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第4課 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面對日軍的侵略,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怎樣呢?學生回答,妥協(xié)退讓,避戰(zhàn)求和。教師演示遼東半島陷落的過程:九連城、花園口、大連、旅順。出示反映日軍旅順屠城的照片,揭露日軍罪行。學生說出感想:不忘國恥,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來,日軍又進攻了哪里,結果如何呢?教師伴隨著學生回答,演示日軍榮成灣登陸,于是海陸夾擊威海衛(wèi),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至此,清朝所謂“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劃上了句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清政府與日本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雙方的代表、內容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教師出示“1895年4月”及會場、李鴻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內容。結合地圖背景中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中國和日本(帝國主義列強)兩個角度分析影響:
一、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huán)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脅。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中國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和經(jīng)濟價值。
日本占據(jù)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安全。占領中國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
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fā)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掠奪從沿海深入到內陸。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師指出,自此,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三國干涉還遼,學生自讀。教師相應演示。
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學生自讀。教師相應演示。聯(lián)系史實認識中國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擊。
[小結]
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lián):“中國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甭(lián)系上聯(lián)歸納本課主要內容。下聯(lián)又說明什么問題?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本課主要內容(略)。
下聯(lián)中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茍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還與統(tǒng)治者避戰(zhàn)求和、妥協(xié)退讓,清軍軍備廢馳,部分官兵臨陣逃脫等有關。
[探究]
引導學生列表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樂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中國臺灣!
結合本課內容,說出自己的感想。
在動態(tài)出現(xiàn)的“不忘國恥,振興中華”字幕中結束本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