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案 > 甲午中日戰爭(精選14篇)

甲午中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3-08-08

甲午中日戰爭(精選14篇)

甲午中日戰爭 篇1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中國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爆發的背景是重點。《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從哪些方面反映出來,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钡哪康募笆〉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為什么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

  重點: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  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中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中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度。并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笔〉脑颉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后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并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么影響?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采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采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 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中國臺灣保衛戰

甲午中日戰爭 篇2

  學生姓名__________  課  型:________備課日期_______  上課日期________ 第7課   甲午中日戰爭【學習目標】1、了解并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歷史基礎知識。2、通過對洋務運動的分析,使學生學會辨證發展的看待歷史事物的方法。【學習重點、難點:】重點:洋務運動的概況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導入新課】本單元的標題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謂近代化是指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自學指導】一、洋務運動的興起1、什么是洋務派?洋務派辦洋務的目的是什么?

  2、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主要代表人物?

  3、洋務運動的口號前期:后期:二、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1、以“_____________”為口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列舉:2、以“__________”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列舉:

  3、籌劃海防。

  籌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支海軍。4、創辦新式學堂。(1)原因:(2)宗旨:(3)作用:(4)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學堂是什么?

  三、洋務運動的評價

  精講透析【思維拓展】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何在?【當堂訓練】同步訓練【學習心得】

甲午中日戰爭 篇3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一 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指的是愛國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馬關條約》,其核心是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馬關條約》。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學生了解英雄的事跡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學生已經學過列強侵華的一些戰爭,本節課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的,由于它還與政治、地理有一定的聯系 ,所以在本學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學的重點是鄧世昌;《馬關條約》,解決重點的關鍵是要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利用教材中的歷史圖片和歷史地圖,了解掌握鄧世昌的優秀事跡,分析理解《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掌握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鄧世昌的主要事跡。 

  2、分析:理解鄧世昌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和他的優秀事跡,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就是指甲午中日戰爭沒落的封建制度和國力的衰弱是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爆發后,清政府采取避敵求和的方針難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初二學生對近代史的史實不夠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差。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愛國官兵英勇抗日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了解愛國官兵英勇抗日英勇事跡。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掌握其重點內容,教師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歷史內容,然后提出問題學生回答。

  問題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明日維后,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始對外擴張,制定征朝侵華的大陸政策。

  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艦隊對中國軍艦發動襲擊,一場日本“蓄謀已久”和“精心策劃”的侵華戰爭爆發了。

  問題2:甲午中日戰爭中主要的戰役有哪些?

  1)黃海大戰

  時間:1894年9月

  經過:北洋艦隊遭到日本艦隊襲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

  結果:日本取得黃海制海權。

  2)遼東之戰:日本分兩路進攻,攻占九連城、大連、旅順。

  3)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補充資料:威海衛戰敗這不僅意味著清朝在中日戰爭中敗局已定;而且也代表著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夭折,洋務運動也畫上了句號,它用一個沉痛的代價告訴人們:在飽受列強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舉步維艱!

  詩人聞一多在《威海衛》一詩中深情地呼喚: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炀任一貋硌,……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而滿清大員們最關心的不是加強戰備,而是“國威”與“顏面”,剛忙完六十大壽的慈禧太后急忙命人赴日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問題3:結果怎樣?

  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例題一:在黃海戰役中,致遠艦管帶壯烈捐軀,他是           (    b   )

  a、馮子才       b 、鄧世昌        c、丁汝昌       d、左宗棠

  變式練習:1894年9月,中國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的第一次交鋒是 (  a    )

  a、黃海海戰    b、威海衛海戰    c、馬尾海戰      d、東海海戰

  問題二:中日《馬關條約》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了解《馬關條約》簽訂后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教師適當補充一些歷史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回答。

  問題1:關于《馬關條約》具體講了哪些史實?

  1)時間:1859年

  2)雙方代表:李鴻章(中方) 伊藤博文(日方)

  3)內容:①割讓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給日本。 (割三地)

  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賠兩億)

  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刺激了帝國主義刮分中國的野心

 、.增開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通商口岸;(開四口)

  中國民族經濟危機嚴重

 、芤幎ㄈ毡究稍谕ㄉ炭诎堕_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攫取廉價的勞動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4)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加強。

  問題2:說一說《馬關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嚴重危害?

  《馬關條約》有利于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臺灣大片領土割讓,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問題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有哪些?

  1、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后。

  2、北洋艦隊最高指揮李鴻章戰和不定,貽誤戰機,妥協退讓,導致中國戰爭中被動挨打,一敗再敗

  3、慈禧太后忙于籌備萬壽慶典,軍備不足,裝備落后。

  4、日本侵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在兵力對比上要略勝中國。

  問題4:1895年有人寫的對聯思考:“中國臺灣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中國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么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干什么?這兩件事聯系到一起,說明什么問題?

  “頤和園又搭天棚”是指以慈禧太后、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茍且偷安,國難當頭,慈禧生日,還搞什么“萬壽盛典”,這一小撮腐敗、賣國的人主持國家政權哪有不敗之理。

  例題二:下列哪個條約中規定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   d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璦琿條約》           d、《馬關條約》

  變式練習:《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               (    c    )

  a、開始進入到半殖民地社會

  b、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

  五、本課小結[

  甲午中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但又恰恰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人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來挽救自己的中華,危機同時又是轉機。

  板書設計

甲午中日戰爭 篇4

  二、戰爭的經過

  1.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師:清朝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因此李鴻章極力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他指示陸軍可守則守,不可守則退;命令海軍保船制敵,不得出大洋海戰。當時,慈禧太后正在籌備60歲慶典,更是希望戰爭盡快了結。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招致了中國軍隊的節節敗退。

  2.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及小字內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閱讀教材)

  師:平壤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清軍還有一萬多人駐守于此。但是,為什么面對日軍的進攻,清軍卻是一路敗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戰役總指揮葉志超是李鴻章妥協政策的忠實執行者。面臨強敵,他不據險設防,而是坐守孤城,時刻準備逃跑。清軍回族將領左寶貴則堅決抵抗,誓與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陣亡后,他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最后中炮犧牲。葉志超則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刻,棄城而逃,退回中國境內。朝鮮遂全境淪陷,成為日本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的基地。平壤失守兩天后,在日軍偷襲的情況下,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史稱黃海戰役。那么,開戰時兩軍力量對比情況怎樣呢?(引導學生閱讀《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

  師:總的來說,雙方實力基本相當,但相比之下,北洋艦隊艦齡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艦新,射速快,又是主動偷襲,略占優勢。中國官兵臨危不懼,舍生忘死,英勇殺敵。致遠號、經遠號管帶鄧世昌、林永升和兩艦官兵英勇戰斗與艦同沉。電影《甲午風云》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戰斗情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電影錄像剪輯。(放錄像:黃海激戰)

