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
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
知識與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簡單經過、黃海海戰、鄧世昌、馬關條約,從戰爭經過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等愛國將領的主要事跡,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氣節和斗爭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教師可梳理知識要點,構件知識體系)
甲 時間:
午 戰役: 、 結果 人物
中 、 結果
日 結果:
戰 馬關條約內容:
爭 影響:
二、教學教程與分析:
復習: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由哪兩個國家發動的?在戰爭中它們犯下了什么罪行?哪個國家又趁火打劫,掠奪中國的領土100多萬平方千米。19世紀70年代,收獲新疆的是誰?
1、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
(1)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后,確立的國策和發展方向。從而讓學生理解:甲午中日戰爭并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謀已久的。可通過圖示來理解:
日本 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殖民地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朝鮮(東學黨起義) 求助 中國 支援
指出: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長期以來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和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
(2)、黃海海戰
講述鄧世昌的事跡。組織學生討論:鄧世昌的舉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什么精神?
李鴻章避戰自保,有什么嚴重的后果?
(3)、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北洋艦隊為什么會全軍覆沒?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如戰前不做認真準備,戰時極力“避戰自保”,有些官兵貪生怕死,慈禧太后大搞萬壽慶典,挪用海軍軍費等
(4)、思考: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為什么會失敗?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考慮:①從日本方面:蓄謀已久;②從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軟弱、政策的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