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案例我看商鞅變法
教師:我驅使奴隸勞動,占有他們的勞動成果,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學生:時代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奴隸已經沒有生產積極性了,應當承認土地私有,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這樣國家的財政收入才會增多,國家才會富裕。
教師:好,我們的辯論會就告一段落。從剛才的辯論中,大家是否可以看出,商鞅變法為什么勢在必行?
(教師引導學生對辯論的觀點加以梳理、總結。)
學生:只有改革,才能廢除腐朽的奴隸主舊貴族的特權,讓有才干的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根據形勢的變化管理國家,國家才能強大。
學生:只有改革,發展封建經濟,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生產的糧食布帛多了,國家才能富裕。
教師:好,大家已經體會到了商鞅變法的必要性。讓我們又回到商鞅變法時的秦國。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請看商鞅采取的法令措施。
(用幻燈展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可制成表格形式)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表
一、廢“井田”、開“阡陌”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二、廢除奴隸制的“世卿世祿”制,建立“軍功爵”制 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
耕地、住宅和官職,奴隸主舊貴族如果沒有軍功,
就不能享受貴族的特權。 三、重農抑商 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
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四、建立縣制 廢除奴隸社會的分封制,把秦國劃分為31個縣,
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教師將學生分成三個組,分別扮演新興封建地主階級、奴隸主舊貴族、農民。要求學生從所扮演角色的立場出發,對商鞅變法的措施加以評論。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中給予適當講解和啟發。然后請學生發表看法。)
學生(新興地主階級):我非常滿意。因為承認土地私有權,保證了我對我的土地的占有,確保了我的利益。
學生(新興地主階級):獎勵軍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戰場上殺敵立功,我就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職。這壯大了我的實力,給了我掌握政權的機會。而且建立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統治安定。
學生(奴隸主舊貴族組):我非常不滿。按軍功授爵使我失去了我的世襲特權,嚴重損害了我的利益。
學生(農民組):我對改革表示歡迎,因為獎勵農耕,調動了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同時,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安定,能讓我安定地生產生活。
教師:好,結合大家討論的結果,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商鞅變法的積極意義。
學生:有利于打擊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的政治勢力和經濟實力。有利于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有利于發展農業,增加國家的財政實力。總之,有利于秦的富國強兵。
教師:看來秦孝公的心愿有希望實現了。不過,受到打擊的奴隸主貴族,對商鞅的仇視也可想而知,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數年后,新國君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以“車裂”之刑,付出了血的代價。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著變法的失敗呢?
學生:不是,商鞅雖死,變法法令仍得以繼續推行,獲得了成功。使秦的舊制度被廢除,經濟得以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