  生:(觀看錄像)師:在這次戰役中,北洋艦隊損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軍艦受重傷,先撤出戰場。(引導學生再看教材《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教材)

  師:主力尚存的北洋艦隊還可繼續作戰,馬吉芬曾在《黃海海戰的評述》中說:此時敵戰斗力已不優于我軍。但是,李鴻章嚴令北洋艦隊保存實力,不準出戰,拱手把制海權讓與了日寇。3.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師:黃海戰役后,日本分兩路入侵中國,遼東戰役開始。(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戰爭示意圖及文字內容)

  生:(看圖,了解日軍進軍路線)

  師:旅順背山面水,地勢險要,與大連灣成犄角之勢,有炮臺50多座,大炮100多門,號稱東亞第一要塞。但清軍統帥龔照 臨陣脫逃,導致軍心渙散。一向被李鴻章稱之為固若金湯的旅順陷于敵手。日軍占領旅順后,獸性大發,屠城四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及插圖)

  生:(閱讀教材,了解日軍的暴行)

  師:旅順失陷后,北洋艦隊停泊的威海衛軍港便成為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戰爭示意圖)

  生:(閱讀教材,了解威海衛的地理位置)

  師:黃海大戰后,北洋艦隊尚有大小艦艇40余號,實力可觀。當時日本艦只修復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動請求殲敵,卻遭到李鴻章嚴厲斥責:汝善在威海守汝數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準出戰,言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致使北洋艦隊失去戰機。廣大愛國官兵雖誓死抵抗,但終難挽回敗局。日軍占領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請同學們思考: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當時中國是大國,有4億人口,有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只有29萬軍隊,后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可是為什么最終清政府還是失敗了呢?

  生:(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師:(教師歸納)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步入資本主義社會,且侵略野心蓄謀已久,準備充分,艦船武器亦較先進,清政府政治腐敗,統治者不思振興,茍且偷安,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如此看來,一個老大的腐敗封建帝國敗給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便不足為奇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師:清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整個戰爭期間始終缺乏抵抗的決心,極力避戰求和。遼東半島和威海衛陷落后,慈禧太后見政局已定,忙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鴻章到達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談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準李鴻章說允,不允兩句話而已,并數次以戰爭再起相威脅。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策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條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條約內容)

  生:(閱讀教材,歸納內容)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字內容,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生:(閱讀理解教材)師:《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請同學們從割地、賠款、開埠、設廠四項內容考慮,對比分析一下,為什么《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教師出示小黑板:一邊是《南京條約》的內容,另一邊是《馬關條約》的內容,讓學生對比分析)

  生:(對比兩個條約,分析討論,發表意見)

  師:(教師歸納)

  四、三國干涉還遼

  師:就在《馬關條約》簽字的當天,俄國政府正式邀請德、法兩國一起進行干涉,警告日本退還遼東,并限期答復。同時,三同的軍艦也紛紛出現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驚恐萬狀。8個月對華戰爭已使它精疲力竭,無力再與三強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萬兩作為交換條件。同學們想一想,三國難道真的是為中國主權而拔刀相助嗎?干涉還遼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三國干涉還遼實質是以犧牲中國人民的利益為代價,以實現最大限度地滿足資本主義列強的各自需求,利益均等。五、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師:(引導學生回顧教材《馬關條約》中的割地條款)

  生:(回顧教材)師:(引導學生回憶中國臺灣與大陸自古以來的往來與聯系,說明中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生:(與教師共同回憶)

  師:1895年5月,日軍在中國臺灣基隆附近登陸,進攻中國臺灣,中國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大小官員逃回大陸,致使臺北不戰而陷。造成臺中、臺南形勢危機。國難當頭中國臺灣義土徐驤挺身而出,大聲疾呼:(打投影)朝廷無力以衛吾臺,能衛吾臺者,吾民耳?眾志成城,山可移,?筛,愿吾血隨吾臺俱盡,吾頭與吾臺俱碎,安知終不可以有為耶?

  生:(看投影資料)

  師:丘逢甲與徐驤一道召募鄉丁組成抗日義軍,并與劉永福的黑旗軍聯合起來,共同對日作戰。(引導學生結合《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形勢圖》及教材小字,歸納出臺中發生的幾次重要戰斗)

  生:(閱讀并作答)

  師:從臺北到臺南日軍處處受到中國臺灣人民的猛烈反擊,在短短五個月時間里,進行大小戰斗百余次,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中國臺灣軍民為保衛祖國神圣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一頁,請同學們思考,中國臺灣軍民反割臺的斗爭后來為什么失敗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原因有兩點:其一,腐朽賣國的清政府對中國臺灣進行封鎖,斷絕一切救濟。李鴻章及清政府嚴令軍民不得絲毫接濟臺南。使中國臺灣軍民的抗日斗爭,孤立無援,彈盡糧絕。其二,日本侵略軍勢力強大,有裝備精良的三個陸軍師團,一支海軍艦隊,而中國臺灣軍民只裝備了簡單的土銃、大刀、長槍,雙方力量對比過于懸殊。日本侵略者雖然占據了中國臺灣,但在它統治中國臺灣的50年間,中國臺灣各族人民斬木揭竿而起者,處處皆是,剿殺則不懼,招誘則不信,一直沒有停止過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

  小結(略)

甲午中日戰爭 篇5

  第三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同學們對甲午中日戰爭有—個較為全面利客觀的了 解,包括黃海大戰、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與影響等。并逐步領悟這場戰爭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對教材的深人分析,培養他們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投影,錄像等),加強教學的直烈性和感染力;并 以詩歌貫穿教學的始終。

  采用講述法與啟發式、討論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有效地開展師生雙邊恬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日本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制度和國力的衰弱是中國牛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認識到

  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重點:鄧世呂的主要事跡:《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導入新課

  詩人聞一多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國臺灣。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首詩可制成投影片或幻燈片,效果更好些)。

  這里的“夏日”象征著哪個國家,豐饒的中國臺灣又是怎樣樁它割占的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鋒——甲午中日戰爭。

  學習新課

  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板書)

  1.戰爭起因(板書)

  自19世紀中期起,中國與口本同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诒竞芸炀兔靼琢藝κ钦f話的資本,開始了鼎新自強的改革。同樣受西方的沖擊,,》國與日本的反應卻大相徑庭。很

