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志、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涌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干涉還遼;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能力要求:(1)比較《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說明《馬關條約》的簽定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
3.情感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決定了中國海軍的命運,而且決定了此后近半個世紀中日關系的格局。(2)愛國官兵的英勇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是一個重點。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2)《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是本課的第二個重點。《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
2.難點分析:《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比《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馬關條約》的嚴重危害。
課堂教學設計
1.戰爭爆發的背景
師: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后帶有什么特點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1868年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資本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廣大工人、農民的生活極端貧困,國內市場狹小,生產發展受到阻礙,加上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那么,日本是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我們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打投影)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中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中國臺灣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韓論》(1870年)
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這段文字真實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團侵略擴張的野心。
面對國內困境,日本政府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訂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奉行“國之興廢,在于兵力”的原則,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前,日本已經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陸軍,并把朝鮮、中國東北和渤海灣的軍事地圖也都繪畫了。
同時,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生:(閱讀教材,了解列強的態度)
師:當日本做好了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切準備之后,便極力制造挑起戰爭的借口。為此,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大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黑體字)
生:(閱讀教材)
師: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
師:日本侵略者借朝鮮農民起義之機,為發動侵略戰爭制造釁端。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十分恐慌,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借口保護僑民,也乘機出兵朝鮮,兵力遠遠超過了清軍,戰爭已一觸即發。面對日本的戰爭挑釁,清政府及廣大官兵是如何反應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黑體字及文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