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么稱作甲午中日戰爭;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及鄧世昌的事跡;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等。
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相關錄像片斷,并提供相關圖片和動態地圖,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真實性,使學生自然融入歷史情境中去感知歷史。
教師導學質疑,在演示課件的同時,以啟發和討論探究為主,運用史料分析問題,從中日兩國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利用聞一多和丘逢甲的詩句,增加課堂教學的感染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通過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馬關條約》影響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增強歷史責任感。學習鄧世昌等英勇反擊侵略、不怕犧牲的精神,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認識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
重點: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的內容。
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
在中國東南沿海背景地圖前展示聞一多像及《七子之歌·中國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中國臺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里的“夏日”是指哪個國家?中國臺灣又是怎樣離開母親的呢?引出本課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
[導學]
地圖背景移動,出現三個國家:清、朝鮮、日本。
引導學生學習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
思考,19世紀的清王朝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出,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從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國淪為任列強宰割的對象,中國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引導概括:“腐敗無能,飽受欺凌”(字幕)。
教師指出,此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還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改革富強,野心勃勃”(字幕)。與清朝形成鮮明對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這就是明治維新后日本確定的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那么其發動對華戰爭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夾在兩國間的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請求清政府“助剿”, 處心積慮的日本尋找到了挑起戰爭的機會。這一年是舊歷甲午年,所以稱這次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
教師結合地圖作相應的戰爭進程演示。
1894年7月,豐島戰役。
牙山戰役。
1894年9月,平壤戰役。
鴨綠江邊燃起戰火。
1894年9月,黃海大東溝燃起戰火。
學生閱讀相應段落,講述黃海大戰的經過,說出自己的感想。
教師展示黃海大戰的地點、時間、視頻、鄧世昌像、致遠艦部分官兵像。學生積極發言,感受“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學習鄧世昌等愛國官兵英勇反擊侵略、不怕犧牲的精神,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指出日本多艘戰艦遭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