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的情況和內容。
本課的難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影響。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甲午中日戰爭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學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三、講授新課:
1.黃海大戰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名稱為甲午中日戰爭。
二是黃海大戰的經過。三是黃海大戰的結果。可以先由老師放映影片《甲午風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讓課前準備好故事的學生進行演講特別突出鄧世昌的事跡。老師在學生講完后進行歸納和總結。要求學生注意看有關的地圖和圖片材料。
3.黃海大戰后,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黃海制海權為日本艦隊所控制,此后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擊。由老師簡要講述遼東半島戰役并著重講清旅順的陷落和旅順屠城,指導學生看小字部分內容。老師再講清威海衛潰敗的情況,指出威海衛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馬關條約》一目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應依次講明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1895年)和雙方代表(李鴻章、 伊藤博文)要求學生記憶。
二是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四點劃在書上,并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關于“三國干涉還遼”,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教師不必講解。
三是結合《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與福建省隔中國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領中國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