  長時間里,中國為“天朝”觀;念所羈,根本不屑于了解外部世界,在落后的同時也成為了更多國家侵略的對象。其中也包括了日本。

  改革后的日本有著強烈的擴張要求,它的野心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到了19世紀90年代,它的政治、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但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面臨怎樣的狀況?(學生回答后, 教師指出)欲達成統治天下的目標,首先要吞并周邊,征服中國,而跳板就是朝鮮。

  日本以幫助平息“內亂”為名,悍然出兵朝鮮,并占領了朝鮮國都漢城。隨后襲擊同樣幫助平息“內亂”的清軍,拉開丁中口戰爭的序幕。

  這場戰爭發生在哪一年’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一戰爭的爆發是日本“蓄謀已久”和“精心策劃”的。

  2.戰爭經過(板書)

  中日這場戰爭一共打了8個月,比較重要的戰役課本中涉及了哪幾次?

  a黃誨人戰(板書)

  9月17日,戰火迅速蔓延到了鴨綠江口,中日兩國的王牌之師一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附近狹路相逢,雙

 。ㄗⅲ 這一內容以教師介紹為主,但不易介紹過深過繁,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

  近幾年出現了一種觀點;認為過場戰爭的爆發是偶然的,為日奉帝國主義斤脫。應該讓學生明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相關郝分,得出答案。在引導學生學習這幾決戰投時,重在黃海大戰;日占遼東半島和威海衛戰役墑單介紹即可.)

  方展開丁激戰。

  請同學們觀看相關錄像,并注意掌握:英勇犧牲的致遠號管帶是準?(學生回答后,教師再請曾去過劉公島旅游的同學

  介紹所見所聞,輔助同學們更好地感悟鄧世昌這一人物)

  平心而淪,黃海大戰沒有真正的勝利者。照理說,中國疆土遼闊,資源豐饒,北洋水師作戰也非常勇敢,但卻最終沒有取勝,而且退守威海衛基地,自此放棄了爭奪制海權的斗爭。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請同學們討論歸納。

  在清政府的妥協縱容之下,日軍更加無所顧忌,海陸兩軍很快又占領廠遼東半島。

  b.日占遼東半島

  日本在旅順還進行廠瘋狂的大屠殺。這一令人發指的行為,就連它的盟友美國也不得不指責“日本國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今脫文明之假面露野蠻之本體矣”。

  口軍侵入中國本土以來,大清官兵或者不戰而逃,或者稍作抵抗即行逃遁,結果不斷激起閂軍繼續進攻的野心,又把目標擴大到廠山東半島,北洋艦隊的基地威誨衛就成了其進攻的又一個新目標。

  c威海衛戰役(板書)

  這一戰役的結果如何?(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這不僅意味著清朝在中日戰爭中敗局已定;而且也代表著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夭折,洋務運動也畫上了句號,它用一個沉痛的代價告訴人們:在飽受列強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舉步維艱!

  詩人聞一多在《威海衛》—詩中深情地呼喚: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炀任一貋 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而滿清大員們最關心的不是加強戰備,而是“國威”與“顏 面”.剛忙完六1大壽的慈禧太后急忙命人赴日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 個不平等條約,名稱是?

  3.戰爭結果——簽訂《馬關條約》(板書)

  a.《馬關條約》的簽訂:

  《馬關條約》簽訂于哪一年?簽約雙方的代表是誰’有哪些內容?

  對于這一條約,部分日本人持這樣的觀點:其實這只是中 國簽訂的眾多條約中比較普通的一個,它遠不及《南京條約》簽

  播放錄像《黃海大戰》或《下午風云》的相關片斷。讓錄像與課本閱讀提示相呼應,感受鄧世昌的

  殷殷愛國情.

  可能出現的答囊:日本采用突教的手段;北洋水師武器的落后;部分將領的)臨陣逃脫;清政府的

  腐朽……

  有關旅順大屠殺的材料很多.這別材料更具有代表’隆和說服力。

  學生閱讀相關段落.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然后請一位同學閱讀條約內容并把內容概括為八個宇:制地、賠款、

  設廠、開埠。

  訂的早,所以不必要大驚小怪。請你對這種觀點加以駁斥。

  最終得出結論:《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對這一觀點的駁斥有利于學生時條約影響的理解?梢越Y合地圖。)(延伸:嘗到侵略戰爭甜頭的日本,圍該條約的簽訂而迅速走向軍國主義,最后成為遠東地區的戰爭策源地。)

  《馬關條約》的簽訂也加劇了列強為爭奪中國而發生的矛盾.他們不能容忍日本的胃口過大以影響到自身的利益。

  b.三國干涉還遼:   ( 三國干涉還遼、中國臺灣人民的抗爭屬小宇部分。引導學生簡單了解即可。)

  列強以此為借口和炫耀的資本,對中國掀起了新一輪的瓜分狂潮。

  嚴重的民族危機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此時人們的心情,后來聞一多先生曾感慨:“我來了,我喊—聲,進著血淚,‘這不足我的中華,不對,不對!”’尤其是被迫離開祖國的臺灣人民,他們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c中國臺灣人民的抗爭:

  小結

  甲午中日戰爭是巾華民族歷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但又恰恰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人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來挽救自己的,中華,危機同時又是轉機。

甲午中日戰爭 篇6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民族,可是她卻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大片領土的喪失,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今天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畫卷,重新回到的歷史時期,去體會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

  講授新課:

  一、戰爭的爆發:(由明治維新說起)

  原因:日本     征韓侵華  蓄謀已久   (結合地理知識)

  中國     災難深重  積貧和弱

  時間:1894年7月     舊歷甲午年

  二、戰爭的過程:(展示課件,通過講解,來歸納戰爭的五個階段,由學生講述)

  下面請同學們來看一下甲午戰爭形勢示意圖,仔細觀察分析在戰爭中與有幾個規模較大的戰役:

  平壤戰役      左寶貴英勇獻身

  黃海戰役      鄧世昌(并所演繹出可歌可泣的悲壯)

  旅順戰役      兩萬多中國同胞怨曲的魂靈

  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

  這幾次戰役并沒有喚起清王朝的抵抗的意志,反而加速了他們的投降,以慈禧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者在日本帝國主義緊緊威逼之下屈服了。

  1895年慈禧以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談判,談判的對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戰爭的主要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李面對著伊藤咄咄逼人的氣勢,在帝國主義強盜面前,顯露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臉。

  根據材料,表演小品:

  伊藤:停戰多日,期限甚促,和款應從速定奪,我已備有改定條款節略。......

  中堂(指李)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李:難道不準分辯?

