨子 改革法治
孟子 知己知彼
莊子 無為而治
韓非 兼愛非攻
孫子 仁政
第三步判斷題。兩種觀點那個正確⑴諸子百家辯論爭鳴,觀點完全是對立的,吵的可熱鬧啦!⑵百家爭鳴的觀點,不可能都是對立的,但他們都踴躍發表看法,當然熱鬧!引導學生質疑。
最后重點補充孟子和莊子寓言。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的學說,提出“仁政” 后人合稱“孔孟”。在今天的山東鄒平縣有孟子廟,被稱為“亞圣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不為金錢權勢所迷惑,貧賤不能動搖,困難面前不能屈,這是做人的品格。
⑶莊子。他反對一切文明與進步,比老子更消極。但他的《莊子》一書卻又很高的藝術價值,很多寓言故事對我們有很大的啟迪。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貽笑大方、朝三暮四、游刃有余、望洋興嘆等。
學生自讀總結,同桌交流,培養自學能力
檢查自我探究的結果,提高記憶與分辨能力
學會分析解決問題
豐富知識
開闊視野
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課堂小結
綱要信號圖表總結本課的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附后)
師生共同完成
活學活用
百家爭鳴:運用所學知識各抒己見: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利用?
也可以辯論。
結束語: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鍛煉創新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課后活動
1、搜集有關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語故事。
2、學習了諸子百家思想,寫一篇小論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會收集歷史資料培養寫作能力
附:孔子講學與弟子的對話
孔子:當今世風紛亂,要治理國家只有兩個字——“仁”和“禮”!
弟子1:請問先生,什么叫“仁”和“禮”呢?
孔子: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互相謙讓,和睦相處。“禮”就是人的行為規范要符合社會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樣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愛人,不但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可強加于人。正所謂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此乃仁也。
弟子3:那請問怎樣才能做到“禮”呢?
孔子:不同階層的人要加強個人修養。國君要有國君的風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誠,長輩要有長輩的表率,晚輩有晚輩的順從。這樣人人循規蹈矩,豈不天下太平!
眾弟子:弟子明白了。
小結: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11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學案
學習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通過將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聯系起來,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對后世影響深遠。準確、詳細了解孔子,將有助于我們理解歷史上的許多問題。另外,由于孔子是一個爭論頗多的歷史人物,通過實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們進行正確的歷史觀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張是本課的難點。思想史本身就很難,加之這一時期思想繁雜,理論抽象,更增加了我們學習的難度。
知識網絡梳理
自主學習完成表格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覽表
流派 人物 歷史時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響
儒家 春秋晚期
戰國時期
道家 春秋晚期
戰國時期
墨家 戰國初期
法家 戰國末期
兵家 春秋晚期
合作探究
1、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2、諸子百家的學說中那些積極的東西值得我們吸收和利用?
達標測試
一、選擇題
1.下列作品中,主要闡述道家學派思想的是( )
a《道德經》 b.《論語》 c.《韓非子》 d.《孫子兵法》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觀點(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3.提出“溫故而知新”主張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5.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這一主張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6.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7.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
8.試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類的一項(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9.莊子代表的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學說 d.孫武的著作是《孫子兵法》
11,在諸子百家中,主張“民貴君輕”的代表人物是( )
a.韓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12.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頻繁的爭霸戰爭 b.學術繁榮
c.社會大變革 d.新興地主階級產生
13.下面四項內容中,表明墨子觀點的一項是( )
a.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b.主張“兼愛”、“非攻”
c.歷史是進步的,后代總要勝過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14.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其主張對當時封建統治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5.戰國時期,在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莊子 d.荀子
16.春秋戰國時期,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主張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 )
a.孫武 b.孫臏 c.孟子 d.韓非
二、材料分析題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內容是誰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還有許多名言,試舉兩例。
③我們應怎樣評價他?
