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一 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指的是愛國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馬關條約》,其核心是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馬關條約》。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學生了解英雄的事跡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學生已經學過列強侵華的一些戰爭,本節課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的,由于它還與政治、地理有一定的聯系 ,所以在本學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學的重點是鄧世昌;《馬關條約》,解決重點的關鍵是要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利用教材中的歷史圖片和歷史地圖,了解掌握鄧世昌的優秀事跡,分析理解《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掌握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鄧世昌的主要事跡。
2、分析:理解鄧世昌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和他的優秀事跡,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就是指甲午中日戰爭沒落的封建制度和國力的衰弱是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爆發后,清政府采取避敵求和的方針難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初二學生對近代史的史實不夠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差。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愛國官兵英勇抗日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了解愛國官兵英勇抗日英勇事跡。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掌握其重點內容,教師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歷史內容,然后提出問題學生回答。
問題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明日維后,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始對外擴張,制定征朝侵華的大陸政策。
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艦隊對中國軍艦發動襲擊,一場日本“蓄謀已久”和“精心策劃”的侵華戰爭爆發了。
問題2:甲午中日戰爭中主要的戰役有哪些?
1)黃海大戰
時間:1894年9月
經過:北洋艦隊遭到日本艦隊襲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
結果:日本取得黃海制海權。
2)遼東之戰:日本分兩路進攻,攻占九連城、大連、旅順。
3)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補充資料:威海衛戰敗這不僅意味著清朝在中日戰爭中敗局已定;而且也代表著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夭折,洋務運動也畫上了句號,它用一個沉痛的代價告訴人們:在飽受列強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舉步維艱!
詩人聞一多在《威海衛》一詩中深情地呼喚: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而滿清大員們最關心的不是加強戰備,而是“國威”與“顏面”,剛忙完六十大壽的慈禧太后急忙命人赴日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問題3:結果怎樣?
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例題一:在黃海戰役中,致遠艦管帶壯烈捐軀,他是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