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學案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課程標準
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體會中國 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氣節和斗爭精神;簡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學習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 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雄事跡。
2、過程與方法:在教師幫助下,讓學生講一講鄧世昌在黃 海海戰中的英雄事跡,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 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
1、重點:黃海大戰、《馬關條約》
2、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學法指導
1、讀課文概括本課主要內容
本課主 要講述了幾個問題: 、 、
2、掌握本課知識點:
一、來自日本的挑戰(介紹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紀中葉,日本明治維新后,從一個閉關鎖國的 國家,迅速走上了 的發展道路。把 作為基本國策,其侵略矛頭直指鄰近的 。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鮮爆發民眾起義, 日本趁機進攻 。7月,日本艦隊在
偷襲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爆發。
二、黃海大戰(本課重點)
(1)1894年9月,中國軍艦在 遭到日本軍艦襲擊,北洋水師提督
奮勇迎擊敵艦。“致遠”號管帶 開足馬力,向“吉野”號沖去,全艦官兵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