  伊藤:只管辯論,但不能減少。

  李:既知我國為難情形,則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為。

  伊藤:時限既促,故將我所能做到者,直言無隱,以免多方辯論。

  李鴻章不愧為談判高手,1895年4月,在日本馬關完全接受了日本所提出的條件,在馬關條約上簽字。

  馬關條約內容:1、割地: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

  2、賠款:白銀二億兩

  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4、增開通商口岸

  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馬關條約簽訂了,戰爭結束了,在慈禧的眼里天下又安穩太平了,于是在頤和園里搭起了天棚,享樂去了。

  可是中國臺灣人民面對著割臺,面對著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什么樣的回應呢?“愿從站而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表達了替中國臺灣人民的呼聲,中國臺灣人民掀起了風起云涌的反割臺斗爭,給日本的侵略活動的沉重的打擊,但是敵人是兇殘的,中國臺灣淪陷了,但是中國臺灣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úシ乓曨l)

  中國臺灣義士徐驤臨終高呼: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按笳煞驗閲柢|,死而無憾”。

  小結:明治維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對外侵略擴張————矛盾指向中國————————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 篇7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中國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恶R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爆發的背景是重點!恶R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按蟠蠹由睢睆哪男┓矫娣从吵鰜,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停”的目的及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為什么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

  重點: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  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中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中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度。并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笔〉脑颉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后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并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么影響?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采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采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 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中國臺灣保衛戰

甲午中日戰爭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志、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涌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干涉還遼;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能力要求:(1)比較《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說明《馬關條約》的簽定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

  3.情感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決定了中國海軍的命運,而且決定了此后近半個世紀中日關系的格局。(2)愛國官兵的英勇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是一個重點。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2)《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是本課的第二個重點。《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

  2.難點分析:《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比《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馬關條約》的嚴重危害。

  課堂教學設計

  1.戰爭爆發的背景

  師: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后帶有什么特點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1868年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資本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廣大工人、農民的生活極端貧困,國內市場狹小,生產發展受到阻礙,加上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那么,日本是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我們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打投影)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中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中國臺灣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韓論》(1870年)

  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這段文字真實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團侵略擴張的野心。

  面對國內困境,日本政府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訂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奉行“國之興廢,在于兵力”的原則,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前,日本已經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陸軍,并把朝鮮、中國東北和渤海灣的軍事地圖也都繪畫了。

  同時,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生:(閱讀教材,了解列強的態度)

  師:當日本做好了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切準備之后,便極力制造挑起戰爭的借口。為此,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大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保ㄒ龑W生閱讀教材黑體字)

  生:(閱讀教材)

  師: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

  師:日本侵略者借朝鮮農民起義之機,為發動侵略戰爭制造釁端。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十分恐慌,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借口保護僑民,也乘機出兵朝鮮,兵力遠遠超過了清軍,戰爭已一觸即發。面對日本的戰爭挑釁,清政府及廣大官兵是如何反應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黑體字及文字內容)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廣大官兵強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駐軍,挫敗日本的戰爭陰謀。但李鴻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極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國“調!。然而他哪里知曉,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默許和縱容。

  1894年7月,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襲擊中國的運兵船,揭開了戰爭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是年為舊歷甲午年,故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2.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清政府基本方針

  師:清朝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因此李鴻章極力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他指示陸軍可守則守,不可守則退;命令海軍“保船制敵”,“不得出大洋海戰”。當時,慈禧太后正在籌備60歲慶典,更是希望戰爭盡快和平了結,這更堅定了李鴻章的決心。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招致了中國軍隊的節節敗退。

 。2)第一階段戰事: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及小字內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閱讀教材)

  師:平壤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清軍還有一萬多人駐守于此。但是,為什么面對日軍的進攻,清軍卻一路敗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戰役總指揮葉志超是李鴻章妥協政策的忠實執行者。面臨強敵,他不據險設防,而是坐守孤城,時刻準備逃跑。清軍回族將領左寶貴則堅決抵抗,誓與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陣亡后,他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最后中炮犧牲。葉志超則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刻,棄城而逃,退回中國境內。朝鮮遂全境淪陷,成為日本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的基地。

  平壤失守兩天后,在日軍偷襲的情況下,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史稱黃海戰役。

  那么,開戰時兩軍力量對比情況怎樣呢?(引導學生閱讀《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并作答)

  師:總的來說,雙方實力基本相當,但相比之下,北洋艦隊艦齡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艦新,射速快,又是主動偷襲,略占優勢。中國官兵臨危不懼,舍生忘死,英勇殺敵。致遠號、經遠號管帶鄧世昌、林永升和兩艦官兵英勇戰斗與艦同沉。電影《甲午風云》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戰斗情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電影錄像剪輯。(放錄像:黃海激戰)

  生:(觀看錄像)

  師:在這次戰役中,北洋艦隊損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軍艦受重傷,先撤出戰場。(引導學生再次閱讀《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

  師:主力尚存的北洋艦隊還可繼續作戰,馬吉芬曾在《黃海海戰的評述》中說:“此時敵戰斗力已不優于我軍”。但是,李鴻章嚴令北洋艦隊保存實力,不準出戰,拱手把制海權讓與了日寇。

 。3)第二階段戰事: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

  師:黃海戰役后,日本分兩路入侵中國,遼東戰役開始。(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戰爭示意圖及文字內容)

  生:(看圖,了解日軍進軍路線)

  師:旅順背山面水,地勢險要,與大連灣成犄角之勢,有炮臺50多座,大炮100多門,號稱“東亞第一要塞”。但清軍統帥臨陣脫逃,導致軍心渙散。一向被李鴻章稱之為“固若金湯”的旅順陷于敵手。

  日軍占領旅順后,獸性大發,屠城四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及插圖)

  生:(閱讀教材,了解日軍的暴行)

  師:旅順失陷后,北洋艦隊停泊的威海衛軍港便成為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戰爭示意圖)

  生:(閱讀教材,了解威海衛的地理位置)

  師:黃海大戰后,北洋艦隊尚有大小艦艇40余號,實力可觀。當時日本艦只修復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動請求殲敵,卻遭到李鴻章嚴厲斥責:“汝善在威海守汝數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準出戰,言“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致使北洋艦隊失去戰機。廣大愛國官兵雖誓死抵抗,但終難挽回敗局。日軍占領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請同學們思考: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當時中國是大國,有4億人口,有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只有29萬軍隊,后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可是為什么最終清政府還是失敗了呢?

