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教案設計及反思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慘痛的傷痕。這么多年過去,對于甲午戰爭我們不能忘懷。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甲午中日戰爭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甲午戰爭的概況,掌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
能力目標:講一講鄧世昌的英勇事跡,培養復述能力,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甲午戰爭的性質,鄧世昌他們是民族英雄;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重點:黃海大戰、《馬關條約》
教學難點:甲午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
教學方法:講授法與問題目標教學法、個人自主學習與小組探究向結合。
教學過程:
導入:多媒體出示劉公島甲午海戰館圖片,提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上面的雕像是誰?甲午海戰館和鄧世昌與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甲午中日戰爭”有著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四課《甲午中日戰爭》
新授:
第一篇: 陰云密布-------戰爭背景
教師出示背景資料,提出問題:這次戰爭是誰挑起的?他挑起戰爭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日本 為了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教師:日本發動戰爭已經是蓄謀已久的,所以這次戰爭的性質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非正義的侵略戰爭。1894年是舊歷的甲午年,因此,這次戰爭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
第二篇: 戰火硝煙--------戰爭經過
教師:請同學閱讀課本P16---17頁文字,了解戰爭的經過,找出這次戰爭中的經歷幾次重大戰役。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黃海戰役、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衛戰役
教師:在黃海戰役過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誰?
學生:鄧世昌
教師:誰能給大家講述鄧世昌的英雄事跡?
學生講述
教師:講述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沉著應戰,直至艦沉,壯烈殉國的英雄事跡。從他們身上你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
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以鄧世昌為首的廣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撓精神之所在,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再利用挽聯和環翠樓門前鄧世昌的雕像進行情感教育升華。
教師過渡:黃海大戰,日軍艦隊受到重創;此時北洋艦隊雖受損失,但主力尚存,仍有很強作戰實力。然而,清政府對待戰爭的態度如何?
出示材料
教師:戰爭還在繼續,日本侵略的腳步正在一步步逼近,清政府妥協了會導致什么后果?
學生:肆意橫行,無所顧忌,日軍又相繼占領遼東半島,夾擊威海衛
教師:日進占領旅順是,制造了一件十分惡劣的事情?
學生:旅順大屠殺。
學生看課本插圖,感受日軍兇殘的本性
教師:威海衛戰役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教師利用地圖簡介戰役經過,指出由于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導致中國第一大艦隊-----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過渡: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不僅意味著清朝在中日戰爭中敗局已定,而且也代表著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夭折,它用慘痛的事實再一次的證明:一個不思進取、盲目自大、妄圖通過割地、賠款、逃避而求和的國家是不會成功的,即使我們有鄧世昌這樣的愛將,但是也架不住清政府核心統治的腐朽。1895年4月,清政府賣國求榮的丑惡面目再一次上演,與日本在馬關簽訂《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失敗、簽約結束。
第三篇:屈辱簽約-----《馬關條約》
教師:條約簽署的雙方代表是誰呢?
學生:是李鴻章親自赴日與伊藤博文簽訂的
教師:《馬關條約》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為什么說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割三地---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
步加深。
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這三地的位置:
中國臺灣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與福建省隔中國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爭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據中國臺灣后,不僅可以開發資源,又可以為進一步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創建基地,使中國臺灣脫離祖國50年懷抱。
割讓遼東半島會直接威脅北京、天津地區的安全
【當時日本充其量只是個二線的國家,就得到如此多的好處,其他國家因之眼紅,也就蠢蠢欲動。于是俄國和法國、德國三國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荒唐的是我們要是自己的錢財去買自己的國土】
2、賠2億—相當于中國當時全國財政收入3年的總和,這樣無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清政府財政因之不堪重負,不得不大舉借債,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而日本把這批賠款的85%用于軍費開支,借助這批前,日本迅速發展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以后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敵人。
3、開四口--回憶一下中英《南京條約》中開辟的通商口岸有哪些?他們的分布有什么特點嗎?這四個地區都是處于中國最富裕的長江沿岸,特別是浙江和江蘇省的財富,帝國主義深入到中國內地
4、允設廠---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方面無需交納進口稅、內地運送稅、內地稅等也享受優待;中國制造的工業品卻要受苛捐雜稅的層層剝削。【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仍然占據統治地位,但同時資本主義萌芽也在緩慢發展著,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危害最大的條款就是允許日本在華設廠】
教師總結影響: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師:中日甲午戰爭之后,帝國主義加劇對中國的爭奪,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但這也在客觀上刺激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我們看教材小字部分中國臺灣人民發出的憤怒之聲: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又一體現。
小結:
課堂延伸:
教師:當時中國是大國,有四億人口,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抗戰爭;而日本是小國,軍隊只有29萬,是非正義的戰爭。可是最終清政府失敗了。大家思考一下這是什么原因呢?
生:避戰求和----直接原因
專制主義——根本原因
課堂練習:(大屏幕出示)
板書設計: 第四課甲午中日戰爭
一黃海大戰
1 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
2 黃海大戰經過
3 黃海大戰結果
二《馬關條約》
1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戰敗
2 《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和雙方代表
3 《馬關條約》的影響
4 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甲午中日戰爭反思
本課《課程標準》要求“列舉1840年至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本課內容集中介紹了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義和團運動。本課第一目“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簡要介紹甲午戰爭的背景、經過,重點談戰爭的影響。第二目“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簡要介紹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概況,重點講述《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本課重點講的是近代史上列強侵華的史實和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在教學過程中,從目前釣魚島問題引發的中日爭端這一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課文。再通過設置材料和圖表分析中日兩國不同表現,層層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謀已久的,而且通過分析面臨民族危機的情況下中日兩國表現的不同,為中國戰敗做鋪墊。展示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簡要講解戰爭的過程,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殘忍;增強時代責任感,反對軍國主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顯示中方失敗的材料,讓學生歸納出中國失敗的原因;;顯示《馬關條約》的內容,逐條分析各條內容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體會清政府的賣國求榮的嘴臉和日本帝國主義的貪得無厭。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中華民族走向嚴重危機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促成清王朝進行軍事改革和中國各界民眾奮起救亡圖存的一個重要轉折,為以后的課程做鋪墊。
學習義和團運動,理解特定時代里反抗斗爭的需要,領會反侵略斗爭曾起過的積極作用,增強愛國意識;但也體現了舊式階級的局限性,為分析失敗原因做埋伏,并通過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對比,提高學生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對教材進行整合處理,提出問題后要適時加以引導,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甲午戰爭對今天中日關系的影響,及我們應如何自強不息,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問題上,主要依據前幾次戰爭的分析模式簡要處理,主要分析《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通過與前幾個條約作比較,認識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課后自己列表比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戰爭,使學生整體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脈絡,加深印象。
總體說來,這一課要處理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對幾個條約的比較、兩次農民運動的比較、甲午戰爭的轉折意義的分析理解等問題上的處理,既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這堂課的精彩亮點所在,使得這堂課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這需要平時的積累,所以我們今后尤其要注意經驗的累積,做到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