三、問答題
18.試簡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貢獻。、
中華文化的勃興 篇12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究與活動讓學生領略中國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風韻,了解其珍貴的史料價值。使學生為先秦時期中華民族的藝術成就感到驕傲,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探究與活動讓學生認識文字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3.通過學生自己刻寫甲骨文,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體驗其樂趣。活動準備:
1.師生查閱相關書籍、報刊、網站,收集與甲骨文有關的資料,教師根據其中的一些圖片和音像制作成課件,使活動過程更為生動、形象、有序。
2.學生充分閱讀、了解所收集的資料內容,分門別類,認真取舍,整理出與活動主題相關的、或自己最感興趣的史料。
活動步驟:
1.本課(節)活動建議安排在講述《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之后進行,活動展示時間為一課時,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整理資料。
2.活動分組進行,8人一組,主持人一名。
3.活動展示過程由學生主持人控制,讓學生根據課余分組準備的史料獨立完成,教師只作適當指導。
4.活動展示可采取以下幾個板塊進行:
(一)主持人開場講話,引入活動主題;(二)走進甲骨文──學生介紹甲骨文的由來;(三)甲骨文大觀──展示館藏的部分精美的甲骨文骨片,并由學生進行解說;(四)甲骨文典故──學生講述與甲骨文有關的軼聞趣事;(五)甲骨文釋義──簡單介紹如何解讀甲骨文的意思;(六)我會刻寫甲骨文──學生動手雕刻(或書寫)一幅甲骨文作品;(七)我的甲骨文作品──學生展示自己刻寫的甲骨文作品;(八)主持人對活動進行總結,老師作適當評述。
活動過程:
一、主持人開場講話,引入活動主題。
二、學生分組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
第一部分:走進甲骨文
通過由學生介紹并展示相關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從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的考古發掘、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記載的內容等方面讓學生了解甲骨文的由來。(此過程要利用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形象感知)
學生:大家好!我們通過學習《中華文化的勃興》,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甲骨文,許多同學對這神奇的古老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關于甲骨文的發現與淵源,同學們一定很想知道,我們小組在這一方面作了充分探究,首先帶領大家去河南安陽甲骨博物館,讓我們一同走進甲骨文。
1.甲骨文的發現。由學生給大家介紹甲骨文的偶然發現經歷。
2.甲骨文的考古發掘。介紹考古發掘“甲骨”的幾個重要遺址位置。如,河南安陽小屯村、花園莊東地甲骨坑以及在小屯以及它的周圍地區考古發掘情況。
3.甲骨文記載的內容。介紹甲骨文記載的內容。
4.甲骨文的研究情況。介紹甲骨文研究狀況與幾位著名研究者。
主持人:第一小組的展示的非常精彩,讓我們對甲骨文的淵源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文字的出現,反映了文明的進步,成為人類進人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這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智慧的積累,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而且超越了國界,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這些成就是永遠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有了第一個小組精彩的講述,同學們一定按捺不住想看看這些神秘的甲骨,接下來有請第二小組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
第二部分:甲骨文大觀
通過實物和圖片展示,讓學生領略甲骨文的風采。
學生:我們這個小組主要尋訪了一些古董店,查閱一些書籍,收集了一些精美絕倫的刻有文字符號的甲骨實物和圖片,下面展示給大家欣賞。(將實物放在展示臺上投影到銀幕上)請看:這是我們從古董店了購買的幾塊刻有文字的甲骨贗品,雖說是仿造的但也可領略甲骨的風韻。接下來,讓同學們在古樂聲中欣賞出土甲骨實物的真實照片。(播放課前制作的課件)同學們最喜歡哪一組呢?欣賞后請告訴我們小組成員。
學生:(學生欣賞完后,提問)在剛才播放的畫面中,你認為哪一組最引人注目?
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同學們挺有眼力的。在這眾多的甲骨中有兩塊最值得一提,它們可是精品,還在國外展出過呢!可謂名甲名骨。請看銀幕:
(播放這兩塊名甲名骨的影像。詳細資料參照“背景資料”中的介紹)
主持人:我們在第二小組同學們的帶領下,欣賞了這些令人陶醉的神奇甲骨。我們再次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勃興。這也使我知道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日本人和美國人為什么想盡一切辦法竊取中國甲骨的理由。
有誰能講講與甲骨文有關的軼聞趣事呢?
