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案例我看商鞅變法
教師:我這里還有兩段后人對商鞅的評價,請大家來評判一下。一段是司馬遷說的,他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實行嚴刑法治,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個謀反的惡名。一段是蘇軾說的,他認為商鞅變法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獨斷專行,雖然使秦國驟然富強,并統一全國,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滅亡。
學生:司馬遷的觀點不對,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不能依據他的個性天賦,而應當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展進步。
學生:蘇軾的觀點也不對,據我所知,秦朝最終滅亡是由于秦始皇推行暴政造成的,與商鞅無關。商鞅變法的作用應該充分肯定。
教師:好,大家已經對商鞅變法發表了許多精彩的見解了。當今,我們也正身處改革的大潮之中。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鑒之處嗎?
(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中參與分析、適當啟發,對學生言之成理的觀點應給予充分肯定。)
學生:改革是使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國家才會有光明前程。
學生:改革會遇到種種舊勢力、舊習俗的阻撓和反對,會付出沉重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學生:改革還應該重視選拔有才干的人,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學生:還需要制訂法律來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強化以法治國。
教師:好,大家說得太好了。
今天,我們經過對商鞅變法的一番探討,大家應當可以體會朱镕基總理在觀看話劇《商鞅變法》時落淚的心情了。
學生天地:
學生在課前準備時閱讀以下書籍中有關商鞅變法的內容:《上下五千年》、《白話史記》《彩圖全本·中國歷史·戰國》、《中國古代史常識》。或上網點擊“百度搜索”網站(),輸入“商鞅變法”搜索有關的資料文獻。
背景資料:
①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改革的背景:
春秋以前,實行井田制。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臣下,諸侯臣下對受封土地(即“井田”,又稱公田)只有使用權,不得轉讓買賣。有些奴隸主貴族除了受封的公田外,還驅使奴隸開墾荒地,稱為“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上的產品,不向國君交納。
到了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因而私田開墾越來越多。春秋后期,魯國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由國家按照田畝的實有數目收稅。這就在實質上默認了私田主人對私田的所有權。此后,一些貴族把公田也化為私田,并逐漸改變了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自己保留一部分產品,這樣,奴隸主貴族逐漸轉變成封建地主,原來耕種井田的奴隸轉變成農民。這種新的剝削方式,就是封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方式。
到了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新興地主階級力量逐步強大,他們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建立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發展封建經濟。在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展開“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
②商鞅生平及其變法活動:
商鞅(約前390-前338),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前365年左右,商鞅到了魏國,在相國公叔痤的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看中了商鞅的才能,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但魏惠王未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