  生:(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師:(教師歸納)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步入資本主義社會,且侵略野心蓄謀已久,準備充分,艦船武器亦較先進,清政府政治腐敗,統治者不思振興,茍且偷安,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如此看來,一個老大的腐敗封建帝國敗給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便不足為奇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3.《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師:清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整個戰爭期間始終缺乏抵抗的決心,極力避戰求和。遼東半島和威海衛陷落后,慈禧太后見敗局已定,忙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鴻章到達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談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準李鴻章說“允,不允兩句話而已”,并數次以戰爭再起相威脅。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條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指導學生閱讀條約內容)

  生:(閱讀條約內容)

  師:(引導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

  生:(閱讀理解教材的相關分析)

  師:《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請同學們從割地、賠款、開埠、設廠四項內容考慮,對比分析一下,為什么《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教師出示小黑板:一邊是《南京條約》的內容,另一邊是《馬關條約》)的內容,讓學生對比分析)

  生:(對比兩個條約,分析討論,發表意見)

  師:(教師歸納)

  4.三國干涉還遼

  師:就在《馬關條約》簽字的當天,俄國政府正式邀請德、法兩國一起進行干涉,警告日本退還遼東,并限期答復。同時,三國的軍艦也紛紛出現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驚恐萬狀。8個月的對華戰爭已使它筋疲力竭,無力再與三強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萬兩作為交換條件。同學們想一想,三國難道真的是為中國主權而拔刀相助嗎?干涉還遼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三國干涉還遼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時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的本質。

  5.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師:(引導學生回顧教材《馬關條約》中的割地條款)

  生:(回顧教材)

  師:(引導學生回憶中國臺灣與大陸自古以來的往來與聯系,說明中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生:(與教師共同回憶)

  師:1895年5月,日軍在中國臺灣基隆附近登陸,進攻中國臺灣,中國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大小官員逃回大陸,致使臺北不戰而陷。造成臺中、臺南形勢危機。國難當頭中國臺灣義士徐驤挺身而出,大聲疾呼:(打投影)

  “朝廷無力以衛吾臺,能衛吾臺者,吾民耳?眾志成城,山可移,?筛,愿吾血隨吾臺俱盡,吾頭與吾臺俱碎,安知終不可以有為耶?”

  生:(看投影資料)

  師:丘逢甲與徐驤一道召募鄉丁組成抗日義軍,并與劉永福的黑旗軍聯合起來,共同對日作戰。(引導學生結合《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形勢圖》及教材小字,歸納出臺中發生的幾次重要戰斗)

  生:(閱讀并作答)

  師:從臺北到臺南日軍處處受到中國臺灣人民的猛烈反擊,在短短五個月時間里,進行大小戰斗百余次,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中國臺灣保衛戰有什么重大意義呢?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

  6.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師:一場在所難免的戰爭結束了,這場戰爭對中國國內政局和遠東局勢產生了那些重大影響了?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歸納)宣告洋務運動徹底失;引起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引起中國各階級的強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眾抗擊入侵;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列強在遠東爭奪更加激烈。

甲午中日戰爭 篇9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中國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爆發的背景是重點!恶R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按蟠蠹由睢睆哪男┓矫娣从吵鰜,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停”的目的及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為什么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

  重點: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  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中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中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度。并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笔〉脑。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后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并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么影響?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采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采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 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中國臺灣保衛戰

甲午中日戰爭 篇10

  第12課和你、八國聯軍侵華

  △課標要求:

  列舉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日本和八國聯軍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一、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

  ①日本侵華蓄謀已久——根本原因

 、诔r爆發農民起義——導火線

  2、經過:

  ①爆發:豐島海戰

  平壤戰役——日軍占領平壤

  黃海戰役——日軍控制權

  遼東戰役——日軍制造了大屠殺

  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

  3、結果:中國慘;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

  內容 影響

  割三地:、列島、半島 中國領土損失嚴重,刺激了列強的野心

  賠兩億:白銀2億兩 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

  開四埠:、沙市、蘇州、杭州 列強進一步深入中國

  許設廠:允許日本在設廠 嚴重阻礙了中國發展

  △《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掀起狂朝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借口:鎮壓運動

  2、經過: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中國軍民英勇抗擊(之戰,迫使八國聯軍退回)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慈禧攜光緒倉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鎮壓并部署與聯軍→八國聯軍與清軍共同鎮壓義和團(中外反動勢力再次,鎮壓人民反抗)

  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19xx年)

  ↓

  內容 影響

  賠款:白銀兩 加重了的負擔

  設立 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

  拆毀,允許 清朝腹地置于列強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 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

  改總理衙門為 列強以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階段 標志

  開始形成 戰爭(或的簽訂)

  程度加深 戰爭(或和的簽訂)

  大大加深 戰爭(或的簽訂)

  完全形成 戰爭(或的簽訂)

  △隨堂練習——《全品》第12課“典題探究”(見《全品》第12課,略)

  △作業:《全品》課時作業(十二)

甲午中日戰爭 篇11

  教學目標 

  一、 基礎知識目標

  豐島海戰和正式爆發;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日軍旅順大屠殺;威海戰役;《馬關條約》;三國干涉還遼。

  二、 能力培養目標

  1.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辯證唯

  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 通過《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比較,分析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

  重危害,培養學生比較、綜合問題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標

  1.學習鄧世昌等廣大愛國官兵反抗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愛國意識。

  2.通過對中國軍隊戰敗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認識社會制度腐

  朽、軍事技術落后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學重點:中國軍隊戰敗原因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課時:一課時

  課型:講授新知識課

  教法:多媒體電化教學、講練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法

  教具:投影機、電視機、錄像機、板書設計 投影片、小結投影片、材料和練習投影片、《黃海大戰》錄像帶、《形勢示意圖》。

  板書設計 :(另頁)

  教學過程 :

  1. 導入  新課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從古至今,兩國邦交友好幾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經先后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一是;一是30年代全面侵華戰爭。(投影板書:第四章第二節)日本一個區區小國,竟然那么大膽對中國這樣一個央央大國發動侵略戰爭。究其根源是什么?

