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三維目標】
目 標
內 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
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東歐劇變
東歐劇變的實質及概況;東歐劇變的原因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
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從經濟與政治之間、內因與外因之間的辯證關系的角度來分析其根本原因,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論從史出
問題探究
概括闡釋
情境再現
獨立思考
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講述,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增強把中國建設成國社會主義強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圖宣言
多極化趨勢的增強及其影響
“一超多強”;歐洲聯盟;俄羅斯的復蘇;中國的崛起
【教學重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歐洲聯盟;多極化趨勢
【教學難點】東歐為何劇變、蘇聯為何解體
【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涉及的“熱點”較多,而且多個問題已在時事政治中有所了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講述、放錄像資料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前閱讀教材,從中尋找疑問,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的歷史資料,加以思考、分析,尋找答案,形成自己對有關問題的認識。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闡述,與他人合作交流。教師相應提供部分歷史原始錄像、歷史資料及相關文章,引導學生分析、處理,加深對本課有關歷史現象的理解和認識。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入新課】
大家看這張圖片:一個畫面是大量居民涌入墻內,另一幅畫面是在拆除一段墻,這些人在干什么呢?大家知道這幅圖片中的兩個畫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這幅圖片描述的是德國柏林墻被拆除的史實。大家知道柏林墻的來歷嗎?柏林墻是冷戰的產物,始建于1961年,當時作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反法西斯防衛墻”橫斷在它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之間,總長43公里。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墻的那個晚上,約10萬人象潮水一般從柏林墻的東邊涌向西邊,所有的護欄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為阻隔就這樣消失了。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開始拆除全部柏林墻。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以德國分裂為基礎、蘇美對峙為特征的“雅爾塔格局”徹底終結。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原因
(1)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進入誤區:1985年經濟改革,無法打開局面;1988年起,轉而政治改革。
(2)受蘇聯改革和國內經濟困難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東歐局勢發生激烈的動蕩。
(3)根本原因:蘇聯體制僵化成為生產力發展障礙
(4)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5)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
2、含義
執政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3、表現:
(1)東歐劇變:
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