第三部分 甲骨文典故
通過學生栩栩如生地講述課外收集的與甲骨文有關的軼聞趣事,激發學生的情感與興趣。
學生:我們小組搜集了許多與甲骨文有關的鮮為人知的故事,接下來由我們小組的幾名“故事大王”為大家作精彩講述。
(故事內容可參照“背景資料”中的“甲骨典故”)
第四部分 甲骨文釋義
通過由學生利用實例進行講解、展示,讓學生了解解讀甲骨文意思的基本方法。
學生:我們第四小組將告訴大家怎樣解讀這些神秘符號,相信在我們小組的介紹中,你一定會認識一些甲骨文字。
學生: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匯、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后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從甲骨文的文字結構來看,甲骨文已具備了傳統所謂的“六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等六種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上,有人發現一些象形文字。例如:代表太陽,代表牛,等等。甲骨文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漢語語法和書法,盡管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已非常接近現代的語法和書法。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后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后代語法基本一致。
學生:(將課前制作的甲骨文投影到銀幕)下面請同學們辨認甲骨文。1.觀察上面的三個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么樣表達意思的?2.猜一猜右排文字是什么意思。
【1.第一個字是“人”,第二個字是“戈”,用戈砍人頭就是“伐”字。(“人”和“戈”都是象形字,“伐”是會意字。)2.右排文字的意思從上向下依次是:人荷戈,守衛的意思;一手執斧鉞,一手捉俘虜;人手持刀;用弓射箭;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牌。】
學生:(將課前制作的甲骨文書法作品投影到銀幕)請看這兩幅甲骨文書法作品,一幅是我們學過的一首古詩,另一幅是十二生肖,請將這首詩歌和生肖讀出來,看誰讀得又快又準確。
主持人:同學們在第四小組的講述中,學會了甲骨文簡單的釋義方法,這對我們以后學習漢語言文字是非常有幫助的。從剛才的活動過程中,有的同學甚至躍躍欲試,想自己動手創作甲骨文作品,下面就把剩余時間留給大家,愛好書法和雕刻的同學可以自己書寫或刻畫一幅甲骨文作品。請把你們準備的材料拿出來,開始創作吧!
第五部分:我會刻寫甲骨文
學生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對甲骨文的全面認識了解,讓學生親自動手或刻畫、或書寫,獨立完成一幅甲骨文作品,以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第六部分:我的甲骨文作品
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甲骨文作品,并從中評出優秀作品。
第七部分:主持人對活動過程進行總結。
第八部分:教師適當對活動進行評述。
【活動結束】
背景資料:
甲骨文淵源
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于殷(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史稱殷墟。商亡后,殷都成為廢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3000多年,約19世紀80年代開始被河南小屯村民發現,搜挖甲骨為“龍骨”賣給藥店。1899年,光緒年間進士、翰林王懿榮偶然發現甲骨上的文字,遂進行收集。1899年他在北京發現甲骨后,確定為“殷商故物”購得數千片,是為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字開創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從“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避免了我國這一古代文物繼續大量人為地毀滅。
建國后殷墟中心區繼續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為甲骨學和殷商史的研究增添了大量的新資料。在甲骨文的收集整理方面,我國早期的有王懿榮(1845-1900)山東福山人。劉鐵云(1857-1909)江蘇鎮江人,他19xx年編《鐵云藏龜》一書,是甲骨學史上的第一部著錄,從此甲骨文由只供少數學者觀賞,摩挲的“古董”,變為廣大學者研究的資料。孫讓(1848-1908)字仲容,1940年撰《契文舉例》,是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專著。王襄(1876-1965)天津人,王襄和王懿榮基本同時,是我國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鑒定和購買者之一。王懿榮雖然最早鑒定并購買甲骨,但他在1900自殺殉國,沒來得及對所藏甲骨進行全面研究,因而沒有留下此學的論述,王襄不僅有鑒定、購買甲骨之功,還有著述傳世,對甲骨學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寫的《簠室殷契類纂》是甲骨學史上的第一部字匯,此書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王襄早年家境清貧,但他千方百計購求殷墟甲骨文,并為保護我國這一古代文化珍品做出了不小的努力。1934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時,將甲骨和其他什物由鐵路局裝箱運回天津,但在天津提取托運物品時,發現其他箱物都在,只有裝甲骨文的箱子不見了。這些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寶貝”不翼而飛,真使他焦急萬分。后來輾轉查找了五十多天,終于在張家口站找到了這箱甲骨,原來,鐵路上負責托運行李的人以為此箱中裝有無價的珍寶,但打開一看,卻是枯骨斷龜。幸好他們不知甲骨文的珍貴,故又棄置,甲骨才幸免于難。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王襄失業在家,生活拮據,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說他將甲骨賣給日本人,但王襄推說甲骨已存放內地,為了不使祖國的珍貴文物流往國外,他寧肯賣衣物和家中什物維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價。抗戰勝利后,北京藻玉堂書店的老板和幾個高校的負責人到天津和他糾纏了一個多月,要購買他收藏的甲骨,雖然此時物價飛漲,但他仍不為重金所動,一口回絕了他們,王襄后來說:“甲骨是祖國的瑰寶,現在沒有新的發現,將來也不會發現的很多,賣給那些大學,都是外國建立的,將來也會流失異幫,等到中國人想研究就困難了。”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難,董作賓曾從美國來信,詢問他是否有意將甲骨售與美國某大學,王襄也一口回絕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館館長,他將畢生搜購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獻給了國家。