  2.講授新課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進行了一場資產階級改革--明治維新。它對日本產生了什么影響?(個別提問)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并成為亞洲唯一強國。由于資本主義本身具有擴張性,為了滿足資產階級的貪欲和轉移國內人民的斗爭視線,在對外政策上,日本統治者竭力推行軍國主義,他們制定了所?quot;征韓侵華"的大陸政策,要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所以,日本是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投影板書:根本原因: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那么,這場戰爭能避免嗎?不。到19世紀末,清政府更加腐敗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必然的。那么,戰爭為什么剛好爆發于1894年?(投影板書:直接原因:朝鮮問題)1894年朝鮮發生什么大事?朝鮮政府無力鎮壓起義,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日本乘機出兵。起義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絕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虜和囚禁朝鮮國王李熙,并以保護僑民為名,驅逐清軍。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運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投影板書:爆發:1894年)日軍早已準備,清軍被迫應戰。豐島海戰、牙山戰役失利后,直隸提督葉志超率軍一縷煙逃到平壤。戰爭爆發以后,中日雙方主要進行了四場交戰。(投影板書:主要戰役:平壤戰役、黃海大戰、遼東戰役、威海之戰)閱讀課本,結合課本練習題1進行思考:用史實分析中中國軍隊失敗的原因。(2-3分鐘)(播放錄像:《黃海大戰》)錄像后,提問:中國軍隊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體表現在那里?(先提問,后教師歸納)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對外推行妥協投降政策導致中國軍隊在戰爭中的失敗。戰前,清政府不作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后,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萬余名清軍滯留平壤,貽誤戰機。平攘戰役中,以慌報戰功反被提升的葉志超一戰即潰,棄城逃走;黃海戰役后,李鴻章為保存實力,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衛港內,不許巡海迎敵;遼東半島戰役中,北洋艦隊在威海衛坐視大連、旅順失陷;威海衛戰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秋,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海軍軍費,置國家危亡于不顧。

  當然,在戰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愛國官兵。如:左寶貴、鄧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戰役以后,清政府驚恐萬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談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投影板書:結果:《馬關條約》1895年)《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為什么?閱讀條約的主要內容,并思考課本P50思考題:將《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比較一下,說明《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鐘)(投影板書:主要內容)教師結合《南京條約》講解《馬關條約》的內容,并分析其嚴重危害。得出結論:《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書: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小結:(另頁)

  4.鞏固新課:歷史手冊P57第5、8、9題。

  5.布置作業 :課本P50練習題。

甲午中日戰爭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的情況和內容。

  本課的難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影響。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甲午中日戰爭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學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三、講授新課:

  1.黃海大戰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名稱為甲午中日戰爭。

  二是黃海大戰的經過。三是黃海大戰的結果。可以先由老師放映影片《甲午風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讓課前準備好故事的學生進行演講特別突出鄧世昌的事跡。老師在學生講完后進行歸納和總結。要求學生注意看有關的地圖和圖片材料。

  3.黃海大戰后,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黃海制海權為日本艦隊所控制,此后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擊。由老師簡要講述遼東半島戰役并著重講清旅順的陷落和旅順屠城,指導學生看小字部分內容。老師再講清威海衛潰敗的情況,指出威海衛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馬關條約》一目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應依次講明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1895年)和雙方代表(李鴻章、   伊藤博文)要求學生記憶。

  二是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四點劃在書上,并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關于“三國干涉還遼”,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教師不必講解。

  三是結合《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與福建省隔中國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領中國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第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

  第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5.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中國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弊寣W生動腦筋思考:中國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么“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干什么?這兩件事聯系到一起,說明什么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茍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6.指導學生閱讀以徐驤為首的中國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抨擊當今中國臺灣 分子的言論。

  四、小結:比較分析: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五、練習: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詩賦考試好不好,為什么?

  六、作業: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答。

  附:板書設計

  一、  甲午中日戰爭開始于1894年,結束于1895年

  二、  甲午中日戰爭四次戰役:

  三、  《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中日雙方代表,內容,影響

  1.時間:1895年 

  2.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谫r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坶_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茉试S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3.危害:《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戰爭 篇13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中國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恶R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爆發的背景是重點!恶R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按蟠蠹由睢睆哪男┓矫娣从吵鰜恚瑢W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钡哪康募笆〉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為什么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

  重點: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  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中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中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度。并分析列強“調!钡谋举|和“調!笔〉脑颉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后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并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么影響?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中國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采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采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 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中國臺灣保衛戰

甲午中日戰爭 篇14

  12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思維視角

  ◆日本一些歷史學家認為:1894年的中日沖突,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

  ◆歷史學家認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賣國條約。試結合兩個條約的內容證明這一觀點。

  ◆有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說明理由。

  ◆有人認為中日關系的逆轉,是從甲午之役開始的。試結合史實分析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有人認為近代西方列強發動的大規模侵華戰爭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最相似的,你認為呢?說明你的理由

  ◆有的人認為義和團運動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有的人卻認為義和團運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你認為呢?

  ◆許多人認為《辛丑條約》是清政府的賣身契,你認為呢?

  ★圖片說明

  ◆鄧世昌

  鄧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師兩大主力艦之一的致遠號巡洋艦管帶(艦長)。按北洋水師相關資料記載,鄧世昌的武官階級是總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統和總兵為正二品大員(相當于中將),故鄧世昌的官銜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兩,船俸2376兩,合計3960兩。按光緒年間推算,當時大米每斤價格15文,折銀0.015兩;食鹽每斤35文,折銀0.035兩;豬肉每斤40文,折銀0.04兩。以此估算:光緒年間一兩銀子在今天的購買力約合人民幣100—150元。故鄧的月薪折合人民幣40—60萬元,待遇是相當高的。

  鄧世昌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致遠艦因艦體受傷藥斷絕。而鄧世昌沉著鎮靜,指揮部下“快車”沖向日先鋒指揮艦吉野,決計同歸于盡。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魚雷攻擊,致使致遠艦沒入黃海。鄧世昌墜落海中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全艦300余名官兵僅余7人。舉國上下一片悲憤,威海百姓自發出海打撈英雄們的尸體,當地流傳著“通商賣國李鴻章,戰死沙場鄧世昌”的歌謠。

  海戰失利,朝廷震動。光緒皇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也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折合人民幣1000—1500萬元)以示撫恤。這說明,鄧世昌死后,清政府給予其的褒獎和待遇也是非常高的。

 。ㄗⅲ亨囀啦o念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里2號)

  ——轉引自《鳳凰網》

  ◆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

  從此圖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戰爭時間、戰場范圍、主要戰役、攻守態勢。

  ◆法國明信片上列強在瓜分中國

  這是19xx年法國法行的的明信片,圖中象征中國的龍和清朝官員正在受一伙持刀人的宰割。它以漫畫的形式,真實、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在《馬關條約》的刺激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情景。

  ◆官與民之負擔

  作者馬星馳(1873—1934)。漫畫反映了中國人民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沉重壓迫與剝削。

  ★課文注釋

  ◆北洋艦隊

  又稱北洋水師、北洋海軍,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另兩支為福建水師、南洋水師)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北洋水師序列

  北洋大臣:李鴻章;提督:丁汝昌;總教習:瑯威理、漢納根

  鐵甲艦

  定遠 (管帶:劉步蟾)

  鎮遠(管帶:林泰曾)

  巡洋艦

  致遠 (管帶:鄧世昌)、靖遠(管帶:葉祖珪)

  經遠(管帶:林永升)、來遠(管帶:邱寶仁)

  超勇(管帶:黃建勛)、揚威(管帶:林履中)

