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1989年民主德國政局大動蕩,政府宣布開放東西柏林邊界,拆除柏林墻,1990年10月,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實現了兩德的統一。
【問題探究】德國統一的原因有哪些?
1)、德意志民族的向心力:東西德人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強烈的民族感情,是促成德國統一的根本原因
2)、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促使兩德統一的重要動力:
3)、國際局勢的變化,是促成兩德統一的重要的外部條件
①東西方冷戰的結束,為統一創造了必備的條件:為了自身利益,兩國之間的冷戰逐漸被對話所代替。
②東歐劇變為德國統一提供了契機:西德總理科爾抓住這一有利歷史時機,提出德國統一的“十點建議”,再加上其他國家的努力推動和其他的外部因素,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2)蘇聯解體:
1990年,蘇共中央全會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民族矛盾爆發,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
1991年底,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蘇聯不復存在,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4、影響:
首先,蘇聯的解體使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北約東擴,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結束。
其次,蘇聯解體加速了歐洲以民族為特征的聯邦制國家的分裂過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蘇聯的解體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為歐盟和北約擴大創造了條件,也為歐洲擺脫美國而成為獨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蘇聯的解體對歐洲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是嚴重打擊,使得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面臨更大的困難。
【問題探究】如何正確認識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并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失敗,只是表明蘇聯模式失敗,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
2)、歷史從來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挫折是暫時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還不夠成熟,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缺乏經驗,加之西方資本主義實力敵視、遏制乃至顛覆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因素使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
3)、實踐證明,社會主義需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改善。社會主義各國應走符合本國實際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種模式。
5、教訓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5)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6)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7)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
二、和平與動蕩并存
【問題探究】“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的特點怎樣?
1、原因
(1)“冷戰”結束后,東西方力量對比的失衡,導致國際關系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沖突.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上等矛盾相繼爆發。
(2)美國試圖獨霸全球,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使區域性、小規模的沖突增加。