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殷商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后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發現于安陽小屯村一帶,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后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匯、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后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一是簡化,形體復雜的字,日趨簡單,筆畫減少。二是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錯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刻寫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術語,一般人也未必通用。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變形,驟見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來專指安陽殷墟所出,從發現至今已80多年,經過許多學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績,在中國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個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各地陸續發現有文字的甲骨,如陜西省西安市張家坡出土3片卜骨,山西省洪洞縣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縣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陜西省歧山縣鳳雛村出土292片卜甲。這些資料出土地點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內容簡單,字形與殷墟不盡相同,確是中國考古學之新發現。
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并高價購藏。此后十年間先后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后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撿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陜西豐鎬、周原遺址、歧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自甲骨文首次被發現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萬片以上,分別藏于中國內地、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家,韓國也有收藏。
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聲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后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后代語法基本一致。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后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后刻卜問之事,故又稱為卜辭。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涂朱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后刻的。
由于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甲骨文的內容無所不包:要去打仗,能勝與否?今年小麥,豐收與否?老天下雨嗎?有人進攻嗎?王后什么時候生孩子?是男還是女等等。據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先生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十五六萬片左右,甲骨卜辭上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幾十個類別之多。再加上大量的遺址遺物的文化遺存,不但記載著大量的商代的歷史史料,就是商以前和商以后的好多古史上的問題,也可以從這里探求而獲得解決。隨著甲骨學研究的日益深入,上古社會許多不解之謎被學者們一一破譯。
新中國的甲骨文發現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小屯以及它的周圍地區,還不斷地發現一些甲骨文,源源不斷地為學者們提供新的研究素材。1950年,建國以后殷墟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中,就首開紀錄,在小屯村以外的四盤磨村發現了刻字甲骨。此外,不僅在大司空村等地發現了甲骨文,而且在遠離安陽的鄭州、洛陽也出土了甲骨文。著名學者王宇信認為,甲骨文是商代較為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字,不止在殷墟,也不止在殷王室,而且外地的商貴族也可能在使用甲骨文。他認為,將來會有更多的商王朝方國遺址發現甲骨文。
說到建國以后最大一宗甲骨文的發現,當推1973年的小屯南地甲骨。1972年冬,小屯村民張五元在村子南邊的路邊挖土以便制作煤球使用。誰知,他剛挖了幾锨,就發現下面的土顏色有些異樣,隨即又發現土中夾雜著五六片帶字的甲骨。這位老農也許還不知道,他這一锨竟然挖出一坑甲骨來!張老先生世居小屯,不僅親身參加過殷墟的發掘,而且有著較高的法制觀念。他把發現的甲骨文包好,就直接送到了村西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設在此處的辦公地點。由于正值隆冬,他們決定第二年試掘。3個月后的第二年開春,社科院安陽考古工作隊開始在村南進行鉆探。這次發掘分兩次,進行了7個多月,出土刻字甲骨5335片,其中,龜板5260片、獸骨75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殷墟發掘出土甲骨文字最多的一次。
殷墟甲骨文共有三次重大的發現。除了1936年發現的h127坑、1973年發現的小屯南地甲骨外,1991年,還發現了一個著名的花園莊東地甲骨坑。1991年秋,為配合市政筑路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花園莊一帶進行鉆探。在花園莊東100多米處,于地下3米深左右,探出了許多無字的碎甲骨。考古工作者發掘到距地面1.2米時,發現了一坑甲骨,里面有密密麻麻的甲骨片,其中多數是龜板,細小的字體清晰可見。由于甲骨極易破碎,緊急之中,考古工作者又想起了當年發掘h127坑的辦法:搬家!他們做了一只其大無比的木箱,把這坑甲骨就地套住,上下一封。起重機吊起了這只4噸重的大木箱,半個多小時,就運進了考古工作站。經過兩個多月,甲骨全部清理完畢。這次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卜骨25片,共有刻辭甲骨579片。尤為珍貴的是,這次出土的甲骨以大板的卜甲為主,完整的刻辭卜甲就有300多版!刻辭內容涉及祭祀、田獵、天氣、疾病等方面。這次甲骨文的發現,被評為1991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近幾年來,隨著挖掘工作的不斷深入,現已發現超過100,000刻有符號的骨頭和龜甲。據統計約有4,500種,現在已1,700種被翻譯出來。到目前為止,已挖掘出的甲骨文碎片共有約16,000片。
【資料來源】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人教版XX年6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源(網址 )
3.河南安陽網站資源(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