  濟遠 (管帶:方伯謙)、平遠(管帶:李和)

  ◆旅順大屠殺

  史稱“旅順慘案”。中日甲午之戰后期,日本陸軍攻入旅順后進行了3天的屠城,時間大約是1894年11月18日或往后,屠殺我手無寸鐵的百姓約18000多人,加上逃亡的全城最后僅余數十人。日軍屠城后焚尸滅跡,為欺騙世人,還立“清國陣亡士兵之墓”的木碑。1898年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后,清旅順地方官顧元勛組織將同胞遺骸整理安葬,建“萬忠墓”。19xx年—19xx年日俄戰爭后的日本統治時期又遭破壞,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后重新整理,建墓園懸巨匾“永矢不忘”,還新建了紀念館,提醒后人不忘近代中國的這段血淚歷史。1997年“萬忠墓”紀念館成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xx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資本輸出

  是指壟斷資本主義為獲得高額利潤用過剩資本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是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后對外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以中國為例,資本主義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在19世紀70年代以前以商品輸出為主,但也開始了早期的資本輸出。19世紀末期后,西方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義和團

  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反對外國侵略的群眾組織。由義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會等民間秘密結社互相組合、滲透,在反教會斗爭中發展而成。義和團的名稱初見于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折(1898年6月),奏折中說直隸、山東交界東明、冠縣等地的“義民會即義和團”,練拳以“保衛身家,防御盜賊”。在1899~19xx年群眾性反教會斗爭中,多數民間秘密結社相繼采用“義和拳”或“義和團”旗號,由地區群眾性的組織逐漸匯成大規模的義和團運動。

  ◆“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趙三多、閻書勤等領導山東冠縣人民舉行反教會斗爭之時,其所用旗幟即標“扶清滅洋”四字。此后多數義和拳組織皆用為反帝斗爭的口號。這個口號鮮明地反映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亡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對于動員和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義和團的斗爭有一定作用。在此之前,四川大足起義軍于1898年春夏間提出“順清滅洋”的口號。同年在湖北、云南的反教會斗爭中也出現了“保清滅洋”的口號。這類口號在不同地區、不同組織中相繼出現,與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密切相關!胺銮濉钡闹饕x,可從義和團的有關文告中得到解釋!读x和團告白》:“保護中原,驅逐洋寇”;《增福財神告白》:“上能保國,下能安民”;《馬蘭村坎字團告示》:“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坊!笨芍胺銮鍦缪蟆钡闹饕x是扶保中國,而不單單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正如義和團揭帖所說:“先拆電線桿,后拆火車道,殺盡外國人,再與大清鬧!”(《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第1輯,第133頁)但是“扶清滅洋”又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口號!胺銮濉钡奶岱ǎ谝欢ǔ潭壬下楸粤宿r民群眾對清朝統治者施展陰謀手段的警覺!皽缪蟆钡奶岱,說明義和團運動存在籠統排外思想!胺銮鍦缪蟆钡目谔枺皇寝r民群眾對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給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帶來一定消極作用。

  ◆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暴行

  燒殺: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儀鸞殿(后為懷仁堂),其內藏有珍寶極多。不久該殿即遭焚毀,據稱這是偷盜者縱火滅跡!(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殺人無算,……但聞槍炮轟擊聲,婦稚呼救聲。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驅華人舁而埋之,畚鍤既畢,即將舁尸之人盡行擊斃,亦埋坑中。……大約禁城之內,百家之中,所全不過十室。今高門大宅,尚有虛無一人而遺尸未斂、蛆出戶外者。雖青屑、揚州十日記,何以過之!”(《緣督廬日記》)

  搶掠:侵略軍攻陷北京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搶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質損失甚大,但其詳細數目,亦復不易調查。”“(皇宮)最大部分可以移動之貴重物件,皆被搶去!(瓦德西《拳亂筆記》)第二次鴉片戰爭劫后殘余的《永樂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冊”。此外,遺失的珍貴圖書“經史子集等,共四萬六十余本”!白栽饕詠碇e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庚辛紀事》)

  凌辱婦女:“聯軍嘗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胡同西頭,當徑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游玩,隨意奸宿。”(《拳事雜記》)貴族崇綺,“其眷屬盡為聯軍所拘,驅諸天壇,數十人l###j之。”(《庚辛紀事》)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又因搶劫所發生q###j婦女之殘忍行為,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亦屬不少!

  列寧在《論沙皇參加八國聯軍進攻中國》一文中憤怒指出:“它們盜竊中國,就像盜竊死人的財物一樣,一旦這個假死人試圖反抗,它們就像野獸一樣猛撲到他身上。它們殺人放火……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這些勝利,與其說是戰勝了敵人的正規軍,不如說戰勝了中國的起義者!

  ◆東交民巷“使館界”

  咸豐十年(1860),清朝分別與英、法、美、俄國簽訂《天津條約》,規定各國可派公使常駐北京,各國公使紛紛來華,覓地設置使館,所得使館面積不等。后至者為互相照顧而不愿與先來者的館址遠離。既然容納外國駐使,清朝也不愿見其散居各地。于是各國使館聚集于正陽門、崇文門之間內城地區,即在商民雜居的東江米巷。這一地區先后建立了英、俄、德、法諸國的使館,東江米巷隨之更名為東交民巷。東交民巷,成為了使館的代名詞。人煙阜盛,商業繁熾,一時無比繁華。   

  《辛丑條約》后的東交民巷成為一個“國中之國”。

  《辛丑條約》第七款規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劃定使館界,確定四至范圍,南到東城根、北到東長安街、西至東交民巷西口(戶部街)東到崇文門大街。清朝政府一度要求保留祭祖的堂子和衙署為辦公之用,列強只答應保留吏、戶、禮部和宗人府,其余一律搬遷。各國將使館區道路,也改稱外國名,并用外文書寫,東交民巷就改名legationstreet(使館大街)。中國人則被禁止通行,除非付費,直到1949年。

  由于義和團事變刺激,列強在使館區周圍廣筑高墻,上面設置炮臺、碉堡,下面挖有壕溝,墻上則有瞭望孔和槍眼。在出入口設有鐵門、崗哨,由各國派軍隊駐守,因南面有城墻、護城河做為屏障,東北西三面一切障礙均被拆除,便于守衛和兼做操場之用,東交民巷儼然為國際兵營。德奧兩國駐軍在巴黎和會后撤退,俄國則在1917年蘇聯成立后自動撤退,英國在1940年撤退,日美意法駐軍權則在抗戰勝利后收回。1943年國民政府與英、美等國簽訂“平等新約”,正式將使館區行政管理權移交國民政府。

