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
② 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以此強化對基層民眾的統治。
③ 普遍推行縣制: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制。全國分為 31 縣,由國君委派縣令進行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④ “燔詩書而明法令”。燒毀宣揚儒家思想、不符合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書。根據李悝的 《 法經 》 制定了秦律。
4、商鞅變法的結局及歷史作用
(1)商鞅變法的結局
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親信誣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發兵捕拿商鞅。商鞅兵敗被殺,尸體在咸陽被車裂示眾,為變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商鞅本人雖死,但他“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等改革措施卻保留下來,新的生產關系和設縣、什伍戶籍等政治體制也在秦國確立,再也無法動搖了。
(2)商鞅變法的進步作用
① 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 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 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④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變法的歷史局限
① 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②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特別是連坐法的推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③ 變法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
1、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認識
認識: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它最早產生于戰國時期,在商鞅變法中提到獎勵耕織,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并以此作為推行農戰方針的基本內容付諸實施。以后中國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它。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重農抑商政策卻把商業發展對立起來,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這樣就失去了其產生之初的進步意義。
啟示: 商品經濟、農業經濟都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任何一方;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不應該人為地禁錮它的發展;當今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商品經濟前途廣闊,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它將居于主導地位。
2、如何認識商鞅變法的性質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主要體現在改革的內容及其作用上:首先,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打擊了奴隸主貴族,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其次,廢除井田,獎勵耕織。承認土地私有,準許土地自由買賣,保護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法律上肯定了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權。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這是封建政治的經濟基礎,在當時社會發展條件下,這樣的生產方式有利于封建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再次,建立縣制,這就實際上廢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來的封疆界限,剝奪了奴隸主貴族對地方的控制權,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