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對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聯,李鴻章對的下聯。那伊藤博文和李鴻章是何許人也?這幅對聯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體把握】
依據《同步學習與探究》探究過程部分,自主學習5分鐘,解決基礎知識,疑惑問題組內討論釋疑解惑。
【走進黃海,感受悲壯】
看影片《黃海大戰》片段,設計學生活動:模擬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請你為鄧世昌寫出頒獎詞。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去感受歷史事件,激發自身的探究精神,積極思考。 通過為鄧世昌寫頒獎詞讓學生更切身的去體會他們不畏強敵,英勇作戰的民族精神,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體驗屈辱】
學生活動:分角色扮演談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鴻章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更直觀形象的展現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侵略者的憎惡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鴻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樓。
伊藤:停戰很多天了,期限很緊,議和條款應趕快簽訂,我已經準備好修改的粗略條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兩句話。
李: 難道不允許分辯嗎?
伊藤:只管辯論,但是條款不能減少。
李: 貴國既然知道我國為難的情形,那你們的要求應該衡量我們能否達到。
伊藤:日期太緊,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無隱瞞的告訴你,免得引起辯論。
李: “核計貴國的開銷數目,遠不到二萬萬兩。我國負擔這樣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錢。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國實在沒有償還這種債務的能力。”
伊藤:“借債還款,那是中國的責任。”
李: “賠款還希望再減五千萬,中國臺灣不能割讓呀。”
伊藤:“如果這樣,立即派兵到中國臺灣。”
李:無語。
旁白:1895年李鴻章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規定:請政府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通商口岸等。
學生討論:分析《馬關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嚴重危害,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使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一史實。
知識卡片: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中國臺灣。
——丘逢甲《春愁》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國臺灣。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