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
生:(閱讀教材,了解日軍的暴行)
師:旅順失陷后,北洋艦隊停泊的威海衛軍港便成為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戰爭示意圖)
生:(閱讀教材,了解威海衛的地理位置)
師:黃海大戰后,北洋艦隊尚有大小艦艇40余號,實力可觀。當時日本艦只修復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動請求殲敵,卻遭到李鴻章嚴厲斥責:“汝善在威海守汝數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準出戰,言“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致使北洋艦隊失去戰機。廣大愛國官兵雖誓死抵抗,但終難挽回敗局。日軍占領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請同學們思考: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當時中國是大國,有4億人口,有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只有29萬軍隊,后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可是為什么最終清政府還是失敗了呢?
生:(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師:(教師歸納)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經步入資本主義社會,且侵略野心蓄謀已久,準備充分,艦船武器亦較先進,清政府政治腐敗,統治者不思振興,茍且偷安,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如此看來,一個老大的腐敗封建帝國敗給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便不足為奇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3.《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師:清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整個戰爭期間始終缺乏抵抗的決心,極力避戰求和。遼東半島和威海衛陷落后,慈禧太后見敗局已定,忙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鴻章到達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談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準李鴻章說“允,不允兩句話而已”,并數次以戰爭再起相威脅。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條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指導學生閱讀條約內容)
生:(閱讀條約內容)
師:(引導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
生:(閱讀理解教材的相關分析)
師:《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請同學們從割地、賠款、開埠、設廠四項內容考慮,對比分析一下,為什么《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教師出示小黑板:一邊是《南京條約》的內容,另一邊是《馬關條約》)的內容,讓學生對比分析)
生:(對比兩個條約,分析討論,發表意見)
師:(教師歸納)
4.三國干涉還遼
師:就在《馬關條約》簽字的當天,俄國政府正式邀請德、法兩國一起進行干涉,警告日本退還遼東,并限期答復。同時,三國的軍艦也紛紛出現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驚恐萬狀。8個月的對華戰爭已使它筋疲力竭,無力再與三強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萬兩作為交換條件。同學們想一想,三國難道真的是為中國主權而拔刀相助嗎?干涉還遼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三國干涉還遼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時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的本質。
5.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師:(引導學生回顧教材《馬關條約》中的割地條款)
生:(回顧教材)
師:(引導學生回憶中國臺灣與大陸自古以來的往來與聯系,說明中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