  1950年,新中國驅逐了在東交民享的一切外國勢力,完全收回了國家主權。

  ★閱讀拓展

  ◆西方人筆下的日軍旅順大屠殺

  英國海員詹姆斯·艾倫在《在龍旗下——甲午戰爭親歷記》中寫道:“只見那池塘岸地,立滿了日本兵,趕著一群逃難人逼向池塘里去。那水里斷頭的、穿胸的、破腹的,攪作一團,湖水被血染紅了!薄叭毡颈分鹛与y的百姓,用槍桿和刺刀對付所有的人;對跌倒的人更是兇狠地亂刺。在街上行走,腳下到處可踩著死尸。”“天黑了,屠殺還在繼續進行著。槍聲、呼喊聲、尖叫聲和呻吟聲,到處回蕩。街道上呈現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臥著肢體殘缺的尸體;有些小胡同,簡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薄叭哲娪么痰洞┩笅D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地舉向高空,讓人觀看。”

  美國《紐約世界》記者克里曼于11月24日(日軍攻占旅順后第四天)從旅順發回國內的一篇通訊中說:“我見一人跪在兵前,叩頭求命。兵一手以槍尾刀插入其頭于地,一手以劍斬斷其身首。有一人縮身于角頭,日兵一隊放槍彈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斬之,幾成兩段。有一難民在屋脊上,亦被彈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槍尾刀刺插十余次!薄皯鸷蟮谌,天正黎明,我為槍彈之聲驚醒,日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見一武弁帶兵一隊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著一無衣服的嬰孩,其人急走,將嬰孩跌落。一點鐘后,我見該孩已死,兩人被槍彈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執槍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纏白布紅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將刀連插伏地之人頸項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薄按稳(11月24日)我與威利阿士至一天井處,看見一具死尸。即見兩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為詫異。一兵手執一刀,此兩人已將尸首剖腹,刳出其心!薄奥庙樔橙嗣癖M為日人殘殺,連日屠戮手無軍器及非抗敵之居民多至無數,殘體死尸堆滿街衢,我目下執筆書此,仍聞槍彈之聲!

  英國法學家胡蘭德在他的《關于中日戰爭的國際公法》中說:“當時日本官員的行動,確已越出常軌。他們從戰后第二天起,一連四天,野蠻地屠殺非戰斗人員和婦女兒童。在這次屠殺中,能夠幸免于難的中國人,全市中只剩36人。而這36人,完全是為驅使他們掩埋其同胞的尸體而留下的!薄捌渲杏幸粋叫鮑紹武的人說:‘我們來參加收集尸體時,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慘的是,有一家炕上,母親身邊圍著四五個孩子,小的還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聯系甲午中日戰爭,談談你讀這首詩的感想。

  思路引領:逐句分析詩中的含義,然后再談自己的感受。

  答案提示:這首詩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即將開始的歷史現實,寄托了詩人無限的惆悵和悲涼,也反映了詩人此后投身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甚至不惜以一死來喚醒世人的重要原因。

  ◆學習延伸

  有人說:“中日關系的逆轉,是從甲午之役開始。”閱讀上面材料,試從賠款的角度,分析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思路引領:結合材料中給出的日本在甲午戰后獲得的賠款總額及其使用,分析19世紀末中日在哪些方面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答案提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

  ①中國賠款數額巨大,不可能憑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內償付這些賠款,因此只有向歐美列強大舉借債。中國政治經濟因此進一步受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因此倍受摧殘。而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起步較晚,這筆錢無疑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日本把這筆巨款的絕大部分用于發展軍事力量,使日本軍隊的實力暴增。以海軍為例,甲午戰爭時中日海軍實力大體相當,日本略占優勢;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打敗俄國海軍,已經儼然躋身于世界海軍強國之林。陸軍的發展也極為迅速。日本在日俄戰爭以后被承認為亞洲乃至世界軍事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儼然名列世界五強之一。

  ③教育基金雖然比例不高,但總額仍然巨大,將近1160萬日元。這筆錢幫助日本在20世紀初迅速實現了六年制的小學義務教育,為日后日本教育興邦奠定了基礎。

  19世紀末以后,中國與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現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亂、軍閥割據混戰、國家軍事實力與列強相比不堪一擊等等。由于日本憑借甲午戰爭賠款大力發展軍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關系逆轉始自甲午戰爭”的說法有一定道理。

甲午中日戰爭(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甲午中日戰爭

    第三課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同學們對甲午中日戰爭有—個較為全面利客觀的了 解,包括黃海大戰、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與影響等。并逐步領悟這場戰爭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

  •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

  •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

  •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

  • 甲午中日戰爭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民族,可是她卻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大片領土的喪失,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

  •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一、 基礎知識目標豐島海戰和正式爆發;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日軍旅順大屠殺;威海戰役;《馬關條約》;三國干涉還遼。二、 能力培養目標1.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

  •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學案(精選2篇)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學案 學習目標:1、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臺灣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英雄事跡。...

  •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精選3篇)

    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知識與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簡單經過、黃海海戰、鄧世昌、馬關條約,從戰爭經過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

  •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精選2篇)

    庖丁巧解牛知識巧學升華一、黃海海戰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占領了朝鮮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國,中日兩國之間的沖突已是在所難免。...

  • 甲午中日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精選6篇)

    教學目標1.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左寶貴與平壤戰役;鄧世昌與黃海戰役;旅順陷落;丁汝昌與威海衛戰役;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 新課標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學案(通用6篇)

    教師寄語: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牢記歷史,開創未來。學習目標:1、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黃海海戰,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其影響。...

  •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設計及反思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慘痛的傷痕。這么多年過去,對于甲午戰爭我們不能忘懷。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甲午中日戰爭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庖丁巧解牛知識巧學升華一、黃海海戰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占領了朝鮮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國,中日兩國之間的沖突已是在所難免。...

  •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設計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 解甲午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掌 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能力訓練過程方法口頭表達讓學生介紹鄧世昌、徐驤、劉永福等...

  •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播放人 | 性无码专区无码 | 99久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 国产最新地址 | 精品资源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在线 | 超乳爆乳上司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乱日韩乱国产 |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97视频一二区 | 精品h视频 | 久久久国产精品网站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本高清视频 |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 性刺激久久久久久久久九色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手机 |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 在线观看视频99 | 2020最新无码福利视频 | 色四月婷婷 | 国产黄色免费观看 | 特黄特色大片免费播放器图片 |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欧美日本网站 | 9cao在线播放精品日韩 |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 麻豆播放| 日韩综合福利视频 | 麻豆91精品91久久久的优点 | 超碰九色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首页亚洲中字 | 尤物tv在线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